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1-06-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目 录
书屋絮语书屋絮语憨 子
其人其事潇洒无尘 耿介绝俗 崎岖历尽 书生面目王 尧
其人其事从新闻记者到“旧闻记者”朱 正
其人其事老社长——李锐识小钟叔河
其人其事左倾心理病王若水
其人其事并非家务事李冰封
其人其事是家务事,是大历史朱 正
书屋品茗康有为的神话——读《温故戊戌年》傅国涌
书屋品茗这也是一种活法李小林
书屋品茗是工具,就不应崇拜陈彩虹
灯下随笔并不那么远王开岭
灯下随笔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陈传席
灯下随笔我看电影(一)王 怡
灯下随笔寻觅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谢丽芳
灯下随笔试说新语(一)董宇峰
前言后语哀民生之多艰流沙河
前言后语希望在于民间文本岳建一
封 二山涛黄永厚 文画
封 三饭牛田 原 文
《书屋》2001年第六期
作者:未知
书屋絮语
书 屋 絮 语? 憨 子……第三种力称为弱核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而对诸于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
……在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中,当能量远远超过100吉电子伏时,这三种新粒子和光子的行为方式很相似。但是,大部分正常情况下能量要这么低,粒子之间的对称就被破坏了。W2和Z0得到了大的质量,使之携带的力变得非常短程……
……由于夸克有颜色(红、绿或蓝),人们不能得到单独的夸克。反之,一个红夸克必须用串胶子和一个绿夸克以及一个蓝夸克联结在一起(红+绿+蓝=白)。
这样的三胞胎构成了质子和中子。其他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合成的对(红+反红,或绿+反绿,或蓝+反蓝=白)。这样的结合构成称为介子的粒子……
以上这三段文字是我信手翻到一本鼎鼎有名的科普类畅销书的第七十四页至七十五页时读到的。此类高、精、尖的华彩乐段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而这本“科学普及类”图书在国内近几年里已卖出去三十多万册。谁家的书橱里若不搁上这本书谁的心里准发虚;谁不对这本书表示出由衷的赞赏和发自内心的透彻的理解谁的科学素质、文化品位简直太低!它雄辩地证明了中国人民正在奋力扔掉脑袋上戴了几千年的愚昧、落后的帽子,朝着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迅跑!谁再敢在我面前说咱中国人民不崇尚科学,不求“知”若渴,只喜欢跟在别人屁股后头瞎起哄,我跟谁急!
唉,到时候蒙昧无知的人满世界也许只会剩下一个人。这个人当然是我。我不无悲哀地承认:只有我读不懂这本令我诚惶诚恐的科普畅销书。我活该。我没出息——哦,附带一句,此书在全球的销量据说已愈三千万册……
清内府本《孝经》此页系清内府刊本《御注〈孝经〉》卷首书影。《孝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历来众说不一,大抵出自孔门弟子之后学笔下,托名于孔子、曾子言论者。
《孝经》一书共十八章,全面宣扬为人孝顺尊长之道,详尽阐述封建宗法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早在东汉末年就被增列为“七经”。所谓“七经”,即七部早期儒家经典的合称。它们是:《诗》、《书》、《易》、《礼》、《春秋》(以上为西汉所立的“五经”,加上《乐》即为先秦所谓“六经”,但《乐》的内容仅附着于《诗》、《礼》之中而未见独立成篇,或云原书亡佚于秦皇焚书),以及后来加入的《论语》和《孝经》两部书,号称“七经”。知名后世的“十三经”,就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而在宋代成型的。
是书开篇述孔子闲居,曾子侍坐在侧时,教以先代圣王的“至德要道”,所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八章)。《孝经》御注云:“德者,人生所得于天之性,至德,谓尽性之美,造其极而无加也;道者,人所共由,事物当然之理,要道谓穷理之至……”是本《孝经》刻于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所谓“御注”在名义上出自于清世祖福临手笔。同年刻成的,尚有《御注〈道德经〉》一部。据考证,这两部书其实都出自原明朝经厂工匠之手,故此清初内府本在风格上与明末经厂本大同而小异。
(徐雁 文)
从新闻记者到“旧闻记者”
——浦熙修小传
? 朱 正
一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一九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浦熙修出生在江苏省嘉定县南门永康桥(今属上海市)。父亲浦友梧是读书人,在外边做个小官吏养家。母亲黄庵岫是文盲,操持家务之外,几乎每晚都要做针线活到深夜,挣几个钱。可以想见家境是颇为拮据的。
这时,已经临近清王朝的末日。她还不满周岁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接着,中华民国成立。大约就在民国元年(1912年),她父亲到北京交通部任职,当会计科员。
一九一七年,母亲带着她和姐姐洁修到北京去,同父亲一块过。在北京,她又添了弟弟通修和妹妹安修。一个小职员的薪水要负担一个六口之家是不容易的。为了想赚点钱,她父亲一度到唐山和友人合股开矿,不久以失败收场,他不得不把家乡的地产典押出去,填补亏空。
迁居北京以后不久,浦熙修就考进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女附小)读书。学校在西单南的东铁匠胡同,距她家住的西长安街六部口不算很远。在同班同学中,她跟苏州来的比她大一岁的陈成了好朋友,这友情一直持续到她们的老年。小学毕业,初中和高中她们又在女子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简称女附中)同学了。那时高中文理分科,她们进了理科班。都从女孩长成为少女,有不少知心话要悄悄交谈了。
