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

第34章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34章

小说: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兵团扑过去。'2'黄维在南坪集干等了一个白天,不见参谋的音信。到25日16时才命令各部开始行动。到了双堆集,已是日暮黄昏。本来可以夜间继续行军,甩掉解放军。但是兵团的战车和上百辆卡车行动不便。这一带没有像样的公路,战车和卡车都是在田野中行驶。白天还可以横冲直撞,到夜间水沟洼地都成了障碍,动弹不得。于是黄维决定在双堆集宿营。没想到这一住下来,就再也跑不掉了。    
    黄维的撤退部署被事实证明是自乱阵脚。14军本来可以直接向双堆集转移,却奉命去浍河南岸掩护10军撤退。27日14军接管10军阵地后,布防尚未完成,中野各纵队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解放军自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黄维兵团实施钳形合围。据四纵战史记载:“27日,本纵队发现敌以密集队形向东南移动,当即根据战役指挥首长对敌实施突击的指示,以10、11、22三个旅及第九纵队一部由南坪集至东坪集之线向敌侧背猛烈突击。此时,敌14军担任左翼,该敌在我突然打击下,措手不及,仓皇败退。我连续攻占王庄、丁庄、罗庄等十余个村庄,将敌14军之部署完全打乱。并歼其指挥所,生俘其军长熊绶春、参谋长梁岱(熊、梁二敌被俘后,又在战斗混乱之际乘机逃跑)。但因本纵队对情况判断错误,当发现敌军密集移动时,误以为敌全线溃退,因而使各旅突击过猛,部队拥挤,陷于混战,无法统一指挥。尔后又因受敌纵深炮火及坦克的拦截和反击,致造成很大伤亡。然而本纵队这一突击行动毕竟是适时的、适机的,它有力的打击了敌军的突围企图及其士气。”'1'27日的混战,原14军参谋长梁岱回忆:“兵团命令以未接战的14军、85军分别在浍河南岸南坪集附近占领阵地,掩护正在激战中的10和18军脱离战场。这一来,所有四个军,谁的头上都着了火。要脱的未能脱,要走的不能走,几乎全兵团都与解放军胶着在一起了。14军本来是可以先走的,但此时却奉令担任掩护,仓促布防,阵地未稳,解放军已涌入,先我一步渡过浍河南岸,抄袭了14军右翼。当时我在浍河南岸前线指挥所,看见解放军由后面包抄过来,前线部队不支,纷纷向后溃退,顿时乱作一团。本来14军是掩护10军和18军后撤的,这时被解放军打得七零八落,反而要依靠他们来掩护和收容了。我在这次混战中,被解放军俘虏了。”他谎报自    
    己是书记官,被释放后又回到14军。军长熊绶春见梁岱死里逃生,抱着他哭了一场。'1'解放军在追击中也发生了混乱。四纵的总结说:“当时对整个情况判断,误认为敌已全线溃退,认为一、二日即可解决战斗,敌已丧失战斗力等,故作毫无顾忌之追击。”在追击过程中,“各级干部不能掌握部队,形成建制紊乱,无一定攻击目标,到处乱撞乱碰。又与友邻部队挤在窄小地区内,形成大乱战局面,并不断发生误会。通讯联络中断,上下情况不明。部队十九时出击,直至二十四时始和我前指通话。前后整日无联系无指挥,纵队找不见旅,旅找不见团,团找不见营,各自为战,互不相关。因急进混乱,使后续部队及重火器失去联络,重火器亦因飞机轰炸不能前进。先头部队亦未赋予必要的重火器,遇敌有工事与有组织的抵抗,即无法克服,造成重大伤亡。”'2'到11月27日,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压缩在双堆集东西15里、南北4、5里的狭小地区,形成了合围。双堆集地处淮北平原,在北淝河与浍河之间稀疏地分布着十几个小村庄。双堆集南北有两个小土岗,一个南边的叫尖谷堆,北面的叫平谷堆,双堆集即以此为名。时值秋收过后,这里是一片毫无遮蔽的平原。村子里只有土墙茅草盖的小房,老百姓早已跑光。当地不仅找不到粮食,就连饮水、燃料和牲口饲料都极为困难。惟一对国民党军有利的是,开阔的地形便于他们发扬火力。    
    4黄维虽然被包围,但他尚未惊慌失措。12兵团毕竟是国民党军    
    黄维兵团用汽车构筑的防线    
    的精锐部队,重武器多。黄维部署手下的四个军、一个快速纵队缩成一团,构筑环形集团工事,以坦克、火炮、轻重机枪组织层层火力网,使解放军无法将其分割歼灭。他们自称这是“硬核桃战术”,让共军啃不动,吃不掉。解放军观察黄维兵团阵地情况是:“淮海地区村落尚称稠密,但颇不均匀。双堆集附近西部村庄稠密,西南部则较稀散。地形低洼,挖一公尺即可出水,土工作业相当困难。村庄都很小,且多为数户至十余户,分散独立互不连贯之家屋组成。敌即利用此筑成防御核心,火力互相交叉,村与村亦均能火力联系。村中树木均为敌砍作鹿砦,村南部大多有水池,村周皆有洼沟环绕,形成自然战壕。村四周平坦开阔,不易接近。”'1'黄维不想在双堆集坐以待毙,经与南京方面联络,26日得到总长顾祝同指示:“贵兵团应不顾一切,以全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兵团会师,俾利尔后之作战。”当天下午,黄维将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等召到兵团部,部署突围。廖运周痛快地请求打头阵,黄维非常高兴,着实夸奖了廖一番。他根本没想到,廖运周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5)

