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

第31章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31章

小说: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涉过壕,    
    实施突破。同时指示纵队炮兵一定要压制敌军火力,步兵突击部队要紧接着炮弹的硝烟冲进圩墙。战斗开始后,47团2连战士跳进寒冷刺骨的水壕,徒涉过去,变助攻为主攻,仅用15分钟就在西南角突破第一道圩墙,打开了突破口。73团1营进行正面攻击,也涉水过壕,冲进第一道圩墙。突破前沿后,国民党军依据两道圩墙之间开阔地上的工事地堡,用火力封锁前进道路,并组织反冲锋,双方拼杀得非常激烈。这时,八纵的一支突击分队也加入战斗,向73团右翼展开攻击。73团在兄弟部队支援下经过四个小时战斗,终于冲开第二道圩墙,突入碾庄圩内,与国民党军展开巷战。与此同时,八纵从东南角突破第一道圩墙。后续部队三个团迅速跟进,扩大突破口,向纵深发展。国民党军开始慌乱起来,纷纷向北逃跑。黄百韬命令由碾庄圩东口突围,25军军长陈士章、100军军长周志道混在伤兵当中逃掉,是黄兵团中漏网的两个军长。黄百韬本人率参谋长魏翱、25军副军长杨廷宴等一千多人逃到大院上村64军军部,他的兵团部被九纵占领。粟裕命令:“攻碾庄部队即行由碾庄圩出发,继续向东直捣大、小院上,三里庄之敌。”20日白天,四纵主攻尤家湖村,九纵攻击大院上,八纵攻击小院上。驻守尤家湖的是25军40师残部约4000人。四纵在攻击开始前共挖交通沟7条,总长4000多米,迫近至国民党军阵地30米处,形成对村庄的包围。鉴于前一段战斗中伤亡较大,陶勇司令员交代要多抓俘虏,补充部队。21日十六时,四纵集中火炮29门,在4辆坦克配合下开始攻击。30分钟内将40师前沿地堡摧毁,战士跟在坦克后面冲锋。国民党军外围工事被突破后,村内工事不坚固,顿时陷入混乱。经过三个小时短兵相接的搏斗,战斗于19时30分胜利结束。四纵歼灭40师4600余人。陶勇下令将4100名俘虏立即补充进四纵各团。'1'    
    黄百韬的胸章和照片    
    21日黄昏,九纵攻击大院上,八纵和九纵77团攻击小院上。64军军长刘镇湘见突围无望,命令部队作困兽之斗。华野集中了所有炮火猛轰这些村子,连昨天在碾庄圩刚缴获的迫击炮都用上了。激战一夜,到22日上午10时,九纵攻占大院上。黄百韬、刘镇湘等逃往小费庄。八纵、九纵穷追不舍。黄百韬自知气数已尽,叫刘镇湘突围。他说:“我年老了,而且多病,做俘虏我走不动,而且难为情。我死之后,使别人还知道有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或可使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国民党或者还有希望。”他对杨廷宴痛心地说:“我有三不解: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1'黄昏时刘镇湘、杨廷宴拉着黄百韬由小费庄向西突围,在野外遭到解放军追击。黄百韬跑不动,举枪自杀。杨廷宴坐在黄百韬尸体旁痛哭,一个解放军战士过来询问,杨说:“我是伙夫,死的是我哥哥。”这个战土颇有同情心,帮助杨廷宴掩埋了黄百韬。刘镇湘被俘,杨廷宴侥幸逃脱。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报告黄百韬、刘镇湘“自杀成仁”。战斗结束后华野即撤离战场,没有找到黄百韬的下落。一个月后国民党军回到碾庄找到黄百韬的尸体,运往南京埋葬。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一)徐东大血战(8)

