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

第27章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27章

小说: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部 时空隧道
1400年前的雕蚀:客居中国(中)

 
  

墓志中说虞弘是鱼国人,而且有改动痕迹,典籍中无鱼国历史的记载,专家多有猜测
  1999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太原郊外发现一座隋代古墓,墓主人叫虞弘。
  虞弘的家乡鱼国吸引了历史学者的注意“鱼国”在哪里?会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墓志提供给我们关于鱼国的信息,最重要的有两个:虞弘是鱼国尉纥磷城人;虞弘的祖先曾经“弈业繁昌,派支西域”。这就点明了鱼国应该在西域。
  张庆捷:“西域是个很大的版图,以往我们把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都叫西域……” 
  寻遍史书不得之后,张庆捷竟然在《山海经》和《左传》中,意外地看到了有关“鱼国”的资料。
  但这两个“鱼国”都不是虞弘的家乡。
  鱼国真的在历史上消失了吗?


南北朝以来定居太原的洋人较多,这是出土于北齐将军徐显秀墓的金戒指 
  虞弘墓志上,这两个被改过的“鱼”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虞弘的姓氏是他的本姓呢,还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中亚粟特人一样,将自己国家名称的汉字谐音,变成自己的姓氏呢?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林梅村,多年来潜心研究丝绸之路考古和中亚消失了的古老语言。
  他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虞弘的族源和鱼国的位置做出了推断。
  林梅村认为,虞弘的祖先应该是曾经活跃在甘肃东部至山西北部的杂胡之一步落稽。
  他还判断虞弘出生地尉纥磷城在新疆伊吾县境内,就是柔然汗国建立的木来城因为虞弘父亲时,鱼国已经投奔柔然。
  但是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亚和西亚历史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余太山,则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得出了另一番结论。
  他认为,虞弘的祖先是最早居于锡尔河北岸,后来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迁往粟特地区的马萨革太人。这个部落曾经打败过波斯大帝居鲁士的入侵。


戒面人物形象为胡人,指环为龙形 
  那么虞弘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林梅村认为虞弘的祖先步落稽迁入黄河流域后,因为仰慕中原文化,而改用汉姓。 
  余太山认为虞弘之所以选择虞姓,则与中国著名的五帝之一,舜帝有关。因为在墓志中,虞弘自称是有虞氏舜帝的后人。而舜帝部落同样以善于捕鱼著称于历史。
  无论林梅村还是余太山,都认为虞弘的先祖是有意识的选择了自己的姓氏。
  不过对于鱼国,截止到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虽然鱼国的位置有待争议,但是,因为虞弘曾担任检校萨保府,统领粟特聚落事务,因此,鱼国与粟特的关系应该非常近,并且极有可能同属伊朗文化范畴。
  就在学者们积极探索鱼国之迷时,荣新江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鱼国人虞弘本身的复杂经历。


虞弘墓胡腾舞浮雕 
  从北齐、北周,到隋,历经三个中原王朝,这个虞弘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拥有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的虞弘,最后选择太原作为归宿之所,那么,那时的太原对于这个传奇人物来说,又具有怎样的吸引力呢?
  太原古称晋阳或并州。这里向西与灵州、就是现在的灵武相通;向南可达长安和洛阳;向北通漠北突厥;而向东则可到达河北道重镇恒州和幽州。
  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太原成了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2002年底出土于太原市王家峰的一座墓葬距离虞弘墓的出土地仅有5公里。


狩猎浮雕一 
  墓主人徐显秀,是一位北齐将军。他和夫人的画像,同样位于正对墓门的中间位置。在这个威风凛凛的出行仪仗队中,有一个人最为引人注目 
  他须发浓密,眼睛滚圆。显然与我们在前面看到的胡人形象相近。而他居然出现在徐显秀的仪仗队伍中,成为中国这位北齐将军生活的一部分。
  看来,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特别是西亚和中亚的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
  既然入华西域胡人在萨保府领导下的聚落中生活,那么他们具体的生活形态是什么样?
  虞弘墓出土浮雕壁画共54幅,所绘内容多是宴饮、歌舞、骑射和狩猎。


狩猎浮雕二 
  在虞弘夫妇晏饮图中,帐前有一个胡人正在表演舞蹈,那是有名的“胡腾舞”。
  与胡旋舞一样,胡腾舞也起源于粟特;不同的是,胡腾舞的舞者多是男子。他们只能在小圆毯上纵横腾挪,不能离席。并且还要借助一点酒力。 
  虞弘墓石刻的射猎图像,场面紧张激烈。涉猎者骑着骆驼、马,他们盘弓拉箭,箭已离弦,刺向射猎者身旁的雄狮。狮子张开血盆大口,向捕猎它的人和动物猛扑。
  即使浮雕上点缀了这些柔弱的花鸟,整个画面仍就令人感觉紧张激烈。
  这样的场面让人联想起波斯帝国时期的浮雕壁画等艺术品。在这些艺术品中,狩猎者或徒步搏狮,或骑马猎狮,场面均异常激烈。
  虞弘墓浮雕中,除了这些显著的波斯风格,还有一些是我们很少见过的场面和艺术特色。浮雕中狩猎者的弓上都没有箭,即使弓弦扯紧,引弦待发,也不见箭,却总能使人感到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这些表现手法,迄今所见甚少。 


