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

第24章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24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的排水系统,控制了城市的水源和浴池,以保持生活用水的清洁。地方官 

负责街道清洁工作和管理公共厕所,还控制着食物的供应,监督市场和上市 

商品卫生,禁止售卖腐烂变质的食品。随着医生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公共 

医学教育开始兴起,进而又大大地促进了医生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其形成一 

个阶层,并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帝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军事医学也得 

到了发展,促使军医机构的产生,在军队内部开设收容伤病者的军医院。罗 

马城的基督教信徒法比奥拉夫人自费设立了称为“Nosoium”的机构,收 

容病人进行护理。此后,“医院”逐渐得到发展,开始遍布全国。 

     但是随着帝国的衰落,基督教教条医学的兴起,使真正的医学开始走下 

坡路了,虽然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医生和著作,如奥利巴锡阿斯(325—403) 

著《论医药》;昆塔斯·塞伦纳斯著《药书》;文迪西安纳斯·亚菲尔著《经 

验方》;普利锡安纳斯著 《医药书》;奥里利安纳斯·锡利阿斯著《急性和 

慢性病》。但是当时的这些医生只限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满足于评论或注释 

古典的著述,这无疑使医学无法继续创新而走向衰落。 


… Page 76…

                         2。古代后期的印度医学 



     印度传统医学的最早形态见于《阿达婆吠陀》中。该书是约于公元前800 

年左右开始形成的。并以祈祷和咒语为中心,但在疾病和药物方面已达到相 

当的知识水平。公元前5世纪(一说公元前1世纪或晚些时候)出现的《阿 

优尔吠陀(又译作《寿命吠陀》充满了摆脱婆罗门祭祀万能主义的自由思想, 

标志着印度医学体系的形成。公元2至3世纪,印度出现了《阇罗迦医录》 

 (又译作阇《逻迦本集》)和《萨鲁陀医录》(又译作《妙闻集》)两大著 

名医著。这两部书与其说是阇罗迦和萨鲁陀的个人著作,不如说是古印度几 

个世纪医疗经验向体系化发展的尝试性总结,再把传说中的名医姓名冠于书 

名而已。阇罗迦活跃于西印度北部,以内科疗法为主,萨鲁陀活跃在贝拿勒 

斯一带,以外科见长,但两大医著却没有显著的差别,公元7世纪时,著名 

医学家瓦葛巴陀对这两部医书进行了整理,使印度医学体系更加完整。 

      (1)《阿优尔吠陀》 

      《阿优尔吠陀》是古印度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直译为《长寿的知识》 

或《寿命吠陀》。通常认为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或晚些时候。该书共分8科, 

即除掉身体异物的摘除科;对外部器官如眼、鼻等疾患治疗的利器科;治疗 

普通内科疾病的身病科;治疗精神失常的鬼病科;治疗儿童疾病的看童科; 

