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书屋2001-06 >

第30章

书屋2001-06-第30章

小说: 书屋2001-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而沙漠还在以每年几米几米的速度向前推进。美国《新闻周刊》发文认为,中国应当迁都。迁到哪里去呢?大约只好是西双版纳了。因为气象专用语距离人们生活很近,所以通常都能广为流行。
  伟哥 英语viagra的汉语音译,原产美国的一种壮阳药。据称效果神奇如上帝的阴谋,于是这药名成了流行词语,甚至成了社会综合现象。其经济学意义是激发出了与性相关的生产力;其伦理学意义是儿媳妇不再宜与老公爹住在一栋楼里面,其心理学意义是潜意识里最深的东西被小药片挖掘到意识乃至行动上,弗洛伊德的学说没用了;其政治学意义是女权受到严重挑战,不过据说已经有“伟姐”问世;其军事学意义是:“把这个山头拿下来,每人赏十片伟哥!”其犯罪学意义是银行劫匪将有真正的八旬老翁而不是青壮年化妆;其医药学意义相比之下反而不太重要啦!当然,这些都是美国的事,在我们这里,假伟哥的泛滥使上帝的阴谋落了空。
  包二奶 即金屋藏娇,但有贬意。其与讨小老婆、纳妾、娶二房不同之处是做不到“明媒正娶”,与未婚同居不同之处是前面多一位“一奶”,与卖淫不同之处正在那个“包”字上面,便是妓女,只要永久性地被人包下她也就不再是妓女了。事实上“包二奶”只能讲是带有物质条件的通奸,非包二奶的通奸也未必没有物质条件。通奸不犯法,条件是人家两厢情愿,如果您不是那位“一奶”,干您什么事,要去贬人家?其中奥秘,是因为几乎所有被曝光的“包二奶”事件都涉及赃款赃物。那么未曝光的呢?除了巨贾高官,别人包不起。而巨贾高官的钱,就算有明白来路,也总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吧?用这钱再来玩弄劳动人民的花季女子,这样的逻辑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是中国特色的,也讲不通。至于包二奶现象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引发修改《婚姻法》相关条款的讨论,那是另一个层次的事。
  玩电脑 电脑是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机器,又称电子计算机,可对输入的数据与信息进行运算、处理,极迅速。即使是在用电脑工作的人也喜欢说“玩电脑”,当然玩也是电脑的功能之一,如电子游戏。玩电脑的人其实是在被电脑玩,电脑玩掉了人的金钱、时间、智力,以及这三样东西都换不来的健康。但是人们还是情愿被电脑玩,因为这比被人玩的感觉要好些,被人玩,你失掉的东西还要多一样:尊严。
  互联网 英语internet的汉语意译,又称因特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虚拟空间等,是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子通讯系统。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按自己的爱好虚拟任何事物,只要点击之力就可以满足自己哪怕最荒诞的欲望,如同革了命的阿Q“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事实上人们最需要的是虚拟自我,这个也可以在阿Q先生那里学到,比如虚拟自己是老子,挨了打便是“儿子打老子”的感觉。阿Q是虚拟自我的先驱,遗憾那时尚无虚拟空间,西洋鬼子着急发明互联网,可见他们比我们更阿Q精神。全人类都需要一个虚拟空间的根本原因,只是要去那里虚拟自我而已。至于什么电子购物、网上贸易之类,不过是商人趁火打劫。
  网语 互联网上的新词语,例如“潜水”为密语,“灌水”为发表意见,“JJ”、“GG”为姐姐、哥哥,“MM”为美女,“TMD”原本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缩写,被用为国骂,更有“886”为拜拜了,“687”为对不起,等等。看似简单无聊,其实是对汉字的颠覆,或者几年几十年之后,会有大部分汉语被这么改造——那也没什么了不起,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倡推行汉语拼音化。人家“拼音人”已经是第一世界了,我们“象形人”还在第三世界,莫非真的是汉字拖了我们的后腿?汉字虽小,可是有那么多啊,并且它也可以写得很大……
  时尚 流行的风格,多用于生活,有时也会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时尚造就先锋,占尽风光,也造就落伍者,满身晦气,其间自然还有不前不后的大多数,而不肯参与竞争的则成另类。似乎也无人号召,但大家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花,审美观念与人生价值越来越倾向粹纯的一体化。从宇宙的视角看,整个地球都是一体化了,只有一个“时尚”,先锋是第一世界,落伍者是第三世界,不前不后的是第二世界,敢称另类的只怕已经不是人类。
  知识经济 用高科技获得效益的经济形式。据说我们已经身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时代,干活的主力是农民,工业经济时代,干活的主力是工人,知识经济时代干活的主力是知识人。俗话说,干活的不赚钱,赚钱的不干活。所以永远不会有官僚经济时代和老板经济时代。官僚和老板只需要看哪位阿Q是不是“真能做”,哪位更能做就是哪位的时代。说知识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会发大财,就比如说工人在工业经济时代是领导阶级,说农民在农业经济时代翻身做主人,是耶非耶?识者自鉴。

