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无梦楼随笔_张中晓 >

第2章

无梦楼随笔_张中晓-第2章

小说: 无梦楼随笔_张中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

    历史有情,不是人事无常,正如历史无情,不是因果报应。因为世界并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必然性可以休矣。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的丰富性,它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做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概念的、抽象的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十)

    机械论者所强调的最简单前提本身,重复一千遍也不足以使我们认识任何存在的事物。因为认识,首先必须肯定思想者的心灵力量,它外在表现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成果是独创见解和具有科学价值的著作,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意义在此。



 《文史杂抄》…(11…20)

    (十一)

    独断主义的方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命题把这个或那个原则说成规定性。这种原则总是有条件的,因而它具有辩证法,即在自我中对自身的破坏。

    (十二)

    任何精神工作,在任何时候,所面对和所从事的,不是现成存在的世界,而是尚待发现的世界。每一个人所说明的东西,与其说是确定的存在,不如说是并不确定的想象,他们所得的不是相同,而是小同大异。普遍性(真理)是相同的一面,特殊性(个人风格等)却构成了重要的,而且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十三)

    只要成为你自己的,才能从外在的变成内在的。任何对于人的事物都是如此。

    (十四)

    少年时期,真理使我久久向往,真实使我深深激动。但后来,我感到真实像一只捉摸不住的萤火儿,真理如似有实无的皂泡了,康德的阴影*近我。

    康德看到了真理的矛盾(二律背反),但把它归咎于主观认识能力的缺陷。

    真实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它都是有限的东西。只有在全人类和全历史中,它才接近无限和绝对。个人应当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改变他对真实和真理的看法,但是,这改变却为人类接近真理的活动作出了贡献。(远处传来了康德的声音:不,只说对了一半,人类对真理是不可知的。)

    (十五)

    真理是矛盾的统一,而不是可以抓住不放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东西。

    (十六)

    真理存在你心中,心中的真理是无限的,生活中的真理是有限的。

    (十七)

    人之感觉、情绪与思考,在人的心灵中是并存之物,互相影响之物(即:心灵诸力)。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认为理智思考高于感性感受者,乃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之间不过互相影响、互相生发而已;互相帮助、互相形成而已。

    (十八)

    又是一种误会。即把哲学性的自我反思与一般理智思考混淆起来了。前者是思考自己,即把自我的全部心灵,作为思考的对象,后者是逻辑推理和分析。

    (十九)

    凡人之情,己处其乐,不知人之忧,己处其忧,但见人之乐。范仲淹之忧乐,乃理性之公,非人情之私也。

    (二十)

    人们口中越是说绝对、完美、伟大……,大吹大擂,则越应当怀疑那种神圣的东西。因为伟大、神圣之类东西在人间根本不存在。欺骗性与冒险性是狼狈

    为奸的。当然,对于幼稚者来说是存在的,对于别有用心者来说,也是存在的。前者因外表而迷惑,后者于利用而挥舞。但是,对幼稚者来说,也是不存在的,因他仅是爱而不是理解,他还站在外表。别有用心者根本不以为存在,仅是昧心用之罢了。因之,神圣的东西在这绝望的人间本来是没有的,正如康德的理念那样。



 《文史杂抄》…(21…30)

    (二十一)

    物竞天演,优胜劣败,并没有错,不过只是社会学的一个极端而已。正如道德互助的原则,是另一极端那样。反对者企图全盘否定,终于不能自圆其说。赫婿黎此说,可说明科学对于人类,如果没有道德的照耀,可以流于多么残酷。

    (二十二)

    社会生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所能说明或解决的。它的行为取决于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中和。在某个人所感到痛切的时弊、在某个人感到某种不合理性,但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却并不如此,却是合理的,势所必至。东方世间的王道(政治道德)之所以虚伪,就是在人的经验(特别是感情)中投下道德者的假象,形成温柔性,而把实际政治中的残酷性掩盖了。它形成了人们对统治者的幻想。

    (二十三)

    社会生活(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所能说明或解决的。它的行为取决于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中和。在某个人所感到痛切的时弊、在某个人感到某种不合理性,但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却并不如此,却是合理的,势所必至。东方世间的王道(政治道德)之所以虚伪,就是在人的经验(特别是感情)中投下道德者的假象,形成温柔性,而把实际政治中的残酷性掩盖了。它形成了人们对统治者的幻想。

    (二十四)

    真正的政治道德是以实际政治中的合理性为基础的(无此基础,则温柔性又是单纯的主观感情)。这就是诚实与负责。

    (二十五)

    诚实与负责——现代政治道德;仁慈——中土政治道德(恩赐与奴役)

    中土王霸——统治者的品格如何?仁慈还是残酷,好心还是邪恶?

