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策略与安全-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你还要学会取舍和组织,要学会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自己心仪的大学展示自己。申请美国的大学对于一位国内的高中生来讲,是个繁杂的“项目”,一般要提早两到三年最晚也要提早一年就要开始准备,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TOEFL和SAT、保持在校的好成绩、参加课外活动、花费大量时间来搜集了解国外大学情况、还有申请本身的填表和Essay写作,联系推荐老师、整理所有材料并邮寄、及时补充学校需要的新材料……在所有这些工作中,Essay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但同时也是个最难学习的过程,因为Essay具有个性化,每个人都不同,如果有老师教你,那也只能教给你别人的经验,而你自己的Essay还是不能照搬别人的。如果有一个简单易学的写作Essay的方法,那一定是写出一篇普通Essay的方法,而不是写出一篇优秀Essay的方法。优秀的Essay是用心去悟、去看透自己,再用心写出来的。
对于每一位打算申请美国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你必须学会用Essay来阐释在分数和荣誉背后的你,如果你没有按照要求在Essay里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你所申请的大学就会认为你没有这种能力和潜力,这是一种合乎西方人逻辑方式的推理。因此,当你看到一个没有TOEFL和SAT的学生靠着一篇Essay就获得名校的垂青的时候不要心里不平衡,也不要责骂美国大学录取的“不公平性”,而是要想:我有这么好的TOEFL和SAT,如果我的Essay写得好,就会比他更加有竞争力。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些没有TOEFL和SAT又取得成功的学生,如果有很好的TOEFL和SAT,显然可以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功。
通用申请提供的几个备选Essay题目,只有一个是容易写跑题的,那就是第三个:说明一个对你有重要影响的人并描述对你的影响(Indicate a person who ha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you; and describe that influence)。我遇到的小郡第一年申请失利了,她当时这篇Essay就是写她的妈妈如何在家庭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和领导的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做人标准,并且从小对子女有严格的要求和伟大的爱。我告诉她,如果我是某个大学的录取委员会委员,那么我希望能录取她的妈妈,而不是她!显然,她写得跑题了,更准确地讲是审题错误,本来学校了解你的机会就少,又怎么可能让你浪费一篇Essay来写你妈妈那么多的事情呢?这篇Essay的重心显然是写你如何受到影响、如何去做的、如何去想的、有没有什么后续的成果或者结果?
如果有人读过《墨迹》可能会问,曾子墨申请达特茅斯大学就主要写她母亲了,为什么会获得成功?的确,在《墨迹》里子墨谈到申请文书的时候,写的题目就是:“描述一位对你影响最大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她母亲——一位国民党高官的千金小姐,放弃了去台湾享受成为“赵家二小姐”的荣华富贵,毅然留在大陆,后来又经历了文革的风风雨雨。子墨在《墨迹》中谈到申请作文的时候,篇幅基本都是描述她母亲的经历而很少谈到自己受到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断子墨在当初申请达特茅斯的时候申请作文里没有谈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否则我认为子墨的申请作文就有点跑题了)。而退一步讲,假设子墨那篇申请作文真的很少谈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那么这样的成功只属于子墨,是个特例,而其他人千万不可模仿(毕竟大学想了解更多的是你本人),就像子墨在尚没有优秀托福培训机构出现的时代作为一位高中生获得了托福660分的成绩一样是个特例,而现在的高中生获得托福660分左右的已经比较多了。同样,子墨那个年代申请去美国读本科的也是特例,而现在已经不再少见。
第四章 Offer是怎样炼成的(20)
关于Essay写作,我总结了两条建议,就是“素材优先论”和“两长一短论”。
素材优先论:
关于要写多少Essay的问题,我认为我接触到的很多申请人都陷入了误区。举例来说,某个同学申请10所美国大学,除了通用申请表上的一长一短两篇之外,每个学校还会有附加的Essay,题目各异,因此总的加起来,一般会有8~10篇左右的Essay要写。有些同学就写了10篇不同的申请作文,包含10个不同的素材,这实际上是降低了自己的申请竞争力。假设你有10个不同的素材可以写成10篇申请作文,那么你可以问自己,这10个素材在反映你的综合实力时的作用是相同的吗?答案显然不是。因此,你就可以把这是个素材按照优先级别来排序,从1到10这些素材在反映你综合能力所起到的作用依次递减。那么,当写Essay的时候,你应该优先使用排名靠前的素材,看哪一个题目可以适用就选择那个题目,而尽量不要用排在后面的素材,这点请切记! 这是我的“素材优先论”,我认为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人。
两长一短论:
通常,在我指导申请人的申请过程中,我要求他们写出的Essays一般是两长加一短(有时候是三长加一短)。“一短”就是150单词要求的短答题,“两长”或者“三长”就是2~3篇250~500单词的长作文。当然,这些写作素材都是我们认为最能反映该学生能力和潜力的,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使用这些素材。然后我会建议他们如何使用这有限的几篇申请作文来应对很多学校的申请作文,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要求,要求他们会“改编”原有的申请作文。有些题材乍一看是不符合Essay的写作要求的,你需要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把某一个素材加以变化使得它适用数个学校的Essay要求;但不管如何,还是有些学校的Essay你不能从这现有的“一短”和“两长”中进行改编,这就需要重新写作了。我通过对近4年内数百名案例的观察,发现“一短”和“两长”的原则可以满足80%以上的申请作文要求。这是我的“两长一短论”,我认为它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足以适合大部分人。