    邱清泉    
    再说邱清泉向蒋介石报告“徐东大捷”的消息,谎报“消灭共军20万”。蒋介石非常高兴,下令授予邱清泉“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奖金20万元。并发给刘峙奖金100万元,赏赐其他部队。南京派出“慰劳团”到徐州,采访杜聿明、邱清泉,慰劳伤兵。国民党报刊发布黄百韬与邱清泉兵团“会师”的消息,着实热闹了几天。蒋介石认为共军既已被打垮,催促他们尽快为黄百    
    韬解围。11月19日,邱清泉兵团向大许家、狼山、鼓山一线进攻,李弥兵团向团埠、麻谷子一线进攻,又遭到华野阻援兵团的顽强阻击。李弥的8军进攻麻谷子,攻击一昼夜没有进展。20日,李弥要求空军轰炸麻谷子,国民党飞机投掷500磅的炸弹和燃烧弹。李弥的炮兵又向麻谷子猛轰,把村子打成一片火海。李弥认为共军肯定都被炸死了,命令部队搜索前进。接近麻谷子时,不料又遭到七纵21师的猛烈反击,仓皇败退下来。李弥感叹地说:“他们是人不是神,就是钢铁都要熔化,为什么能这样顽强呢?”8军军长周开成建议:附近的5军、9军都没有跟上,8军不宜孤军深入,应该稳住阵地才好。李弥以蒋介石有命令,不能停止攻击。结果8军打了一天,付出很大伤亡,夜晚七纵主动放弃阵地转移,国民党军才又前进了一步。'1'邱清泉直到22日才攻占大许家,距离碾庄圩仅20里。这时碾庄方向枪炮声渐稀,黄百韬兵团已经完了。23日黄兵团的100军    
    军长周志道、25军军长陈士章先后逃到李弥那里,杜聿明、邱清泉、李弥都傻了眼。继续东进已经没有意义,杜聿明下令撤回徐州。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覆灭的消息,11月25日发出训令,大骂徐州东进兵团:“此次徐州会战,我东进各兵团行动迟缓,未能彻底奉行命令,致陷友军之覆没,有乖军人武德。刘总司令、杜副总司令、邱、李两司令官及依次各将领不能辞其咎。另据统计,此次作战共耗各种炮弹12万余发,我军每日进展尚不及1公里,如此消耗浪费,不计战效,亦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1'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历时17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8个军部(含起义、投诚各1个军部)、18个整师(含起义三个半师、投诚两个师)。毙伤国民党军50500人,俘虏96600人,加上起义、投诚,共计178000人。其中华野歼灭国民党军14万人。缴获大量火炮、枪支弹药、汽车和军用物资。这个胜利来之不易,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战斗中共伤亡49000余人,部队打得极为艰苦。粟裕1948年12月31日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说:    
    当碾庄圩作战一周时(11月12日到18日),参战各纵至少已伤亡5000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且大部为纵、师、团、营之非战斗人员及半战斗人员(如司号、通信、侦察员等人员)。虽然九纵、十纵、十三纵人员较其他各纵为多,但各该纵于济南战役中伤亡较大(九纵伤亡11000人,十三纵伤亡7000人),元气未复,亦颇有影响。因此骨干及干部在此战役中伤亡极大,不少连队只剩十余人(连部伙夫、上士、司务长在内),一般班排里每班只剩下一个至多两个老的(济南俘兵即算老兵),而这剩下的老的在即俘即补后不是班长即为班副,其余全为新俘(碾庄圩打黄百韬的俘虏)。虽然这些俘虏兵基本表现尚好(上    
    午补,下午即打仗),但在部队实质上起了极大变化,故有进攻时拉不上去(俘兵不会打夜战,同时由于骨干太少,无人诱导其前进),后退时撤不下来的现象发生。各级干部由于战术素养不够,以及兵员不充实等原因,伤亡较大,尤以班、排、连级为最严重,营级伤亡亦不少。在此次战役中,班、排、连级已有因伤亡更换五六次者。这些新提拔的干部由于无时间进行教育,指挥能力弱,因此更增加了伤亡。在某些人数原来极不充实而伤亡极大的纵队中,几乎有不能继续作战的严重情况。……为解决干部问题,各部教导团几已全部补充部队外,团、师、纵各级通信、侦察、笤卫人员及参谋等几已绝大部分调充部队干部,而在侦、通人员中亦有不少新俘虏成分。野直各部门除警卫团(较老)各级之正职干部全部调到部队提升一级使用(如警卫团连长调至纵队任营副,警卫团原来副职则提升正职),并由司、政、供、卫各部门中抽出1000老的人员(包括警卫、侦察、通信及勤杂人员),分别送往各师、团充任下级干部或连队骨干人员。司、政、供、卫抽出后所缺乏之各种人员亦以新俘补充之。野直各机关之指导员则全部调往各师、团工作,其缺职或行政首长兼任,或以女干部接充。参谋人员及各部之科员、干事、文工团员亦大量调往战斗部队工作。虽然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干部前往战斗部队,但仍感不足。'1'各纵队战后的总结和指挥员的回忆录中,也一致认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是极为艰苦和空前残酷的。四纵的战役总结说:“此一时期,经历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情况之艰苦复杂,战斗之激烈频繁均较前期为甚。”而华野各部队都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发扬了英勇顽强、艰苦奋战的作风,贯彻“即打即补”的原则,开展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立功运动,“因而部队经常保持了旺盛的战斗意志及坚强的战斗力,经得起伤亡,经得起连续战斗和残酷战斗的考验。”'2'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1)

    1毛泽东在设计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时,就设想这次战役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10月22日,中野占领中原重镇郑州。24日开封国民党军也弃城而去,毛泽东又构思了一个新计划。25日他指示陈邓:“你们不要去开封,也不要去商丘附近。应从现地取捷径到蒙城集中,休息数日。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以你们全军四个纵队十一个旅(只留九纵一个旅守郑州,秦基伟率九纵主力跟进)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如那时孙元良好打,亦可向北打孙元良。如黄维跟踪东进,亦可回头打黄维。蒙城是机动地带,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你们到达蒙城以前,敌人亦不知道你们究竟要打哪一点。”'1'组织一场大战役,战前的筹划犹如在棋盘上布局。部队动起来就是千军万马,选择一个最佳的集结地点非常重要。如果战斗打响后再调动部队跑几百里,必定延误战机。陈毅、邓小平考虑再三,当天复电军委:“第一步集结地点建议改为永城、亳州、涡阳中间地区,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均更方便。由郑州到达上述地区约十天。……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因为该地区狭小,滨湖、山地则缺粮缺水,大兵很难机动,同时对部队情况亦不适合。现在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总之实行此着,我们很难打到仗,而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2'邓小平吸取了跃进大别山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向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泽东向来尊重野战军指挥员的意见,26日他复电陈邓,    
    '1''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25页。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淮海战役》第1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同意中野的方案。27日,陈毅、邓小平随四纵指挥部离开郑州,沿陇海路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