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纪》自北宋天圣年间后,已无善本,今可见者,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嘉靖
年间刊本为较佳。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35 《后汉书》、《续汉书》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
代表作之一。全书包括帝后纪10卷,列传80卷,记载了王莽末年到汉献帝逊位其间200
余年的史事。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他是世家大族的庶子,少年时代即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但也深深体味了世态炎凉。在刘
宋政权中,他虽担任过很多官职,但一直受到权贵们的打击排挤。他一生愤世嫉俗,具
有突出的异端性格。他曾写作《和香方序》,影射攻击当朝权贵,因此受到权贵嫉恨。
48岁时,他牵连进刘义康谋反案,被朝廷处死。他还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
书,班已不存。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
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
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
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作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
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
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
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
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
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其它如《宦官列传》的序、论,言东汉
“衅起宦夫”的原因和“阉尹倾国”的过程,《党锢列传》序,言两汉风俗之变,都合
情入理,切中时弊。
《后汉书》对统治阶级的丑恶行为及封建政治的黑暗有所揭露和批判。在《逸民传》
中,他借汉阴老农之口,指责汉桓帝“劳人自纵,逸游无度”。在《张纲传》中借张纲
之口言“豺狼当路,安问狐狸”,一语勾勒出当时政治的黑暗。书中还往往将统治阶级
的暴虐与农民的受苦受难联系起来记述,对农民阶级的痛苦遭遇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同情。
范晔非常重视节义。他对东汉士子在同外戚、宦官腐朽势力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视死
如归的高尚情操作了大力颂扬,也对全节守志,不入流俗的高士表示赞赏。他通过陈蕃
的事迹说明:“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险阨之中,
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絜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
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
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后汉书·陈蕃传论》)对于那些隐者,则写他们“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
公”。(《后汉书·逸民传序》)李固、陈蕃等党人与逸民相比,或以入世为义,或以
遁世为义,他们节义的内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死亡的威胁和诱惑下,屹然无所动摇,
始终表现出对邪恶与权势倔强高亢的风范,在节义的精神上,他们却是一致的。范晔热
情讴歌他们抗节不屈的精神,对于当时只知保全禄位的世族来说,是个不小的讽刺。对
于中华民族高尚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形成,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范晔有无神论思想。他反对当时盛行的佛教,曾想著《无鬼论》来反驳佛教转世说。
临死之前,他还向政敌宣称:
“天下决无佛鬼。”在《后汉书·西域传论》中,他批评佛教教义“好大不经,奇
谲无已”,指出智者不应相信精灵起灭,因报相寻的说教。对于天人感应,图谶符命等
神学迷信,他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当时流行着光武时的中兴28将就是天上的28星
宿的说法。范晔指出: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28将只是能顺时立功的志能之士而已。
他慨叹东汉帝王迷信图谶,把学术引上了歧途:“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词谨免,
贾逵附会文致,最差贵显。世主以此论学,悲矣哉”。
(《后汉书·贾逵传论》)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
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
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烦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
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
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
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为再现东汉历史面貌,范晔在著述体例上下了一番功夫。
他特立《皇后纪》以反映东汉时期皇统屡绝,权归女主的政治状况。他在书中新立
了一些类传,从不同角度反映东汉的政治、学术、文化和社会风气。《宦者》与《党锢》
两传记宦官与党人两股势力的对立与消长。《文苑传》记词章之士。
《独行传》记特立卓行之人。《逸民传》记隐居不仕的高士。
《方术传》记科学技术和谶纬神学。《列女传》记才行优秀的妇女。这些类传的增
设,不仅使东汉200年间的历史得到比较完整的反映,也进一步扩大了纪传体史书记述
史事的范围。
《后汉书》的文字优美流畅、热情奔放,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成就。书中的论赞是范
晔用力最多之处,一般都具有精湛思想理论、深刻历史见解与高超文学技巧相结合的特
点。范晔自己对此也很自负,他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
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
《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他特别欣赏自己在史论之后所加
的赞语:“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
之。”(《狱中与诸甥侄书》)细阅全书,可知他这些话大体是不错的。
在范晔之前,曾有数人写过记述东汉历史的著作。范晔《后汉书》因为有诸多优点,
所以它行世以后,其他各书就相继亡佚了。范晔本打算写一部由纪、志、传三部分组成
的百卷《后汉书》,以踵续班固的《汉书》。可惜志的部分还未来得及撰写,他就遭到
了杀身之祸。南朝梁人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补
入范书。因此,现在通行的《后汉书》是范晔所撰纪、传及司马彪所撰志的集合品。
司马彪字绍统,是西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他专精学习,博览群书,不事
交游。公元306年死去,时年60余。所著《续汉书》,纪志传凡80篇。其书是以谯周所
删削的《后汉史》为蓝本,又补入安帝、顺帝以下之缺而成,在诸家后汉史中是较好的
一部。现在除志被并入范著《后汉书》外,其余部分大都亡佚。《续汉书》的八志有
《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
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
制,它们对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上接《汉书》的《地理志》
和《百官公卿表》。《舆服志》是新创志目,记载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
项重要内容。八志中这三个志的价值更突出一些。遗憾的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关系都相当大的《刑法》、《食货》、《沟洫》、《艺文》四志,《续汉书》中都
付诸阙如,影响了八志的总体成就。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36 《后汉纪》
“略举义教所归,庶以弘敷王道”
《后汉纪》是编年体的东汉史。记事溯自新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后汉纪》的作者袁宏(328—376年),字彦伯,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
幼年丧父,家中生活比较清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刻苦力学,终有所成,少年时代就
以文思敏捷、文章华美而闻名于世。他曾作过桓温等人的幕僚,后来任东阳郡太守,49
岁时死于任所。袁宏也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所著《后汉纪》、《三国
名臣赞》现仍存世,《东征赋》、《咏史诗》、《竹林名士传》等都已失传。
《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袁宏所以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
是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后汉纪》继《汉纪》而作,但袁宏面临的写作
条件却比荀悦困难一些。当年荀悦撰写《汉纪》的时候,只有《汉书》这一部已确立了
权威地位的纪传体西汉史,他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
就写成了卓有成就的新著作。袁宏著《后汉纪》的前后,关于东汉史的著作有好多种,
它们各有短长,袁宏所依据的资料要比荀悦繁富,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功力更比荀悦多
一些。另外,在同类著作上,他有不少竞争对手,他必须在水平上超过他们,才能让自
己的著作站住脚。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在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只有范晔所著《后汉书》
和袁宏所著编年体《后汉纪》保存下来,说明这两部书确有过人之处。
袁宏在《后汉纪》里表现了综铨史事的才能。他发挥编年体的长处,以时间为经,
理出了东汉一代历史的发展线索;
以人物、事件为纬,展示了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及各人、各事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容易使人们建立起对东汉史的整体印象。他以8卷的篇幅写光武时期约40年
的历史。以光武帝事业的发展为基本线索,综述吕母,赤眉、新市、平林诸起义军的始
末,以及王莽的覆灭、群雄的兴败,又叙述了东汉开国功臣们的生平及战绩,头绪繁多
而有条不紊,人物众多而各有特色,关系错综而无纷乱之感,清楚地交待了东汉兴国这
一历史事件。他以后6卷写黄巾起义以来,董卓当权、群雄混战、曹操得势、赤壁之战,
以致曹魏代汉,也是铨综得当,脉络清楚,堪称全书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