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

第31章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31章

小说: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推测,5000年以前,红山工匠要取出同样大小的一个玉芯,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红山人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一件玉器,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红山人很可能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精湛、最省时的制玉技术,这些技术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可惜的是,它已经消失在时光的流逝中。
  那么,当时在红山人生活的区域里,是否每一个部落里都有制作玉器的作坊?还是存在一个受最高聚落首领控制,专门生产玉器的制作中心呢?
  于明认为,为了使玉器具有神秘性, 5000年以前,在岫岩县的细玉沟附近,存在着一个专门制作红山玉器的部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红山人制玉的作坊和工具,红山人到底怎样制玉,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红山玉器的出现,在史前的中华大地上,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焰。
 



 
附篇 五千年以前的文明
第四集《揭秘积石冢》 

 
  红山文化自从发现以来,已经将近半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调查和发掘的遗址超过500多处。但是,这些遗址大都是红山人的居住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神秘的红山人墓葬却一直没有见到踪影。


第二地点祭坛
  于是,人们纷纷猜测:红山文化的墓葬习俗,是流行水葬、风葬还是火葬呢?他们是否同其他史前文化一样,是“土坑竖穴式”墓葬,还是另有别的形式呢?
  所有的这些谜团,只有找到红山人的墓葬才能得到答案。为了这些神秘的墓葬,考古工作者们,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里苦苦寻觅着。红山人的墓葬到底隐藏在什么地方呢?
  牛河梁是燕山支脉努鲁儿虎山南麓的一组山坡台地,在绵延起伏十几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条被俗称为牤牛河的河流穿山而过。因此,牤牛河两旁的山梁得名为牛河梁。
  在牛河梁的土山上,是老百姓的庄稼地,庄稼地边上散落着不知道什么年代留下来的石块,很久以来,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用处。有不少人,把这些石块当成当年农业学大寨修建梯田时的遗留物,还有人,甚至把它们看做是废弃了的象征着吉祥的敖包。
  有的人就把石块拣回村里,拿它砌院墙垒猪圈。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些石块底下,埋藏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1981年春天,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的郭大顺,和建平县两位考古工作人员,来到了这个县的富山乡马家沟生产队。
  郭大顺, 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厅从事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研究。此后,他根据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课题。
  在建平县两位考古人员的陪同和带领下,郭大顺走进了马家沟生产队长马龙图的家。
  两年前,马龙图在一次犁地的时候,拣到了一个像马蹄子一样的玉器。马龙图用纸把底座封好,把这件玉器当成笔筒摆在桌子上。1981年在建平办考古培训班的时候,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大顺。


牛河梁第二地点二号冢中心大墓
  马龙图告诉郭大顺,他在发现这个玉器的地方,还挖出过一些人的尸骨。
  这让郭大顺心中一阵惊喜,他想:这是不是考古人员苦苦寻觅了多年的红山人的墓葬呢?
  马龙图以五元钱的价格把马蹄形玉器卖给了考古队,随后,在郭大顺的要求下,马龙图带领他们来到了玉器的出土现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工作站站长朱达:“到了现场,就发现地表有很多陶片,碎石头。再问问当地的老百姓呢,就是咱们的老百姓,就是说,这里头这个盆岔子啊,什么都东西的,特别多。而且呢,大量的石头。这是,种地多少年,经常打(犁)铧子。就是在地里取了不少石头啊,拉回家去,说什么砌院墙啊,砌猪圈哪。” 
  马龙图带考古队员去的地方,当地的村民叫它“西梁地”,后来这里被考古队编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址上堆积着许多石块,郭大顺不露声色地在石块间仔细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眼前一亮,一块腐烂的人骨头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在那块有人骨的地方进行了简单的发掘。
  郭大顺:“正好旁边又露出一个人骨来,我们在那简单地做了一下清理,又清理出了一座墓葬,这个,正好这个头部,就是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有一个玉环,玉环,地层非常清楚,上边压的是红山文化层,这个墓葬是压在那层底下,后来这个地点,就是二号地点,这座墓葬呢,后来就编为一号墓。”
  在发现红山文化牛河梁一号墓两年之后,1983年,考古队开进了牛河梁,住进了马家沟。经过实地调查和了解,他们惊讶的发现,这里的红山文化墓葬遗址一共有20多处。出人意料的是,红山人的墓葬,不是那一时期普遍流行的“土坑竖穴式”,而是在墓的顶上堆满石头的“积石冢”。
  中国古人把隆起的坟包称为“冢”,因此,考古学家便把用石块堆积起来的红山文化墓葬形式,称之为“积石冢”。 
  刘国祥:“红山文化的埋葬形式呢,比较特殊,目前我们知道,有一种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石冢,那么什么是积石冢,那么它的形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么所谓的积石冢,就是建在山梁或土丘的顶部,通常呢,把这个山顶,这个进行修整,完了之后呢,就是说垒砌石块,砌出一个范围,在这个石块的石砌范围之内呢,砌出这种石棺墓,那么中心部位呢,经常是砌一座大型的这个石棺墓,边缘部位呢,经常砌数座,小型的石棺墓,完了之后,在石棺墓的上边,再积石,就是堆放石块,从而,给人一种山陵似的感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石冢。” 
  红山人建造的“积石冢”,都选择在大山的顶部。山顶的高度,平均海拔在550~650米左右。