  哀民生之多艰

  
  ? 流沙河
  本书中这一群畸零人,除了两位先生而外,我都不认识。本书作者从前也仅认识其中几位,且对他们的生存状态不感兴趣,更未想过将来会采访他们。这里说的从前,是指十年前的八十年代。那些年间,作者老威正在写现代诗,已具知名度了。年轻气盛的他,逞其狂狷之态,率其豪爽之情,跑到潜意识里去打捞沉船,摸些碎片,镶嵌成既难念又难懂的长长短短句,自己觉得快活极了,哪有兴趣去关心社会边缘的畸零人呢。必待身历一场惨烈的熬炼之后,看清社会真相,他才想起该去采访他们。他悟到,写他们,这是他的神圣职责。
  因为那一场惨烈的熬炼,他成熟了。其中诖误囹圄的四年,比大学更大学,一如两千年前汉朝“培养”司马迁那样,如今又用狴犴大学“培养”出作家来。四年毕业了,毕业即失业,他成为“多余的人”,也算是与世不偶的畸零人了。畸零人访畸零人,好比俗话说的“流泪眼观流泪汉”,心有灵犀可通,宜其探幽索隐,得吾人之所不得,写吾人之所不写,遂成鸿篇骏著。他目前的身份是“在野的作家”。这个身份是某个混混给他订的,见本书“北京混混周二黄”篇中。在野者,不穿制服不领薪之谓也。惭愧,我虽然退休了,写文章也不必再穿制服了,毕竟还在领薪拿补贴,仍住公家房,算不得在野。本书作者叫我写序,蒙看得起,敢不从命。那就借几寸篇幅,写几行浅见吧。
  首先,我认为本书开了我眼界,使我惊叹,使我不安。这种感受,很久没有过了。十年来,我厌读那些远离现实之作,藻饰浓疮之作,涂改历史之作,贩卖乡土之作,玩弄智巧之作,更不用说瞎眼颂德之作了。这些作品,大不足以扬大我之声,抒大我之困,小不足以进小我之德,娱小我之情,根本不严不肃,却自命为严肃文学,真是笑话。本书则不然,堪称为严肃。兼且有趣,随便翻开一页,皆能引诱你读下去。用对话体写人写书,便有这点好处。记得史坦倍克《人鼠之间》便是用对话体写的。
  本书中这一群畸零人,大部份或荒谬或凄凉,仅有五位既不荒谬又不凄凉,可以说是奇特人物。他们是老知青廖大矛、老军人廖恩泽、朝圣者旺吉、同性恋者倪冬雪、藏书家冉云飞,就这五位。而荒谬的列举出来就太多了,有光着屁股在街上肇事的酒鬼,有狱中的妄想狂,有专门制造假象的遗体美容师,有雇佣的哭丧者,有京城娱乐圈的混混,有口称“共同致富”会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形象问题”的暗娼,有盼望成名的乞丐诗人,有迷信卜卦的女教师,有患梦游病的作家,有为爱情而毁了仕途的老右派,有风趣横生的老地主,有骗女色出了洋的无耻诗人,有滥得可怕的所谓民刊主编,有厉害而深沉的算命瞎子,有以垃圾养猪而发财的乞丐头儿,有说“知识分子还得从头学说人话”的愤懑的副教授,有在滥俗报刊混饭吃的清醒作家,还有信巫术的文学官员、骗子神医、神医的信徒小姐、死刑犯、嫖客,真够热闹的了。至于凄凉的就要少些了,有叹惋“世风日下”的琴师,有画家村里的穷艺匠,有拉二胡的盲丐,有跑滩的穷艺人,有崇拜高尔基的流浪汉。难得的是既荒谬又凄凉的那两位,其一为失学的流浪少年,其一为已故诗人海子。海子自杀身死多年,本书作者采访海子生前一位邻居,录其凭回忆的陈述,缕细致,不时插一二句评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我们了解到这位不幸的诗人很可能是名场上的牺牲品,可悲可悯。本篇还写到当年四川的先锋诗人群之江湖义气,近似旧时代袍哥跑码头,有一套特殊的联络方式。其间也不免带有虚伪性和使小坏的,彰显出名场上的竞争之激烈。这些记载,虽然一鳞半爪,作为八十年代现代诗运动的史料,甚有价值。
  荒谬使人惊叹,凄凉使人感伤,本书除了这两点所谓的审美价值(这个说法实在可笑),尤以开人眼界、促人思考、导人觉醒为其旨归,倒不在乎文学上纯不纯啦美不美啦那些琐屑讲究。全书三十几篇,大半是“恶之花”,叫它怎样去纯怎样去美。关山难越,那样多的失路之人,本书作者凭着良心为他们写照,为他们悲哀。中国文学之一线生机正在此。我佩服他,尊敬他,亦正因此。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此杜甫梦李白所作也。愿本书作者平安。

  希望在于民间文本

  
  ? 岳建一
  “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应该说,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将是《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的追求与责任;也应该说,除了老鬼、刘小萌、邓贤、杨志军等人以独立、自主、富有勇气与个性化的努力,托起了一页页知青历史的殷红,大多数读物沉溺于流行的文字和流行的记忆里,普遍缺乏记忆的真髓、血性与骨质,缺乏灵魂的深度与灵魂处境的深度,缺乏生命真实的视觉、听觉、知觉、痛觉和耻感,缺乏对心灵深刻而细腻的触摸,更缺乏灵魂的拷问;矫饰、轻浅、单薄、圆通;不仅不能解释已经发生的历史,而且造成历史真相的模糊、残缺、流失甚至是常识性颠覆。我常常想,我们是否配得上我们经历的苦难和空前绝后的历史。有感于此,这套文本将有意远离虚饰和浮嚣,远离媚俗与媚雅、拜金和拜权,把追溯一代人生命与精神的本真、本源作为目标,对中国知青精神作最诚实、最本色的探索,尤重长篇非虚构写作、长篇纪实文学及长篇纪实小说(亦称新新闻主义小说、报告小说、非虚构小说),努力汇萃散失在民间的富有个人特质、生命血脉、精神容量和历史价值的尤其是忠实于原生状态、袒呈个人与集体灵魂世界的文本,将历史的本真过程及其隐秘角落还给历史。这是一种质地和硬度,更是一项艰辛的抢救工程,从历经三十年风剥雨蚀的民间记忆世界里,抢救出聚蕴着中国知青最真实原生状态和灵魂处境的精神文物。正是这些最个人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