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
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
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
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学派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
《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上,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
令的是老百姓。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
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
管仲学派认为,礼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法是指国君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礼则是指依赖于人们的宗
法道德自觉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
我们应当看到,《管子》一书中的这种政治理想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它是不能达到
的。但是管仲学派作为刚兴起的封建制的设计者,确是颇费一番苦心,而提出了一种不
同于儒法两家的封建制的图式。这种图式在战国时期虽然是做不到,但这种礼法并用的
主张却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纳了。
《管子》的政治及经济思想,还体现在它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主张上。齐国的
兴起,原是靠收买民心起家的。这样,齐国的封建统治者和靠宗室贵族势力起家的鲁国
与靠君权势力起家的秦国不同,因而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民心的向背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重要意义。《管子》一书中所讲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思想,就是适应于齐国封建统
治的这一需要发展起来的。在管仲学派看来,只有争取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种
辩证关系,就是上面提到的“予之为取”,就是说,给予就是取得,统治者推行的政策
越是能符合人民的心愿,就越是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所需要的东西。应当指出,这是具有
民主性精华的政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发挥。
从争取民心出发,管仲学派很注重耕战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粮食
生产多了,才能国富兵强。同时,他们认为战争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太大,因而主张不
轻易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一书在经济思想方面,还体现出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轻重论。轻重论是管
仲首创的,后来的管商学派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他们主张国家积极
干预社会经济,把握左右经济形势的主动权。主张实行重征商、官山海和禁榷制度等,
使封建国家直接掌握大量资财,以散敛方式控制物价和调节经济,并实行利出一孔,使
每个人都根据其为国家所作贡献大小而得到利益。西汉武帝时桑弘羊等人所推行的各项
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轻重理论的具体体现。此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理财家如刘晏、王安石
等人所提出和推行的经济政策也都受了轻重理论的影响。因此,轻重论学派是我国宏观
经济管理理论方面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
总之,《管子》是我们研究先秦哲学、政治和经济思想的一部重要书籍,其内容是
丰富多采的。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3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
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
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
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
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
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
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
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
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
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
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
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
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
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
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
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
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
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
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
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
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
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
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
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
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
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
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
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
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
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
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
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
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
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
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
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
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
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
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
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
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
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
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
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