致力于解毒方法研究应用的麻醉药科;包括研究炼金术在内的长生不老方法 

的长寿药科和强精药科;记载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所采用的药物。该书 

认为躯干、体液、胆汁、气和体腔是人体的五大要素,与自然界中的地、水、 

火、风、空五大元素相对立,躯干和体腔是比较稳定的因素,其余三者是比 

较活泼的因素,由于气候和心理上的原因,使这三者失调,人就生病了。也 

就是说疾病由风、火、水三要素的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而治疗则是帮助 

身体恢复这一平衡。书中还把疾病按这三要素分类,并且将一切食物、药品、 

疗法、养生法也都按能使某一要素增加或减少的观点加以分类。这些论述和 

观点为形成古印度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2)《萨鲁陀医录》 

      《萨鲁陀医录》又称《妙闻集》是印度医学的基本文献,该书是由印度 

最有名的医生妙闻所著,妙闻约生活于纪元的前一些时候,而《妙闻集》在 

公元 10世纪时被人修定过,掺进了后人的一些医学成果,因此内容更加广 

泛。尤其是其中的解剖和外科部分作用更大、更为重要。 

     在解剖学方面,该书记载,人身有骨300,腱90,关节210,肌肉500, 

血管70,体液3种,分泌物3种,感觉器官9种。而且认为血管内含气,血 

管和神经都起自脐部。解剖时,医师要亲自详细检查尸体的每个脏器。由于 

宗教的原因,古印度禁止用刀子解剖人体,于是医生们只能把尸体浸泡在水 

中,然后用手撕裂,进行观察。在《妙闻集》里记载了这种解剖法的知识, 

即先将尸体放入囊中,在河里浸泡7天,待其腐烂后再分解,使软组织自行 

脱落,露出内脏,该书还论述了生理学、病理学的许多问题,研究了内科、 

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的各种病症,多达1120种。如对胚胎有详细和确实的研 

究,记载了子宫内的各种现象和发育过程,特别是胎儿血液循环、以及对妊 

娠各期如何进行诊断均作了详细的说明,对影响胎儿的各种现象也均有详细 

的预后判断。 


… Page 77…

     古印度外科很发达,有关这方面的医书达25种之多,但以《妙闻集》的 

记载最为重要。该书记载了医生做外科手术时所应准备的各种外科器械,有 

刀类、杯类、锯、剪、钩、镊子、导管、缝合针等,并将它们分成钝、锐两 

大类,该书列举了101种外科手术用的钝器和20种锐器以及使用方法。《妙 

闻集》中对身体各部分的疮肿形状作了确切的描述,并按成熟程度加以区别, 

指出治疗时应切二指深,向着体腔方向切开。在特殊部位,如眼睑、唇等都 

应横切。手掌应环切。肛门和阴茎应半环形切。术后应该用热水清洗,溃疡 

应用手指将脓挤净,然后应该用收敛液清洗,再在创口贴上用香油和蜂蜜浸 

泡过的布条,再用布缠起来,到第3天更换。书中还提到肉芽形成和治愈的 

全部过程。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骨擦音是骨折的特征,并专门论述了骨折的 

病理学和治疗方法;记述了头肿瘤手术、水肿切开、扁桃体切除、拨白内障、 

治疗疝气、膀胱结石、剖腹产等多种手术的方法,反映了印度外科手术医疗 

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另外,阇罗迦(公元120—162年)是古印度的另一位著名医生,所著《阇 

罗迦本集》是古印度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古印度的医学百科全书。 

它进一步阐发了古印度的医学理论,提出了营养、睡眠和节食的摄生规则; 

对病因、病理作了进一步地研究,尤其是对热病、癫痫、肿瘤等的研究最为 

深入,书中记叙了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提到了500种药物。 《妙闻集》 

和《阇罗迦本集》的许多内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公元7世纪的《八科提要》和8世纪的《八科精华集》也是古印度医学 

的重要医学典籍。此后的医学家们则多是在研究和注释前人的著作上下功 

夫,总的来说没有多少建树。 

     古印度医学的发展过程,明显地受到外来的影响。古希腊的医学知识很 

早就传入印度。中国古代医学也很早就传到这里,就连中国出产的药物也早 

已销到该地。与此同时,古印度的医学对外界也颇有影响。《妙闻集》和《阇 

罗迦本集》大约在公元9世纪被译成阿拉伯文和波斯文。8、9世纪时阿拉伯 

人曾请印度医生主持医院工作和进行教学活动。许多古印度医学著作也早就 

传入中国隋代文献对此已有记载。由于地缘关系,中国的藏医也有受到古印 

度医学影响的痕迹。 



                          3。古代后期的中国医学 



     中医中药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早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中医学就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并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成熟,从《黄帝内经》的诞生到《神农 

本草经》和 《伤寒杂病》的问世,中国的医学家将医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特别鲜明地反映出了本民族 

的文化传统。东汉“外科之祖”华陀在外科医学上成就杰出,以外科手术和 

麻醉术而闻名遐迩。“医圣”张仲景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诊治伤寒病的理 

论和经验,提出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在理论上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医家和医学著作,如王叔和著《脉经》, 

皇甫谧写《针灸甲乙经》,葛洪撰《肘后备急方》,陶弘景成书《本草经集 

注》,以及雷斅(xu6)的《雷公炮灸论》、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陈 

延之《小品方》等都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丰富了中医临证学。 

表明这一时期,在诊断学、病因学、针灸学、本草学、方剂学方面所取得的 


… Page 78…

一系列成就,并为隋唐中医学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最古的医方和最早的病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哲学思想十分 

活跃,为医学家们建立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医对人体的解剖、 

病因病理、疾病的诊治等方面的发展。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发展了秦孝公 

时期的医事制度,在政府中设太医令、太医丞以掌管医药和宫廷侍医。秦始 

皇还组织医生编纂整理先秦的医药书籍。但流传下来的极少。到了西汉时期, 

侍医李柱国于公元前26年整理医书,共得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 

274卷。1973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有关脉法、灸经和 

医方等著作共14种。三号墓墓葬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3年), 

但各书的抄录年代,依文字字体判断约为公元前4世纪末或前3世纪初。经 

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命名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 

方。帛书医方中载有内、外、妇产、小儿、五官等科的50多种疾病的291 

个医方。治疗内容包括药物、灸法、砭石及外科手术割治等。书中涉及的药 

名达240余种。这些由汉墓出土的医书,虽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但也反 

映出两汉时人们对医学的高度重视。 

     公元前2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公元前215年—?)。作“诊籍”开 

创了病历记录的历史。淳于意是山东淄博人,曾任齐太仓公,人称仓公。他 

曾从师于同郡人公乘阳,学习黄帝、扁鹊的脉书,因而他的辨证审脉、治病 

颇有效果。他精于脉学,诊断疾病以切脉为主;推究病原以酒色为主;治疗 

以药物为主;认为治病必须对症下药,合于脉象,并结合患者的情况适当调 

治;反对服用五石散;常用泻下、解热、驱虫、催乳等方剂;并开始使用丸 

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十分注意病历记述。以病人的姓名、职业、地址、 

病名、脉象、病因、治疗、用药、疗效、预后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这就是 

时人所称的“诊籍”。《史记·仓公传》中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