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

第16章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16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端。另外,该志因首次对人口数字作了记录,对研究汉代的经济地理非常 

有意义,人们可据此推出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成就, 

无疑是开创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的领域。此外,该志对自然地理作了简要的 

记述,对山脉的名称和方法、对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流向、全长的记 

载,以及对许多矿物的产地、特征的记载,都是对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 

贡献。正因为《汉书·地理志》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因此它的问世,便成 

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史记》和《汉书》中,还有许多有关地理的篇章,如《史记》中的《大 

宛列传》、《汉书》中的《食货志》、《西域列传》等。这些丰富而详实的 

记载表明《史记》和《汉书》,不仅是史学名著,也是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创 

始性著作。 

      (3)马王堆地图与裴秀的制图理论 

     在战国至西晋的千年之中,中国地图学以其特有的建树而称重于世。中 

国古代地图学是建立在平面制图的基础之上的,这在考古发掘的实物中得到 

了体现。现已出土的平面地理图,有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墓的《北域图》、 

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中的板式战国末期地图、以及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 

地形图和驻军图等。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3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其 

中,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一幅是地邑图。这三幅图都有固定的方 

位和比例尺。其方位为下北上南、左东右西,与现代制图方位相反。地形图 

中心的比例尺18万分之1,周围较小;军事驻军图的比例尺为8万到10万 

分之一。图上都有明确的图例,分别表示山脉、河流、居民点、道路等,表 

现方法相当高明。如用弯曲的黑实线表河流,粗细则表示河的宽窄;虚线表 

示潜流(或不可通航的河段)。这些图的准确度相当高,如地形图所表现的 


… Page 52…

深水 (今潇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接近于现代地图,有些部分几乎没 

有差别,而且有些河流的名称至今仍在使用。图上的山脉,不仅与实地相符, 

而且已经使用闭合线来表示其走向和范围,山形线里还加画了明显表示分水 

界线的横细线,并以类似现代等高线的涡纹线来表示主峰所在。这种简洁明 

了的线条,勾划出纵横交错的南岭地区的地貌特征。这就充分地表明,中国 

的测绘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涌现出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裴秀 (公元224 

—271年)。他生于河东 (今山西)闻喜县,先后在魏晋朝廷作官。在行军 

和用兵的实践中,他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并深深地认识到地图的重要。 

他曾对《禹贡》记载的地理内容进行核查,著《禹贡九州地域图记》18篇, 

并绘制“一寸为百里”的全国地理《方丈图》。但真正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制 

图之父的还不是这些内容,而是在该书序言中由他所提出的一套制图理论, 

即“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就 

是确定比例尺,表示缩小的程度:“准望”,就是用矩形网格来确定相互间 

的位置;“道里”,就是用来表示相互间距离的数字;“高下”、“方邪(斜)”、 

 “迂直”表示制图时应根据逢高取下,逢方取斜,逢迂取直,“高则山峦, 

下则原野”,“方加矩之钩,邪如弓之弦”,“迂如羊肠九折,直如飞鸟准 

绳”的原则,分别按照数学方法进行折算,将各种形状的地形、地物都变成 

平面投影图绘在地图上。这一理论真实地反映了晋代的制图水准,说明至迟 

在公元3世纪,中国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制图理论。这项原则是我国制图学 

的基础,倍受后人推崇,直到明朝末年西学东来,西方地理学传入之前,一 

直是中国制图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4)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公元466或472或455—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今 