    廖运周是黄埔五期,1927年曾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110师前身是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1947年师里就成立了地下党组织,与邓小平政委保持联系。此时廖运周等认为起义的时机已到,连夜派人去与解放军前线部队联系。110师的正面是中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听说110师来联系起义,非常高兴。立即将这个消息汇报给刘邓首长。并为110师画了行军路线图,规定了联络信号,派了向导,保证起义万无一失。27日晨,廖运周率领110师的两个团从双堆集出发,向解放军指定的大吴庄前进。两小时后,他们顺利通过中野六纵阵地,起义圆满成功。110师通过后,解放军立即封锁了通道。黄维不断用电台询问情况,回答都是“沿途畅行无阻”。'1'跟进的国民党军在突围时遭到中野六纵的猛烈阻击,全被打了回来。黄维还奇怪110师是怎样突出去的,为了妥善安排好110师官兵,刘邓首长命令对起义的事保密三天。当12兵团得知110师起义的消息,士气大受打击。军长、师长们都上下猜疑,互不信任。黄维把85军军长吴绍周请到兵团部居住,名为照顾,实为监视。廖运周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原野战军的士气。各纵队不失时机地向黄维兵团发起攻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11月27日刘邓陈给军委的电报中乐观地估计,“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但是实际情况并非想像的那么容易。黄维兵团依靠优势的火力顽强抵御,而中原野战军重武器非常缺乏,战斗力最强的一纵仅有三门山炮。无法压制国民党军火力,攻击不能奏效。中野后来在总结中说:“从11月25日到12月2日这七天,一方面是我们逐步压缩敌人,完成严密的封锁包围阵地,一方面是敌人调整部署收缩成了纵横十华里地区极坚固的防御阵势,在最初两天,我们对敌人战斗力的消耗    
    和混乱的状态估计过高,对敌人防御坚强能力估计不够,故在作战上,实行了过于猛烈的突击,我们的伤亡这两天也最大,而收效则甚小。”'1'根据这种情况,刘邓陈决定改变战法,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但是战役的时间要延长,不可能速战速决。在淮海战役中,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原则一方面体现在人数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武器上,即以优势的炮火压制对方的火力,为步兵的攻击提供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中野顺利地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包围,由于火力不占优势而无法达到迅速歼敌的目的。在这方面,中野与华野的实力有明显的差距。作为指挥员,粟裕是深有体会的。他在淮海战役总结中说:“有些同志认为中野打黄维兵团打了多少天未打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有些同志忘记了:中野最先担负了外线出击的最艰苦的任务,我们同志忘记了人家的装备,人家的情况。在消耗方面来说,我们打杜聿明,打手榴弹很少。中野打黄维兵团,打了很多手榴弹,每门炮只打几发炮弹。而我们打杜聿明,几乎用炮火推平村庄,一个村子打几千颗炮弹和成千成万斤炸药。中野一个纵队只有一两万人,而我们华野每个纵队至少有两万人。敌18军比5军强,不弱于74师,而10军、14军、85军也都不弱,以中野那样的装备,消灭最强的敌人,是不容易的事情。人家发挥了我军作战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人家虚心学习。”'2'毛泽东关注着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11月29日他指示刘邓陈:“从敌人固守着眼,集中火力各个分割歼击,准备以十天或更多时间解决此敌,此种计划是稳当的和可靠的。解决黄维兵团是解决徐蚌全敌66个师的关键,必须估计敌人的最后挣扎,必须使自己手里保有余力,足以应付意外情况。”30日他命令华野:“七纵炮兵已    
    '1''2'二野司令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1949年9月。    
    粟裕:《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华野1949年六大任务》,《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55页。    
    供刘陈邓使用,这里不再说了。惟炮纵应全部开去打黄维,以厚火力。”12月4日他又指示刘邓陈:“打黄百韬和打黄维两次经验证明:对于战斗力顽强之敌,依靠急袭手段是不能歼灭的,必须采取割裂、侦察、近迫作业、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协同诸项手段,才能歼灭。”中野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提出“坚决持久围歼敌人”的方针,采取稳步的攻击作战,攻占一村,巩固一村,构筑坚固的攻防阵地,与国民党军斗战术,斗技巧,同时等待华野的炮兵和增援部队前来参战。蒋介石见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徐州三个兵团南下受阻,蚌埠的两个兵团又不能北上,黄维兵团日益危急,28日将杜聿明召到南京商量对策。杜聿明见到顾祝同说:“目前挽救黄维的惟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与共军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也危险。”他提出了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西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的方案,得到蒋介石同意。11月30日,徐州国民党军开始撤退。12月1日,华野首长得知杜聿明集团已放弃徐州,粟裕立即下达命令:以一、三、四、八、九、十二纵、两广、鲁中南纵队向永城、萧县急进截击,十纵经宿县向永城进发,渤海纵队占领徐州。一场围追堵截杜聿明集团的行动开始了。华野九个纵队不顾敌机的扫射轰炸,不分昼夜沿着公路急进,追赶敌人。九纵走在最前面,12月3日拂晓,九纵先头部队在陈官庄以西超越了敌人。跟进的部队于3日夜占领薛家湖、芒砀山,切断敌军西进的去路。4日,华野各追击纵队陆续赶到,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3日,蒋介石派战地视察官李以到蚌埠,要李延年、刘汝明集中力量北进,救出黄维兵团。李、刘兵团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