    仁慈是上对下的恩赐,容忍是人对人的关系。仁慈是对统治者的幻想,容忍是对人的尊重。一出于奴隶的道德,一出于自由心情。

    (二十六)

    一种思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起完全不同的作用。这对于思想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口头虽为人们所常诵,在实际分析中每被忘却。主要者,以其不理解此中曲折之途径与实际之情况之故也。

    (二十七)

    从诚实、良心等等道德眼光来看,道德的确是行为——不仅是行是而且是思想、学问等等精神工作的中心。日常生活中的虚伪,在精神工作中就流为欺骗,流为说谎,流为把真理当商品等等。

    (二十八)

    在真理嘴中所说的是真理,在虚伪嘴中就变成了谎言,话,一说出口可以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

    (二十九)

    许多东西实质是旧物,古已有之的,换了另一种语言、口气来讲,仿佛变成了新东西,当然,其中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的斗争武器,但有的却是陈旧的东西的改头换面。借尸还魂,使传统的东西获得新的生命,固属必要,但揭穿真相,挖除老根,也是必要的。明乎此,可掌握旧的标准了。

    (三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富人是仇视的,美德与财富成反比。对穷人是轻视的,他把穷人比作雄峰,他说有两种雄峰,一种是有尾针的,另一种是没有尾针的,

    没有尾针的雄峰为乞丐,有尾针的雄峰为犯罪。



 《文史杂抄》…(31…40)

    (三十一)

    古罗马的一个经济学者郭鲁美拉(公元一世纪人物)说:“我们把土地交给坏的努力去耕种,简直等于交给刽子手。”他竭力论证小农经济的稳固性。(与现代小农经济稳固论不同)

    (三十二)

    奥古斯丁虽然承认奴隶制度是人的利益,而不是神的制度,但他并不主张废除奴隶制度,而要求奴隶安于做奴隶,他说过:“教会的任务不在于解放奴隶,而在于使奴隶善良。”

    (三十三)

    假文件,一贯是用来排挤异己的手段,罗马教会在五世纪时曾倡建过“二剑论”,说上帝把宝剑交给使徒彼得,一把是教剑,另一把是俗剑,二剑并不同样重要,教剑是主剑。

    (三十四)

    在中世纪,权威最有力。在近代,事实最雄辩。培根说过:“真理的标准在古代是能否自圆其说,在中世纪是能否和圣书相一致,在近代是能否和事实相符合。”

    (三十五)

    中世纪社会生活中最刺目的矛盾,教会宣扬博爱、温和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的残酷和践踏。一方面宣扬禁欲和不贪婪,另一方面放荡淫迭和残酷榨取。

    (三十六)

    关于艺术理论,(一)普通的对于艺术诸问题的见解,例如作家书简、作家笔记、语言;(二)美学(艺术哲学)理论,例如康德、黑格尔。这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前者只是经验、现象和问题的一鳞半爪,后者是纯理论范围内的思考。

    (三十七)

    艺术是表现人的悲观喜爱的事物。他的心灵所观照的事物。离不开人的自己的经验的东西。由于这些东西同时是客观存在,所以我说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三十八)

    在哲学家的心灵中保持人类理智的清醒,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保存人类感情(爱)的温暖和意象的欢乐。

    (三十九)

    把浪漫主义弄成飞上天,把现实主义做成按之入地,舍本逐末之争吵了。人站着、爱着、恨着,正是两结合也。何必他求;人感受、创作、正是两结合也,何必往学也。

    禁欲超尘出世,不是浪漫主义。人不是神,正如人不是兽。

    (四十)

    文章写就搁置一时后,换一种心情来读,写时的心情,与后来读时的心情迥然不同,因此可能别出新义以补充增删旧说使之完整。



 《文史杂抄》…(41…50)

    (四十一)

    为文最难(也最忌)做大题目,盖人之认识与精力有限,事之变化与内容变化无穷。从小处,从已有所得,从有把握处,从独得之秘处,从与人无争(无涉)着手,亦避短就长,以长掩短之道也。

    (四十二)

    区别抄袭与采用,前者如偷儿,后者如蜜蜂(花粉变蜜的过程)。抄袭不可有,采用不可无,但必须以己之语言(个人的形式)最为重要,盖普遍性(共性、真理)乃为人人之共有财产也。如能加以己之烙印,即为己之创造矣。

    抄袭者精华糟粕并存,无能区别,采用者去其糟粕,采用精华。

    (四十三)

    庄子——消灭了人生的庄严感,彻底的虚无主义,市井主义和厌世主义。

    无是非——无情*,精神萎缩,彻骨的冷谈,冷酷的理智。庄子哲学是无情的世界哲学。对于尘世的一切,完全理解,但完全不感兴趣。迁就,取消,不负责任,一幅死相,以苟活为得计。是非真理与谬论,善与恶,庄严与丑恶,最高贵的与最卑劣的等量齐论(齐物论)。中国人灵魂的无行为,无限制的一方面彻底发展。人类精神的三个方面(人道观念,人生义务和人生情感)是毫不存在的,只有封建的放纵。

    (四十四)

    孔子执著一种僵硬的、漫无边际的区别,庄子是消灭这区别。在庄子看来,这秩序是太混乱、太痛苦、太可悲了。他从现实中缩回了视线,而把自己的心灵活动转向了一个不着边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