浦熙修念完高中一年级,就因为经济困难辍学了。闲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她想去学美术。父亲也赞成,除了让她进了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之外,还特别约了一个画家朋友来教她。她当年画了送人的一个扇面现在还在,可以看出她在这一方面的天分是高的。
学画的第二年,正好她姐姐的一个同学要离开北京,那人在女附小教书的位置要找人接替,就把熙修找去了。于是她就一面教书,一面继续学她的画。女附小是国立小学,她刚去,月薪五十元,第二年增加到五十五元。她实现了渴望的经济独立,这年她十七岁。五十块银元不是个小数目了,可是她用得很少,把钱存起来,准备考大学。
一九二九年夏天,原来同班的陈她们高中毕业,要考大学了。浦熙修非常羡慕,也就拿了京华美术学校的文凭去试着报考女师大。原来学的是理科,中间停了两年,怕不容易考了,就报考了中国文学系,居然考上了。陈考取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两个朋友不在一地了,通信还是不断的。
进了大学,是高兴的事。可是正当这时母亲去世了。那时,父亲单身一人在南京工作。就靠姐姐洁修负责几姊妹的生活,经济非常拮据。熙修不得不一边上大学一边教小学。她累得害了很重的胃病。从大学二年级起,她辞却了小学的教职,只兼着教中学的几个钟点课。
在大学里,阅读的视野开阔些了。在《国闻周报》上,不时看到一些共产党在江西活动的报道,使她产生了说不出来的兴奋和向往。她对这社会不满,希望有所改变。
因为朋友的介绍,她同当中学教员的袁子英谈起恋爱来了。一九三二年,大学还差一年毕业,他们就结婚了。陈后来回忆说:“熙修在结婚后不久,来信把她的恋爱经过一五一十地讲给我听,我感到了她那时的幸福,也感到她对我的信任,把我当作一个可以为她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的挚友。”
浦熙修从小学到大学,上的都是女校,没有跟男孩子同过学。而少男少女对于第一个有机会同自己亲近的异性总是容易产生好感的。而在不太长的时间的交往中,也不容易发现性格志趣等等方面的差异和分歧。或者更应该说,在恋爱中是根本不会往这个方面去想的。必须待到既婚之后,彼此了解更多,阅人更多也有所比较,就有可能感到对方并不理想了。这是后话,但在这时,浦熙修是沉浸在一种幸福感之中了。一九三三年末,他们的女儿冬林出世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大学毕业了,当了私立志成中学的国文教员。那时姐姐洁修已经去德国留学,弟弟妹妹就住在熙修家里。
也就是在这前后,袁子英到神州国光社工作了。神州国光社原是一家以影印发行历代碑版书画真迹为主的老出版社,因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一类书籍滞销,渐渐无法维持。一九三○年由陈铭枢出资四十万元接办,托他的“莫逆之交”(陈语)王礼锡主持。王提出:“接办后的‘神州’须要翻译共产主义典籍、印行世界进步文学作品、创办各种定期刊物、大量采用左翼作家作品,从经济上来支援作家。”陈完全接受了。从此,“神州”面目一新。鲁迅所译雅各武莱夫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小说《十月》就是这时在神州国光社出版的。
陈铭枢说:“王到‘神州’后,即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担负起主编职务,并‘招兵买马’,聚集了他在北平、上海、日本结识的许多朋友,来‘神州’担任具体工作,并罗致了上海各方面文化人士,担任特约编辑。”袁子英大约就是因为同王礼锡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进入了神州国光社,并就近担任了北平分社的经理。
正如陈铭枢说的,这神州国光社“在接办时虽然由我个人投资,但它始终是属于十九路军集体事业一部分的”。当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十九路军在福建宣布成立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时候,神州国光社立刻受到了打击。十一月三十日,设在上海租界里的总发行所遭到暴徒捣毁,外地分社都被查封,存书被没收焚毁。袁子英也因此遭到通缉。他匆忙出走,逃亡到济南,当了个代课教员。后来因他父亲介绍到南京参谋本部陆地测量局工作。
浦熙修可不愿意到南京去。她不能做一个依靠丈夫为生的家庭妇女,而想要在南京找个职业,却又毫无门径。于是她就留在北平。一九三五年秋天,她的儿子士杰出世了。她就带着两个孩子,还有她的妹妹弟弟,由她负担着这一家子的生活。
在这几年里,北平也并不是块安静的地方。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一九三三年又占领热河。而中日签订的《塘沽协定》更划出一大片土地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一九三五年七月,何应钦在答复日方梅津美治郎的“觉书”中,全部承诺日方要求,取消在河北的中国党政机关,撤退在河北的中国驻军,撤换日方所不满的中国军政官员,禁止一切抗日活动。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数千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罢课游行,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遭到了马队和水龙的冲击。浦熙修的同情在学生一方。在女附中上高中的浦安修积极参加了运动。
又要教书又要兼管两个孩子,是太累了。她体力日渐不支。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