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

第40章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40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青瓷罐等,它们的显微结构与近代瓷基本相似,瓷釉在外貌和结构上都摆 

脱了原始瓷的原始性,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瓷。 

     铅釉陶和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并奠定了南北两大宗的基本格局。 

     ⑤纺织和印染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汉代纺织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提供了最好的佐证。这些纺织品包括 

绢、纱、罗、绮、锦,起毛锦,麻布比及刺绣品,印染品等。经鉴定,这些 

纺织品丝缕均匀,单丝表面光洁,投影宽度和截面 (呈三角形)面积同现代 

家蚕丝极为相近,说明当时的养蚕,缫丝水平很高。这些丝织品薄如蝉翼, 

轻若烟雾,如素纱禅衣衣长160厘米,两袖共长190厘米,袖边和领口都用 

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其薄可想而知。织法主要有平纹、纱、罗、斜纹、 

起绒等,其中的起绒法采取重经提花的工艺。纺织原料主要是丝、麻、葛、 

毛等,立体感很强,这是中国纺织史的最早发明。 

     秦汉时代,随着纺织技术的传播,许多边疆少数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纺织技术。黎族用木棉织广幅布,织法是在一个圆泯饼上插一只细竹棍, 

做成纺轮,将木棉搓成线,并在纺轮上加捻成纱,并卷在竹根上形成纱锭, 

在腰机上织成布。闽越、南越一带多用棉花、草棉织布。西北一带也有了棉 

织品。秦汉时的织物多加印染,染料众多,不仅用植物染料,还有矿物染料, 

并使用媒染刮矾等。魏晋时,在汉人染缬法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纹缬、蜡缬、 

夹缬三种方法,将纯素的纺织品,印染成色彩斑澜、花纹秀丽的工艺品,印 

染后还进行了浆碾。印花工艺也开始出现,主要是印花和印花敷彩,手法是 

板印、绘画相结合,板印定位为凸板,多数线条为手绘、简单洗练,多为一 

笔而就。为了使花纹规整,出现了轮廓线和底线。 

     这一时期使用的纺织机械如手摇纺车、布机、提花机等,在当时都极为 

先进。其中提花机两次传入欧洲,对欧洲提花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汉代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用于插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 

木架的两端,另以绳传动。这既可加捻,又能合绞,提高了速度和纱的质量。 


… Page 122…

这时的布机是由楱经轴、怀滚、马头、综片、脚踏木等主要部件和一个适于 

操作的机台组成。这为操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并能用脚提综变交, 

腾出手来更快投梭打纬,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公元6世纪时欧洲 

出现的类似脚踏提综斜卧式织机,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提花机是由布机发 

展来的,但远比布机复杂,这时的提花机已有了机身和装造系统的联合装置, 

基本上具备了中国传统提花机的各种主要部件,能够生产任何复杂变化的纹 

样。 

     ⑥造船技术的飞跃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水战开始显示威力,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了水军,造 

船业也随之兴起。汉代已建立了轻为完整的水军体制,并制造了用途不同, 

类型多样的船舰。有“失登”——排在舰队最前列,用于冲锋;有“蒙冲” 

——用于冲突敌船,船形狭长;有“赤马”——较小,快如奔马;有“槛” 

