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嫉妒的这一距离法则,成功者往往容易遭到他的同事、熟人乃至朋友的贬损,而在这个 圈子之外却获得了承认,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遂成普遍现象。
对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服气,认为他受之有愧。对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也不服气,必 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的,因为我 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己呢?我们实在大看重成功了,以至于很难欣然接受别人 成功的事实。
如果我们真正看重事情的实质而非成功的表象,那么,正好应该相反:对于不如己者的成功 ,我们不必嫉妒,因为他徒有虚名;对于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不该嫉妒,因为他确有实力 。如果他虚实参半呢?那就让他徒有其虚和确有其实好了,我们对前者不必嫉妒,对后者不 该嫉妒,反正是无须嫉妒。
嫉妒基于竞争。领域相异,不成竞争,不易有嫉妒。所以,文人不嫉妒名角走红,演员不嫉 妒巨商暴富。当然,如果这文人骨子里是演员,这演员骨子里是商人,他们又会嫉妒名角巨 商,渴望走红暴富,因为都在名利场上,有了共同领域。
在同一领域内,人对于远不及己者和远胜于己者也不易有嫉妒,因为水平悬殊,亦不成竞争 。嫉妒最易发生在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他们之间最易较劲。当然,上智和下愚究属少数,多 数人挤在中游,所以嫉妒仍是普遍的。
伟大的成功者不易嫉妒,因为他远远超出一般人,找不到足以同他竞争、值得他嫉妒的对手 。
悟者比伟大的成功者更不易嫉妒,因为他懂得人生的限度,这时候他几乎像一位神一样俯视 人类,而在神的眼里,人类有什么成功伟大得足以使他嫉妒呢?一个看破了一切成功之限度 的人是不会夸耀自己的成功,也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功的。
对于一颗高傲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 了一个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对于别人的成功,我们在两种情形下愿意宽容。一是当这种成功是我们既有能力也有机会获 得的,而我们却并不想去获得,这时我们仿佛站在这种成功之上,有了一种优越感。另一是 当这种成功是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获得的,我们因此也就不会想去获得,这时我们仿 佛站得离这种成功太远,有了一种淡漠感。
倘若别人的成功是我们有能力却没有机会获得的,或者有机会却没有能力获得的,我们当警 惕,因为嫉妒这个恶魔要乘虚而入了。
嫉妒的发生基于一种我们认为不公平的对比。对于我们既有能力也有机会获得的成功,我们 不会嫉妒,因为它唾手可得。对于我们既无能力也无机会获得的成功,我们也不易嫉妒,因 为它高不可攀。当一种成功是我们有能力而无机会获得的,或有机会而无能力获得的,我们 就最容易感到嫉妒。
既然嫉妒人皆难免,也许就不宜把它看做病或者恶,而应该看做中性的东西。只有当它伤害 自己时,它才是病。只有当它伤害别人时,它才是恶。
鉴于嫉妒是一种很不优雅的感情,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向人袒露自己的嫉妒之情,但这不妨碍 我们优雅地讨论这个问题。嫉妒有权作为一个人生话题得到讨论,是因为它在人类心理中的 普遍性,也是因为也许人生智慧能够最有效地消解它。我们不妨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角度讨论嫉妒的特征、根源、规律以及克服方法。伦理学可能是最不合适的角度,因为我们 只能对一种行为而不能对一种心理做道德判断。
周国平自选集吝啬
吝啬者对于财产的任何支出都会感觉到一种近于生理性质的痛苦,这几乎是他的一种本 能,他再富裕也难以克服这种本能。因此,财产不但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相反,财产 越多,支出的机会也越多,他反而感觉到了更多的痛苦。
同样的财产损失,对不同的人的伤害是不同的。在有一些人,只要不危及正常的生活,他们 就很容易轻忘,不会挂在心上。在那些重财的人,却会念念不忘,不断在心里计算自己的损 失,于是一遍遍地重复品尝财产损失的痛苦,把那痛苦扩大了许多倍。
人的吝啬之心只有一把小尺子,它面对大价钱往往无能为力,却偏喜欢在小价钱上斤斤计较 。因此,即使一个从来大方的人,在菜市场上也难免会讨价还价。
对己节俭、对人吝啬的人是守财奴,对己挥霍、对人吝啬的人是利己主义者,对己挥霍、对 人慷慨的人是豪侠,对己节俭、对人慷慨的人是圣徒。
某人买衣服,因为不同尺寸的衣服价格都一样,他怕吃亏,总是买最大尺寸的,结果收藏了 一大堆过大而不能穿的衣服。
一个仗义施财的人,如果他被窃,仍然会感到不快。这不快不是来自损失本身,而是来自他 的损失缺乏一个正当的理由。可见人是一种把理由看得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动物。
“拿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做人情,我们是十分慷慨的。”某位智者如是说——这算好的呢。 有些人是这样的:即使自己用不着,如果你很需要,他也不肯给你。因为,一,如果有一天 他用得着了怎么办?这是出于吝啬。二,他嫉妒你由此得到的满足和快乐。
论 自 卑