河北涿州市)人,少年时曾跟随父亲前往山东,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饱览 

过祖国的壮丽河山,引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激情。北魏十八年(公元494年), 

他出任尚书郎,后历任太守,刺史、御史中尉等职。在北魏任职时,他多次 

出巡,对黄河、淮河流域的水道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目睹了广大地区因 

黄河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不断,百姓生活悲惨的状况,从而认识到河流水道 

和其它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开始将精力倾注在河流 

的研究上。在博览群书中,他对《水经》格外重视,《水经》是中国第一部 

专记水道的著作,该书集中描述了大小河流137条,简要记述了各河的发源 

地、归宿和流经地区。由于《水经》只记水系的源流、水道,不涉及其他内 

容,脉络既不清晰也不系统,因而满足不了郦道元的要求。于是,他跋山涉 

水,对河流作了详细的探索,并随时把河道、地形、城市、地名的变化记载 

下来,以弥补《水经》的不足。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终于写成了《水经注》 

一书。全书分40卷,30万字,共记载河流1252条,远远超过了《水经》的 

137条。 

     该书前32卷集中叙述河北诸河,其中包括黄河的支流汾、渭、洛、谷河 

各一卷,后8卷专门叙述江南水系。郦道元取“详北略南”、使笔墨有所侧 

重的策略,也许与时代背景有关,因为当时南北对峙,战争不断,郦道元的 

足迹未能到达南方,不可能对南方诸河有更多的了解,只能从略。 

     该书虽然以“注”为名,但实际上是一部研究水系的地理专著。它不同 

于《禹贡》那种按地域分类的结构,与《汉书·地理志》那样按行政区划分 


… Page 53…

类的方式也不相同,而是以河流(或水道)为纲,综述流域内的地貌、地质、 

土壤、植被、动物分布、城镇建制沿革等地理情况,这就大大丰富了《水经》 

的含量,而且没有陷入单纯为作注而作注的圈子,成为中国古代地理研究中 

的一大杰作。 

      《水经注》对河水和江水的记叙均为11卷,是全书的主体。其中也有些 

内容失之于偏颇。如他认为黄河源头有三,其一发源于昆仑山,并过分夸大 

了昆仑山的高度;认为从蒲昌以下潜流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这显然 

是唯心主义的臆造。该书对黄河下游的记载相当正确,精详,但对江水下游 

的记载却有严重的错误,他认为江水到下游分为南北二江,并拼凑了两江的 

入海口和流经地区,这显然与他所追求的目标极不一致。书中,郦氏对河、 

济、淮、沔 (汉)、江五大水系以及对大河以北、山东和南方诸水的记述, 

体系相当分明。但在黄河一系中,却未收进济水和大河以北诸水;渭水在洛 

河之前注入黄河,却编在洛水之后;又把淮水干流放在它的支流后面,先讲 

汉水,后讲江水。这些错乱之处说明郦氏此书也有失于确切的地方。 

     对于大河以北诸水的记载,虽然只列有11条水道,但也没有采用干流综 

合支流的一致方法。他首先分列湛水、荡水和洹水,实际上合流为清水。接 

着分列浊漳水和清漳水,实际上合流为漳水。易水、滱(k^u)水并列,合流 

后反以源流短的易水为总名。圣水与拒马水也是如此。这只能使内容复杂起 

来。但是这些记载却可表明部分水道的分合演变过程,或自然改道,或经人 

工改道,仍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 

      《水经注》在体例上是研究水系的专著,但实质上却是一部历史地理著 

作。书中把各州郡县罗列在大小水道的沿线,可根据大小水道上下游的部位、 

识别出各地分布的形势。在缺少经纬度观念的条件下,这种方法是较为理想 

的,这使该书好象是一部方便的交通图册。有关注文依据东汉的郡县建置, 

部分郡县前推至西汉、周秦,后延到北魏,其沿革都作了记述;特别是王莽 

改变地名的资料,甚为罕见。关于历代的沿革,虽然局限在注文中引用或申 

论的条文,但因作用重要而成为一种创新。在许多地名之下,还注有其它历 

史地理资料。如对秦、汉、魏等历朝的故都,裂变中各国的统治中心、发展 

的规模,著名建筑(如营阙、苑囿、官署、城市布局、街市规模、帝王陵墓 

等)等等,都尽力记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书还记载有部分水道开渠 

引水、疏通、漕运、沿线仓储,沿河的津渡桥梁等情况。使之更显得弥足珍 

贵。 

     总之,《水经注》一书内容宏博精审,汪洋恣肆。史书论:“道元好学, 

历览奇书”,故能对水流地域的山川、人物、掌故博引而备叙。近代以来对 

该书的评价是:指出百川的源流支脉,流向及流经地域,历述沿河地域的历 

史古迹等,文字优美。虽然该书也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总起来看,该 

书的影响很大,历代的评价都很高。明、清以来,校释、研究者几乎代不乏 

人,开创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郦学”。 

      (5)域外地理知识的增长和地中海文明及美洲大陆的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域外的了解 

很少。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汉代的政治、军事、宗教原因,主动加强了 

与域外诸国的交流,更多的人由陆路或海路到外国去,从而增长了有关域外 

的地理知识。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在中、日两国民间,广 


… Page 54…

  泛流传着秦始皇时期齐人率众前往日本的佳话。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齐人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采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东至日 

  本,在能野浦的新宫市附近上岸。他们披荆斩棘,筚路篮缕,开辟草莱,在 

  这里安家落户。如今在日本熊野山,尚有徐福的墓、碑存在。围绕这一传说, 

  中国和日本两国学者纷纷进行研究考证。中国考古学家证实,在江苏赣榆县 

  有一“徐阜村”,并从明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清乾隆年间的“宗谱”中 

  查证,“徐阜村”原名为“徐福村”。而《史记》记载,战国时赣榆属齐地, 

  秦时属琅琊郡。日本的第一部史书《日本书记》记载:“应神天皇十四年(约 

  公元2世纪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应神天皇二十年,又 

  有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率已之党类17县而来归焉。”日本人类 

  考古学也将公元前3世纪前后,从东亚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日本的居民称为 

   “秦汉归化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