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膨胀时代的人性表演--大明朝的另类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待。身在滁州的郭子兴闻讯大怒,率众兵前往和州,想与老对头孙德崖火拼。老孙听说老郭气汹汹而来,心里也惊,忙指挥人马往外撤。
朱元璋觉得过意不去,亲自送部队出城,并让老孙率军殿后,镇抚已军,免得与老郭的入城先头部队发生冲突。不料想,郭子兴怒气冲冲来得快,正赶上孙德岸往城外走。仇人见面,分红眼红,两只友军登时交手,杀得你死我活,孙德崖被郭子兴活捉。
朱元璋闻变,策马欲逃,被孙德崖手下军将一棍子打落下马,捆个结实,拥之而行。半路,众人遇见孙德崖弟弟,一起商量,准备杀掉朱元璋泄愤。彼时,日后的朱皇帝命悬一线,只要有哪位急红眼的孙德崖兵上前给他一刀,日后所有的中国历史会全然改观。关键时刻,孙部中有一位张姓将领全力上前阻止杀人,认为现在还不知道孙德崖死活,如果杀掉朱元璋,主帅也必死无疑。
和州城内,郭子兴正高兴逮住孙德崖,准备千刀万剐了这个“老战友”以泄愤。忽听女婿朱元璋被对方生擒,老郭快乐顿成郁闷,顿感如失左右手,立即派徐达为“人质”换回朱元璋。又是那位张姓将领力争,孙部兵将释放了朱元璋。无奈之下,郭子兴只能放掉了孙德崖,不久汤和也从孙部得归。
此次遭遇,险过剃头,如无那位张姓将领,老朱早就被砍掉人头。可叹的是,这位张姓将领并未留下名字,日后再无出现于史书之中,一是可能在混战中死亡,二是可能隐姓埋名。否则,老朱就会和他儿子朱棣一样,也有一个“恩张”了。(事见朱棣传)
值得一表的是,作为堂堂一方统领,郭子兴因放走孙德崖一事郁闷至极,终日咬牙切齿,自己和自己叫劲。三个月后,老哥们酒后越想越气,一下子脑溢血,喀崩一下,死了。
当时,“红军”中势力最大的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改元“龙凤”。自然,刘福通以“大龙头”自居,行檄天下,也派使者到和州招抚,任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师(郭子兴有三子,长子战死;次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以张天佑和朱元璋为副元帅。张天佑是郭子兴小舅子。《明史》和《实录》等书上讲,太祖(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即拒绝接受刘福通的“任命”,“然念(韩)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这种讲话完全是日后朱元璋“阔”了翻脸不认人。当时接到这种任命,几个人乐得屁颠屁颠。与方国珍、张士诚不同,那些人有与同元朝讲条件受招安的“本钱”,而朱元璋等人当时的身份是“群贼”,翻来翻去想找一只粗腿来抱。他们巴结不上大元,好歹先靠上一个韩林儿这样的“皇帝”,混个名号,心里上也好受些,四处攻掠更有借口和凭恃。
郭子兴这两个儿子,从前在滁州时见干妹夫声名日盛,当时就想以毒酒害死朱元璋。老朱当时不说穿,按期与二人一起赴宴,中途忽然勒马跃起,往复再三,仰头向天空喃喃自语,煞有介事似在与“神人”谈话。而后,朱元璋变脸大骂:“我怎么对不起你们两个人,空中神人告诉我,你俩要用毒酒杀我!”这两人智商低,不察是消息泄漏,真以为有神灵佑护干妹夫,骇汗浃背,自此再不敢对朱元璋盟生害意。后来,郭天叙与另一个副元师张天佑均死于陈野先之叛。郭天爵被韩林儿任为中书右丞。朱元璋得势后,找个借口把这位干小舅子杀掉,由此,他干老丈人郭子兴就成了绝户。不过,郭子兴有一妾生女,后被朱元璋享用,封为“惠妃”,还生下蜀王、谷王、代王三个儿子。这样讲的话,老郭也有幸使血脉得延。洪武三年,朱皇帝追封老上司郭子兴为“滁阳王”,终于了却老郭当王爷的耿耿“宿愿”。
势之在起,人人从龙。虹县人邓愈、怀远人常遇春两位神勇之将即来投附。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很有政治权谋和驭人手腕。他知道常遇春乃武装头目刘聚手下,便说:“汝因部队无粮来归,然汝故主在,吾安得夺之。”
常遇春顿首泣诉:“刘聚剽掠盗贼,胸无大志。如能效力于您,虽死犹生!”
