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开风气不为师”
《定庵文集》及《续集》的作者是清代的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年)原名巩
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自幼学习汉学,曾跟从外祖父、著名
汉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后转而研究经世学问和今文经学,擅长诗词文章。1829年中
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1839年辞官南下。1841年暴病逝于丹
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一生著述丰富。他在22岁时就自编了一部文集,题名《佇泣亭文集》,后又
编成《定庵古文》两卷,均是稿本。
1828年编刻《定庵文集》,世称自刻本。1839年编刻《已亥杂诗》,世称羽琌别墅
本。以上各本,今或已不存,或不易觅得。
龚自珍死后,魏源根据其子龚橙的存稿,选编《定庵文录》13卷,并为之序,但未
刊刻。龚自珍的另一好友曹籀也获得龚氏遗文抄本,请吴煦出资,于1868年刊刻《定庵
文集》上中下3卷和《续集》4卷。1886年汤伯述从龚橙处得到一批残稿,编成《定庵文
集补编》4卷,请朱之榛出资刊刻。
吴煦和朱之榛的两种刻本收录了龚自珍大部分学术著作、政论、散文、诗、词,流
传广远。此后各种刊本,如“时中版”、“世界版”、“扶轮社本”等,都是以这两种
刻本为根据增补而成。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龚自珍全集》上下卷,是根据以往各种刻
本、稿本、抄本、各书引载和公私诸家旧藏佚文等整理编辑而成,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本
子。
龚自珍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他的诗文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他曾在一首小诗中
颇有几分自诩地写道:“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乙亥杂诗》)他的
确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开创了一代新风。而在他死后刊刻的《定庵文集》、《续编》和
《补编》使他的诗文得以广泛流传,对于近代思想、学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巨的影
响。
嘉庆、道光年间,清朝统治急速衰败,社会问题丛生,士林风气转变,开始挣脱繁
琐考据的汉学和空谈性理的宋学,转向经世致用。龚自珍是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发表
了大量的联系现实的政论文字,开一代政论之风。
他以形象、生动、尖锐的文字描画和揭露了嘉道时一派衰世景象和腐败风气,严厉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他曾这样形容衰世景象:“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
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尊隐》)他这样来描述腐败的社会风气:自乾隆末
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十人中有五、六个人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
他们或者吸食鸦片,加入“邪教”,自取杀戮,或者冻馁而死,却始终不肯“治一寸之
丝、一粒之饭”以有益于世人。结果从京师到各地,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作为四
民之首的读书人也奔走下贱,弄得各省大局岌岌可危(《西域置行省议》)。他尤其痛
恨吏治的腐败,他指斥三公六卿以及士大夫都是一些醉心利禄之徒,他们毫无责任感,
官当得越长久,就越苟且,名望越崇高,就越谄谀,离皇帝越近,就越善于阿媚(《明
良论二》)。他对于社会上弥漫的庸俗气氛感到痛心疾首,指出:朝廷中没有富于才干
的将相,书院中没有富于才气的读书人,农、工、商,甚至小偷、强盗也都是庸庸碌碌
之辈;而一旦出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方设法地束缚他,扼杀他(《乙丙之际著议第
九》)。他并且分析了造成社会衰败和腐败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他认为经济上的贫
富不均是世道衰败的根本原因,他写道:贫者越来越穷困,富者越来越富有,结果就导
致兵乱、疫疠,致使“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平均篇》)。
他认为皇权专制主义是造成平庸、腐败风气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历代的圣主仁宗“未
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立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
以大便其有力强武”(《古史沉论》二)。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社会风气不能不趋于平庸、腐败。
面对这样衰败、腐朽、沉闷、窒息的社会,龚自珍大声疾呼进行社会改革。他写道:
“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乙丙
之际著议第七》)警告清统治当局,如果不主动进行改革,将来就会有人起来“劲改革”
即推翻其统治。
龚自珍这些大胆而尖锐的政论文字,震动了“万马齐喑”的思想界,起到了思想解
放的作用。梁启超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
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梁启超:《清
代学术概论》)
龚自珍借以发表议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今文经学的社会历史观——《公羊》“三统”
说、“三世”说等。他是一位今文经学家,认为《左氏春秋》经刘歆窜饰(《左氏决
疣》),认为《周官》晚出,至刘歆始立(《六经正名》)。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
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见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重刻伪经考后序》)。但是龚自珍在今文经学方面的影响主要不在