第二地点第四号冢
  每个山顶上的积石冢数量并不一样,有的只有一个;有的是两个;也有的是多个积石冢同在一个山顶。 
  建在山顶上的积石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中央位置建有中心大墓。
  在中心大墓之外,专家们把其他的墓分为“台阶式墓”、“甲类石棺墓”、“乙类石棺墓”和“附属墓”四个等级。这种墓葬制度说明了什么呢?
  刘国祥:“那么在埋在山顶的,这些人之间,他们也有这种,严格的等级区分,像大型墓,明显高于这个,其它一些墓葬,小型墓里头,也能看出这种级差的反映,所以说在所有的小型墓里头,那么也有明显的这种,级差的变化,这就是说积石冢之内,我们已经明确看出,可以分成,六七个不同的等级,再加上和普通社会成员之间的这种分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等级化的,分层次的,红山文化社会,社会进入复杂化。”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在平地上发现 “积石冢”的踪影。那么,红山人为什么把“积石冢”建造在大山的顶部呢?有一种观点认为,5000年以前,红山人在长期以渔猎为主的生涯中,对山有了独到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山上是天神的居住之所,因此红山人才把祖先安葬在山顶之上。埋葬在山顶上的祖先,自然也就获得了天神的资格。 
  考古队员后来发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上,众多的“积石冢”所需要的大量石块,都是从远处的河沟里搬运而来。
  令考古队员不理解的是,5000年以前,在山林茂密,道路坎坷,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红山人为什么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营造如此庞大的“积石冢”呢?
  有的学者认为:红山人生活的时期,周围分布着许多个大小不同的聚落。原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争夺地盘,彼此之间时常发生争斗。红山人可能这样认为,既然在争斗中需要构筑工事保护自己,那么死后的灵魂更需要保护。这就是用石头把墓地围圈起来的意义所在。 
  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的理由是,据已经知道的考古发现证明:红山文化时期所筑的防御工事都是土筑的方形环壕,而没有发现用石头筑造的工事。这些用石头筑造的墓,是红山人对山、石崇拜的产物。
  发掘工作开始了,考古人员在紧靠着积石冢石砌台阶的内侧,发现了排列整齐,竖着放置的没有底座的彩陶筒形器。


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
  彩陶筒形器,最大的高50厘米,直径30厘米,最小的筒形器的高度有20厘米左右。它们的出现,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呢?
  有人推测它们埋在石砌台阶的内侧,是为了营造通天接地的氛围,有人认为它们是5000年以前红山人使用的鼓。理由是,把筒形器两头的圆口用野兽的皮蒙上,就可以在祭祀时敲响。
  也有人从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筒形器竖着放置具有抗侧压力,红山人的目的是让筒形器起到像“堤坝”一样的作用,使积石冢顶部的石块和边侧的石砌台阶不致塌落。 
  郭大顺:“估计它还是和祭祀有关系。和祭祀有关系,它既然是没有底,这样它就上下贯通了,上下贯通,和当时的人们沟通天地呀,和这个有关系。它还应该是一种祭祀,可能这样解释。现在是比较多的人从这方法考虑。”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规模最大的一座中心大墓,位于编号为第2号地点的积石冢内。
  中心大墓里埋葬的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随葬品?1984年7月18日,考古队决定打开这个大墓看个究竟。
  不知道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考古队员们发现,当他们准备打开这座大墓的时候,刚才还是湛蓝的天空,立即变得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在以后的发掘中,每当考古队员们打开积石冢内的中心大墓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可是,当考古队员清理到中心大墓石棺的底部之后,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在墓中,他们没见到完整的人骨和任何随葬品。
  失望的情绪笼罩着考古队,在接下来打开的四座红山文化墓葬,都由于早年被盗墓者光顾而一无所获。
  难道牛河梁的红山文化墓葬都被洗劫一空?还有没有被盗墓者遗忘的角落?一天,考古队员们把目光瞄向了牛河梁第五地点的中心大墓。
  当开始清理到这座石棺墓的底部时,他们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
  朱达:“就是当时,我们做这个墓的时候,清理玉器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没话说的,就是我们拿这个小竹签儿,因为怕里头有这个(文物),因为下头是文物啊,我们就用小竹签儿,一点儿点儿剔,一剔,往下一插,就躇溜一下子,这感觉一下子(有文物),把它扒拉扒拉,用刷(子)扫扫,一看一件玉器,再剔,也是(玉器),觉得下面特别滑,后而做完这个墓,做完以后,整个全身全是玉器,这个摆放的全是玉器,这里面出现的有玉龟呀,马蹄形玉箍,勾云型玉佩。” 
  墓的主人是一个老年男性,随葬品是七件玉器。勾云型玉佩,竖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压着一件马蹄形玉器,右手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