波斯银盘狩猎图一 
  而这些牛狮搏斗,犬狮搏斗,甚至还有骆驼与狮子互相撕咬的场面,即使在中亚西亚或者波斯的艺术品中也是罕见的,其本身也似乎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场景。
  特别是狗在虞弘墓浮雕中,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虞弘墓壁画中,许多人物都被刻上了头光。
  荣新江:“按道理来讲,一般表示神才有头光,这个不论印度还是伊朗都是这样的传统。可是虞弘墓很奇怪,有些我们看做神的,没有头光,有些普通人却有。所以研究粟特美术市的大家马而萨克先生就说是中国的工匠造的,因为他们不了解粟特的意思。” 
  就在学者们疑惑不解时,2000年5月,一个和虞弘墓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古墓在西安被发现。


波斯银盘狩猎图二 
  安伽墓出土了一方完好的墓志,上面写着墓主人安伽是姑臧昌松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人。安是九大粟特城邦国家之一安国人进入中原后的姓氏;而武威是粟特人在中原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这说明安伽就是粟特人。 
  巧合的是,粟特人安伽也曾任陕西同州萨保。公元579年,也就是虞弘被任命为太原等三个地区的检校萨保府时,安伽死于陕西家中。14年后,虞弘也在太原过世。 
  1999年,2000年,中国先后出土了两个西域胡人的墓葬,困扰学者们多年的丝路文物遗存的问题一下子有了具体的实证。北朝隋唐时期,虞弘等西域胡人在粟特聚落中的生活画卷,即将异常清晰地被学者们翻开。
 



 
第五部 时空隧道
1400年前的雕蚀:客居中国(下)

 
  

酿造葡萄酒浮雕
  随着隋代虞弘古墓的出土,它神秘的粟特和波斯文化色彩令人疑问丛生
  2000年,北周粟特萨保安伽墓被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发现。两座墓葬相辅相成,这样北朝隋唐时期西域胡人的生活状况,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和虞弘墓一样,安伽墓围屏石榻中间,也是一幅男女主人宴饮图。而且这两个人在其他画面上也有出现,特别是男主人,每个画面都有,装束一样。他们应该就是安伽夫妇。
  安伽头戴粟特人特有的帽子虚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跑。夫人则盘发,身穿圆领束胸长裙。
  安伽墓12块浮雕中,竟有4块是粟特与突厥之间的交往图;更有7块是晏饮歌舞图。安伽墓浮雕也有两个狩猎场景。
  不过,一眼看去,就能感到它与虞弘墓的不同。


祆教祭火图一,祆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伊朗高原,后由粟特人传入中原
  图中人物全都骑在马背上,或追赶野猪,或射杀羚羊,或猎鹿,或打兔,而且周边刻上花木山石,写实地交代出狩猎环境。
  骑射狩猎的特长不但供他们享乐,还为他们提供了经商以外的又一个职业:从军。突厥军队中有很多粟特人,唐王朝抗击契丹等蕃族的主要力量也是粟特军。
  如今通过这些面孔,我们不但可以触摸到他们的生活,而且,安伽墓也再次验证,虞弘墓浮雕虽然有难以解释的神秘色彩,但确实也是他们生活的艺术化再现 
  粟特人东奔西走外出行商,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建立聚落,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靠什么维系他们内部的团结呢?他们又有怎样的精神信仰呢?
  在虞弘墓和安伽墓中,学者们发现两副几乎完全相同的神奇图像。
  一幅,位于安伽墓墓门的门楣上方;


祆教祭火图二,祆教崇拜火,所以也叫拜火教
  另一幅,位于虞弘墓石椁前壁的正中间。
  施安昌:“这是典型祆教图案。两个半人半鸟的神,来护卫一个火坛,这样一个形式可以叫是圣火祆神的图像,这个图像表现了对于圣火的崇拜和歌颂。” 
  祆教,对于多数现代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荣新江:“大概公元3世纪以后,粟特人逐渐进入中原,把他们信仰的祆教也带进了中国。但粟特人的祆教与波斯本土的祆教有一点不同,已经是一种比较民俗化了的。” 
  那么在中国粟特聚落内部,已经民俗化的祆教仪式是什么样呢?安伽墓浮雕给了我们答案。
  他们拜祭的火坛相当精致。可见这个火坛的尊贵。


这是出土于太原地区的大量波斯银币之一 
  祭祀过程中,主持仪式的祭司必须带上口罩,以防人体不洁的气息污染了圣火的纯洁。
  供桌上摆放着祆教徒认为可以通神的各种植物,有的用做火坛的燃料;瓶中插的用来榨汁,以供祆教徒们饮用。
  通过这些浮雕,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包括安伽虞弘在内的祆教徒们,即使来到万里之遥的中原,仍旧保持了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 
  即使死后,他们也要将对圣火的崇拜和敬畏带入墓中。 
  虔诚的宗教信仰甚至使粟特聚落内部产生了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凝聚力。
  公元755年,许久不闻干戈的大唐遭遇了由粟特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泱泱盛唐气派从此竟成历史烟云。


这是出土于太原地区的大量突厥人俑之一 
  安禄山,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粟特人之一,兵变时官至范阳节度使,独霸河北。
  安禄山能号令别人一起举兵原因复杂,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兵变中,安禄山倚重的将领和兵士多数是粟特聚落中的胡人。荣新江相信,其中宗教信仰是安禄山登高一呼士卒百万的因素之一。
  根据敦煌文书以及典籍记载,在中国,每一个粟特聚落中,都会有一个祆庙,每个祆庙中,也都供奉着这些祆神的画像或者塑像。
  如今,中国各地的祆庙早已荡然无存。 
  不过,虞弘墓和安伽墓的出土,却丰富了我国祆教的历史遗存。
  既然祆教出现于出土墓葬中,那么祆教徒的丧葬形式是否也和祆教有关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粟特本土的丧葬习俗。


这是出土于太原地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