于他的今文经著作和观点,而在于他援引《公羊》义例,议论时政。康有为继承了龚自
珍以经言政的传统,更以经言变法,从而掀起波涛汹涌的戊戌变法运动。在清朝覆亡以
后,一个当年反对戊戌变法的顽固分子叶德辉在总结清朝覆亡的学术思想原因时,曾说:
“曩者光绪中叶,海内风尚《公羊》之学,后生晚进,莫不手先生文一编(按指《定庵
文集》)。其始发端于湖、湘,浸淫及于西蜀,东粤,挟其非常可怪之论,推波扬澜,
极于新旧党争,而清社遂屋。论者追原祸始,颇咎先生(按指龚自珍)及邵阳魏默深
(源)二人。”(叶德辉:《郋园北游文存·龚定庵年谱外纪序》)这也从一个方面说
明龚自珍的学术思想对晚清思想发展和政局演变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龚自珍除了发表政论以外,还写过不少着眼解决各项具体社会问题的经世文章,他
尤其长于西北舆地,而收录在《定庵文集》中的《西域置行省议》一文最为著名。这篇
文章写于道光年间,大约过了半个世纪,清政府于光绪八年(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立
行省,设置州县。对于龚自珍的远见卓识,后人十分钦佩。李鸿章曾写道:“古今雄伟
非常之端,往往创于书生忧患之所得。龚自珍议西域行省于道光朝,而卒大设施于今
日。”(李鸿章:《黑龙江述略序》,转引自吴昌绶:
《定庵先生年谱》)
龚自珍的散文、随笔、诗、词也都很有成就,尤以诗歌突出。他的诗多为七言绝句,
另有古诗、律诗、乐府歌行体。
诗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刻反映社会危机、愤怒鞭挞统治阶层的作品,
如《咏史》、《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行路易》、《歌哭》等;另一类是一些
蕴含丰富、内容复杂的抒情诗,如《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
《又忏心一首》、《漫感》、《夜坐》、《耿心》、《西郊落花歌》等。他最有名的诗
作是长篇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他的诗风格多样,以浪漫主义为主调,想象丰
富奇特,形象生动有力,文辞瑰丽多姿。
他的政论、散文自成一脉,写得鲜活。有情感,有气势,有锋芒,富于形象感,文
笔横姿,不拘一格。
当然龚自珍的影响也不都是积极的。他的某些诗文中所流露和表现出的颓唐思想,
他语求艰深,以致造成佶聱难读,等等,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20 《天朝田亩制度》
“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
中国近代,由于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曾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第一次
思潮的出现,就是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十分严重。全国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数人
手里,而80%的农民没有土地。
在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就出现了有百顷、千顷的地主;形成“田主不知耕,耕者
多无田”的局面。广大农民处于啼饥号寒之中,所以,他们都渴望着有自己的土地耕种。
洪秀全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于1853年冬,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洪秀全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天下田给天下农
民耕种,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
暖”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个天国理想的宏图,是它立国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农
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
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
的一次伟大尝试。
《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它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教
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分半份。
它还绘制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这就是以25家为基层单位,称为“两”。两个
“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
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一个“国库”,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
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
“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农民除耕
种外,还要利用农闲时间饲养猪、鸡、蚕,从事纺织、缝衣、制作陶器、木活、打石等
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反封建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农民群众,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
度而斗争。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
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哀声叹气说:丰收“于我无份”;有些地区的地主全年地
租“籽粒无收”。有的地区甚至把地主的土地分掉,太平天国政权发给“田凭”。除此
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
地的农民耕种。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要求。这样一来,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挥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有的地区出现了“谷物丰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