当时,朱元璋正要渡江发展,便激言道:“能相从渡江乎?取太平之后,归我未晚也。”
本来,朱元璋坐屯和州,一直想渡江开辟新领地,却找不到渡船。之所以忙着渡江,重要原因之一是军粮问题。虽只一江之隔,对面的太平路周围皆是产米区,鱼米之乡,如果部队得进,吃穿不愁,那日后的发展肯定就是硬道理了。恰在此时,廖永安、俞廷玉一伙人,率领一帮人马船只泊于巢湖结水寨自保,遣使向朱元璋表示投附之意。朱元帅大喜,“此天意也,机不可失”,亲自率兵至巢湖与廖永安等人会合。接着,他登舟前行,在黄墩大败元军水师蛮子海牙军队,打通了通向长江的水路。
1355年夏七月,朱元璋集结大军,直攻采石。常遇春身先士卒,在牛渚矶大显神威,单人持戈跃上岸边,所向披靡,攻克采石。大军乘胜,径冲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朝太平路平章完者不花等人弃城遁逃。
在太平,朱元璋定下取金陵方略,又得儒士陶安、汪广洋等人,开帅府,立规模,移文仍用龙凤年号,“旗帜战衣皆红色”,俨然一支超正规的红巾军。但是,太平一点不太平,城四周元朝军队密布,元将蛮子海牙等人以巨舰拦截采石,中闭姑孰口。元朝地方民兵武装头领陈野先进攻最积极,与其将康茂才水陆分道,充当元军先锋,直杀太平城下。岂料,朱元璋早有准备,命徐达、邓愈出奇兵突出其后,在襄阳桥设下伏兵,一举生俘了陈野先。
“我”的奋斗:朱元璋发迹史(6)
朱元璋释之不杀,陈野先表示降附,但他心中仍然想帮元朝灭红巾。于是,他写信给蛮子海牙等部以及屯于集庆路附近的元军“招降”,表面上是招降之辞,实则阴地激之,想激发这些人的血气和斗志反攻。不料,各路元军心怀贰志,见到这位陈猛将都投降了,略无斗志,一时间真有许多人前往太平向朱元璋投降。
自悔失计之余,陈野先阴嘱其老部下,待红巾军攻集庆时不要卖命,并声称自己有机得脱的话,一定复归元军。朱元璋闻之,也不强留,纵之使还。溧阳、句容、芜湖等地,皆在朱元璋掌握之中。
陈野先被朱元璋释放后,纠集旧部,在秦淮河附近集结,暗中与元军集庆主将福寿联络。此时,郭子兴儿子郭天叙与舅舅张天佑两人均领兵,先于朱元璋之前对集庆展开进攻。攻了几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陈野先部根本不卖力,郭天叙和张天佑手下又无猛将,双方在集庆呈胶着状态。
陈野先以商议军事为名,请都元师郭天叙和副元师张天佑来自己营中饮酒。二人不知是计,欣然前往。刚一落座,大刀横飞,两位主师前后脚进地府报到。
陈野先与元将福寿立刻对红巾军败军猛打,边杀边追,一直追击到溧阳。岂料想,溧阳的元朝地方武装只知道陈野先投降的事情,认定他是“贼”,听说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来,立刻准备上好的埋伏圈,正好把陈野先侯个正着。见到迎前的一伙人皆元军装束,陈野先还没在意,刚要张口打招呼,对方箭飞枪掷,老陈自己被弄成血蜂窝,死于马下。
即使有了陈野先的“前鉴”,朱元璋仍旧礼待元朝官员。太平陷落后,元朝贵族哈纳出(木华黎后人)被俘,天天郁郁不乐。朱元璋对他说:“人臣各为其主,何况你又有父母妻子,还是放你回去吧。”这些小伎俩,日后证明效果奇佳。
1356年春,大将常遇春又出奇兵,在水上大败元朝蛮子海牙的水军,自此,元军“扼江之势遂衰”。四月,朱元璋率领诸将,水陆并进,向集庆发动猛攻。朱元璋部下勇猛,又无陈野先这样的人诈降与城内里应外合,一下子就把驻守城外的元军陈兆先部打得大败投降,得数万降卒为已用。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度,朱元璋故意从这数万降兵中挑出五百精壮之士为自己的护卫,并在夜间解甲而寝,安睡达旦,以示不疑。此计管用,新降兵士疑惧顿消,铁定心要为朱元璋卖命。