而在如何选择优先素材来创作“两长”和“一短”的时候,申请人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因为西方人眼中的优秀有时候会与我们的观念大相径庭。举例来说,一个非常刻苦学习并且能保持顶尖成绩的学生在中国人眼中通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而在西方人眼中则可能有不同看法:如果需要“刻苦”学习来保持那个顶尖成绩的话,说明该学生可能已经拿出了自己100%的潜力了,那他的潜力显然就是如此了,相比另外一个不刻苦学习成绩略低于前者的学生来说,就不能断定前者比后者更“优秀”。如果前一个学生由于学习占用大量时间导致他没有什么时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学生社团,而后一个学生虽然成绩略低但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比如组建学生乐队、参加学生会竞选等等,那么美国大学很可能会录取后一个学生。再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顶撞老师,或者不按照常规来做事,如果老师通知家长的话,那么家长一定特别着急,怕孩子学坏了,而在美国,老师和家长都会非常善于挖掘并保护孩子的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大部分学生向我诉苦的时候总是说:“陈老师,我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的”,但经过对话和一番启发之后,我都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闪光点,他们只是因为不了解西方文化,致使他们不知道那些是美国的大学非常看重的能力和优点。如果你不熟悉什么样的能力、素质、品德、经历、想法等等是西方人看重的,我建议你多学习本书的案例。虽然你能从网络或者书店里找到很多成功的申请作文案例,但那不是你,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参考思路。如果你的申请作文是套模版、模仿、拼凑出来的,那么通常不会是合格的申请作文。好的申请作文一定是反映申请人个人特色的,是不能简单模仿成功案例的。
第四章 Offer是怎样炼成的(21)
选校策略
选择大学的三段式原则:
只要你有钱支付申请费和邮寄费用,那么你可以申请任意多所美国大学,而且所有的大学都是“第一志愿”,你可以等这些学校全部给你发完录取通知书之后,再决定接受哪所学校的录取。这种申请制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你可以同时选择顶尖名校诸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而在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你会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吗?即使规则允许,你敢吗?我遇到很多优秀的孩子,由于高考发挥不好,结果差一两分没能上得了北大,或没有上得了清华,结果去了一所二三流的国内大学,有的就直接放弃上大学立即开始准备出国留学,有的则一边上大一一边准备出国留学,通常在国内逗留一年后就可以出国留学。
而在实际申请中,到底应该申请多少所大学呢?最少的一位同学只申请了一所,在提前录取(Early Action)被斯坦福大学延期后,我同意她不增加任何一所,结果在补充一些必备材料后在正常录取中被斯坦福成功录取;这位其实是严重的“斯坦福情结”患者,并且是屡教不能改,这样的申请几近于放弃,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不值得任何一位申请人学习。最多的一位同学是申请了29所,由于第一年在缺乏经验与指导的情况下申请失败,因此对自我的一切成绩都采取了“缩小兼低调”的处理原则,生怕不能成功,因此采取了“广撒网”的原则;这位其实是严重“自信缺失症”,29所大学的申请除了需要大量的申请费和邮寄费之外,还需要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啊!
一般我建议的申请学校数量是8至12所,而实际上大部分同学的申请学校数量都在此范围之内。至于这8至12所大学怎么选择,则完全根据个人综合实力的高低不同,需要个别处理,但原则就是“三段式原则”:高端冲刺、中端适合、低端保底。当然了,不同人的“高端”是不一样的,有些综合实力强的申请人其高端冲刺学校可能是常春藤的盟校,而有些综合实力较弱的申请人其高端冲刺学校可能是排名四五十名的美国大学。
而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在我告诉他们“三段式原则”之后也还是不会选择自己的学校,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没有经验,你没有掌握大量的成功案例,因此你不知道某个特定条件的申请人其对应的高端、中端、低端学校分别是什么档次。只有在掌握大量的申请人的详细综合实力的情况下,在了解他们申请的高端、中端、低端学校,并且掌握他们的申请结果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才有可能形成关于“选校”的成功经验。因此,我认为真正有经验的人有三类,其中前两类在国外,第三类在国内。
三类人是我师:
第一类是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的委员们,他们常年审阅大量学生的申请材料,对学生的综合实力任何一方面都比较清楚,他们显然很清楚什么样的人能够被他们学校录取,什么样的申请作文会给申请加分,因此他们是一类在美国大学申请方面有“经验”的人。但是他们的经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们往往对其他大学的录取标准和申请人的总体实力缺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