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 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 ,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 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也许有人会说,前一种自卑者骨子里其实最骄傲,因为他只敬畏上帝,而这就意味着看不起 一切凡人。
然而事实是,既然他明白自己也是凡人,他就不会看不起别的凡人。只是由于他深知人类的 局限,他对别人的成就只会欣赏,不会崇拜,对别人的弱点倒是很容易宽容。总之,他不把 人当作神,所以对人不迷信也不苛求,不亢也不卑。
我信任自卑者远远超过信任自信者。
据我所见,自卑者多是两个极端。其一的确是弱者,并且知道自己的弱,于是自卑。这种人 至少有自知之明,因而值得我们尊重。其二是具有某种异常天赋的人,他隐约感觉到却不敢 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天赋,于是自卑。这种人往往极其敏感,容易受挫乃至夭折,其幸运者则 会成为成功的天才。
相反,我所见到的过于自信者多半是一些浅薄的家伙,他们不是低能但也决非大材,大抵属 于中等水平,但由于目标过低,便使他们自视过高,露出了一副踌躇满志的嘴脸。我说他们 目标过低,是在精神层次的意义上说的。凡狂妄自大者,其所追逐和所夸耀的成功必是功利 性的。在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中间,我不曾发现过哪怕一个自鸣得意之辈。
一般而言,性格内向者容易自卑,性格外向者容易自信。不过,事实上,这种区分只具有非 常相对的性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自卑和自信往往同时并存,交替出现,乃至激烈格斗。也 许最有力量的东西总是埋藏得最深,当我在哀怜苍生的面容背后发现一种大自信,在扭转乾 坤的手势上读出一种大自卑,我的心不禁震惊了。
自卑、谦虚、谦恭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在谦虚的风度和谦恭的姿态背后,我们很难找到自 卑。毋宁说,谦虚是自信以本来面目坦然出场,谦恭则是自信戴着自卑的面具出场。
其实,对自卑和自信做笼统的评价是没有意义的,我的褒自卑而贬自信仅是对习见的反拨。 按照通常的看法,自卑是一种病态心理,自信则是一种健康心态,或者,自卑是一种消极的 生活态度,自信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想指出的是,自卑也有其正面的价值,自信也 有其负面的作用。
我丝毫不否认自信在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用处。一个人在处世和做事时必须具备基本的自信, 否则绝无奋斗的勇气和成功的希望。但是,倘若一个人从来不曾有过自卑的时候,则我敢断 定他的奋斗是比较平庸的,他的成功是比较渺小的。
也许可以说,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
的确,我曾说过,一切成功的天才之内心都隐藏着某种自卑。可是,倘若有人因此而要把自 卑列入成功之道,向世人推荐,则我对他完全无话可说。如果非说不可,我也只能告诉他两 个最简单的道理:
其一,人可以培养自信,却无法培养自卑;
其二,就世俗的成功而言,自信肯定比自卑有用得多。
那么,你去教导世人如何培养自信吧——这正是你一向所做的。
悔恨、内疚和自欺
悔恨的前提是假定有选择的自由。一个人在可以作出正确选择的情况下,却作了错误 的选择,并且身受其祸,便会感到悔恨。如果无可选择,即使祸害发生,感到的也不是悔恨 ,而只是悲伤。悲伤面对的是单纯的事实,悔恨却包含着复杂的推理,它在事情发生之后追 溯其原因,审视过去的行为,设想别种可能性,而它的全部努力就在于证明已经发生的事情 原是可以避免的。
再进一步,当一个选择的后果不仅关涉到自己,而且关涉到他人尤其是自己所爱的人的命运 时,悔恨中必定还包含着内疚,并且被这内疚强化。内疚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对于选择及其后 果的伦理责任而感到的痛苦。如果只是自食其果,与他人无干,就只会悔恨,不会内疚。
悔恨是一种事后的聪明。在悔恨者眼里,往事是一目了然的。他已经忘记了当初选择时错综 复杂的困境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的恶果。此时此刻,已实现的这种选择的恶果使他成了那种 未实现的选择的狂信者。他相信,如果允许他重新选择,他将不会有丝毫犹豫。
选择的困难在于,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不同的选择作比较。无论当时,还 是事后,比较都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旦作出一个选择,即意味着排除了其余一切可能的选 择,从而也排除了经验它们的可能性。在作出选择之后,选择的困境丝毫没有消除,迟早会 转化为反省的困境再度折磨我们。关于这一点,克尔凯郭尔说过一句很准确的话:“在反省 的海洋上,我们无法向任何人呼救,因为每一个救生圈都是辩证的。”所以,当一个人面临 不可逃脱的厄运时,无论他怎么选择,悔恨已是他的宿命。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轻重怎 么衡量?只要你取了,受了,那身受之害永远是最重的!
尽管希望已经破灭,自欺的需要依然存在。希望仅是自欺的浪漫形态,自欺还有其不浪漫的 形态——习惯。当一个人不怀任何希望地延续着一个明知毫无意义的习惯时,他便如同强迫 症患者一样,仍是在以自欺的方式逃避现实。如果说希望的自欺是逃向未来,那么,习惯的 自欺就是逃向过去,试图躲藏在一个曾经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