几天休整后,红巾军尽力攻城,冯国用将五百兵为先锋,在蒋山大败元军,直抵城下,诸军拨栅竞进。元将福寿督兵力战,终于不敌,兵败身死,集庆最后落入朱元璋之手。
元将康茂才率部投降,蛮子海牙逃归张士诚。
有了集庆(今南京)这块风水宝地,朱元璋终于为帝业奠定了最稳固的地基,不仅获形胜之地,又凭添兵民五十万。于是,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设天兴、建康翼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上报韩林儿“党中央”后,“朝廷”升任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国防部副部长),不久索性让老朱做了“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诸将不少人也获封为“元帅”。
此时,元朝大军正和刘福通诸部周旋,所以朱元璋暂时还很安全。当然,应天府周围,东有元将定定,西有徐寿辉,南有元将八思尔不花,北有元朝地方武装“青衣军”,而且东南还有张士诚势力,皆虎视眈眈,想不居安思危都不行。
平定江南首攻坚:击灭陈友谅(1)
讲陈友谅,必定先要提一下“天完”政权。这一只湖北红巾,事主儿是“彭和尚”彭莹玉,主要执行人是邹普胜,至于被推为“领袖”的徐寿辉,本来布贩子一名,彭和尚见他相貌不俗,便推举他为王,老徐实则绣花枕头一个。
继刘福通起事后,至正十一年十月,彭和尚与麻城人邹普胜拥徐寿辉起事,攻陷蕲水和黄州路,彭与邹二人马上以蕲水为都城拥老徐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天完者,大元上各加一横一宝盖,“压”大元为主也。文字游戏,智短谋浅,“天完”,天要它完,能不完吗。
也甭说,天完政权初开张时,攻伐四克,不仅打败元朝威顺王宽彻不花大军,连陷饶州、信州以及湖广、江西诸郡县,未几又破昱岭关,攻克杭州。赵普胜一军也能打,连克太平诸路,声势大震。可惜的是,天完政权中,没有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知识分子教他们长谋远略,得城多多,遂得遂失。闹腾一年多,所存广大地区一个一个丢掉,最后连“国都”蕲水也被元军攻下,“皇帝”徐寿辉只能跑到黄梅躲着。
彭和尚见势不妙,携带大笔珠宝不知所踪,日后此人再无露面,估计蓄发当起了富家翁。
节节败退之时,“天完”政权幸好有倪文俊能干,率军连接攻克沔阳、襄阳、中兴(江陵)、武昌、汉阳、蕲水等地,最终把徐“皇帝”迎驾到汉阳。
不久,天完政权内哄,陈友谅杀掉倪文俊,并统其军。
陈友谅,沔阳打渔人出身。本姓谢,其祖父入赘陈氏,因从其姓。老陈小时候也读过几天书,略通文义。青年时代有算卦人说他家墓地风水好,当出贵人,这使得陈友谅窃喜之余,一直怀有造反异志。徐寿辉起兵时,陈友谅正当小县吏公务员,即刻投笔从戎,加入造反队伍。他首先在倪文俊手下当小文书,不久自将兵出外发展,很快成为天完政权的一方军将。
倪文俊与徐寿辉相处了一阵,“君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