——上下都用双层板,为重武装战船;有楼船,第二层叫“庐”,第三层叫 

 “飞庐”,第四层叫“爵室”,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还有高达十 

层的楼船,这种楼船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同时,橹、 

舵、帆等均被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橹的使用,使船速大为提高,改变了 

桨只有向后拨水时才作实功的状况。舵使人能轻便灵活地掌握方向,这无疑 

使船舶技术的一大质变。帆是利用风力使船加速航行的部件,它的出现又填 

补了造船技术的一个空缺。 

     ⑦制车与木器工业 

     汉代的车,种类众多,以轺车最为常见。这种车有顶,但四周没有围屏, 

多为较有身份的人乘坐。另有轩车(有车盖,有围屏,较为豪华,为很有地 

位的人乘坐)、辎车(车盖与围屏封闭极严,较为舒适,适宜老弱病人乘坐, 

为贵族妇女们乘坐)、粮车(车上无盖,也可安车篷,用于运送粮食及物资, 

也可载人),辘车 (为独轮,用人力推动,能装载行李,又可载人,多为平 

民所用。)等。汉代的车,车辕成双,多用1匹马驾车,有时为3匹。只有 

皇帝的乘车为4匹马,但车仅有1条辕。车有立乘与坐乘两种,立乘的车车 

身高,车盖也高,又称高车,多用于作战,又分为有盖与无盖两种;坐乘的 

车,车身低,车盖也低,又称安车,多为代步之用。 

     汉代的木器也很多,主要有木俎,把杯、食具、木箅、木栉、木簪、木 

船、木仓、木井、木屋、木猪等。这表明木料的使用范围远超过前代,其制 

作技术自是多姿多彩的了。 

     ⑧制盐、酿酒、制糖等行业的发展 

     汉代,出现了海盐、池盐、石盐等种类。海盐主要产于渤海,黄海沿岸, 

用海水煮成;池盐主要产于山西、河北一带,用盐池的水煮成;汝山、越隽 

产石盐;四川一带有井盐。由于盐的产地不同,盐的色质也有不同,河东所 

产的盐为印成盐,青海一带有石子盐,北湖中有青盐,五原所产的盐为紫盐。 

杨宪在 《古代四川的井盐生产》一文中对汉代四川制井盐的设备和工作情况 

作了具体描绘,现引如下:“盐井上建筑有二层楼的四方木架,在木架上盖 

有屋盖,在屋盖下装有滑车,滑车上的绳头两端,都挂有汲水桶。在西层楼 

板上,都相对地站着两人,他们正在拉动绳索。在这个木架的二楼边,还装 

有大漏斗和输送卤水的竹管,一直通到右边炉灶旁的卤池中,他们在汲得卤 

水以后,便从高处把卤水由竹管输送到卤池中,以便放入炉灶上的锅中熬煮, 

炉灶前正有一个人在烧水,用木柴作燃料,灶上排列着五个熬盐用的大锅。 


… Page 123…

在输送盐卤的竹管后面,正有两个人背着煮好的盐在运出去。”这虽是对四 

川汉墓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图像的解释,但无疑是对汉代制盐生产过程的 

描绘。汉代在四川已发现天然气,并用来作燃料熬盐了。 

     酿酒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业,殷商时已很盛行。到了汉代,官府开始 

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使生产技术得以提高,制麴术不断发展,原料也开始 

多样化,从而使酒的种类不断增多。汉代的制麴技术已相当普遍,并有颇多 

品种,主要是大麦制成的■,小麦制成的■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下》 

写道:“一酿用粗米二斛,麴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关于酿酒原料 

与成品比数的最早记录,这基本符合酿造原理。另外,葡萄酒的酿造应是中 

国酿酒史上有意义的大事。葡萄本是一种野生植物,但大规模栽培的葡萄却 

是西汉时从西域传入的。起初,只作水果供食用。东汉时期,西域的葡萄酒 

酿造技术已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因为当时中国最富经验的是麦麴酿酒,对葡 

萄酿酒技术未能大量推广。 

     制糖也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之一。最早出现的糖种应是麦芽糖,至迟在周 

代已开始制造,是用稻麦黍粟之类,浸湿生芽曝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到 

战国时代,这种糖已大量见于民间,普遍用于烹调,并掺用蜜来作饼耙。汉 

代这种糖的生产更为普通。到东汉末期,中国已出现蔗糖生产 (一说起于唐 

代,另一说认为起于汉代)。蔗糖的原料甘蔗在汉代已常见,产量也超过前 

代,出现了如“诸蔗”、“都蔗”等名称,这为我国的蔗糖生产提供了可能。 

据《异物志》载,汉代已有汁如饴饧的沙糖。东汉张衡在《七辨》中,有“沙 

饴石密”之说,“沙饴”就是沙糖。汉代中外文化频繁地交流,交趾一带的 

煎糖法传入中国应是可能的。这无疑丰富了中国的制糖技术。 

     ⑨笔和墨的生产 

     笔、墨是文房四宝中的两件,是古代书写的主要用具,在文化发展史上 

地位重要。关于笔的制造,有虞舜造笔说(见明人罗颀所著《物原》一书)、 

蒙恬造笔说(见晋人崔豹《古今注(下)》)等。但我们可以肯定在蒙恬之 

前笔已经出现。汉代制笔业较为发达,原料多用兔豪,后来开始掺用羊毫。 

汉代的墨,原料主要是石墨(即煤)、松烟两种。石墨在当时多作燃料,也 

用于制墨。制法应为《齐民要术》卷九中所载的合墨法,后因其油性大、书 

写不均匀而渐为松烟所替代。汉代松烟多产于扶风、隃糜,以终南出产的松 

树为原料燃烧积烟制成,因此天下盛传隃糜墨。那时的墨,除用松烟外,还 

掺有油烟 (桐油、麻子油、大麻子油)牛皮胶、鹿角、鲤鱼胶、秦皮、五倍 

子、麝香等。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绘画、印刷、拓碑、染饰建筑物、画眉 

等。有的墨中上品因能止血生肌、治疗目疾,又被列入药品的行列。 

      (2)魏晋南北朝时的手工业技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是列国分踞、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却又是学术繁荣、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时代。战乱使得各族人民四处迁徙,在全国出现了民 

族大融合的趋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经验相互交流,使 

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封建政府建立了专职工匠制,加强了对工匠 

的控制,手工业生产因此而加速专业化,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冶金技术已达 

到炉水纯青的地步,出现了灌钢法、白铜和青铜、石范铸件;制瓷部门正式 

形成青、白瓷两大系统,色彩开始丰富起来,为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纺织印染业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也是有增无减;造纸手工业五花八门,出现 

了众纸型,染纸与补纸技术也被广泛使用等等,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手工业 


… Page 124…

技术的发展水平。 

     ①灌钢法的出现与鼓风技术的提高。灌钢法就是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 

钢,先把含碳高的生铁溶化,浇灌到熟铁上,反复加热捶打,使碳渗入熟铁, 

增加熟铁的含碳量,就象洗面筋,淀粉揉尽,面筋自现。然后分别用牲尿和 

牲脂淬火成钢。牲尿含盐,淬火后冷却快,硬度也高于用水淬水;牲脂淬火, 

冷却速度很慢,但却使钢韧。这种方法在当时特别先进 (大概最早起源于西 

晋)。南北朝时,灌钢已很流行,陶弘景把它作为炼钢的主要方法。灌钢冶 

炼法的发明和推广,使钢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钢的产量大增, 

被普遍用于制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