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

第25章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25章

小说: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件青铜器,制作年代在厉王、宣王之间。
  但是如果把这上面的日子倒推四年,和33年晋侯苏钟相合。 
  因此,厉王在位37年,没问题。
  可是,为什么有些青铜器又和它对不上了呢?
  朱凤翰:“那么后来我又提出另外一种假设,就是说厉王的37年,他在位37年呢,他后来被国人暴动把他赶走了,赶到山西南部去了,那么他在位的37年,如果和共和元年重合的话,我们做了这么一个试验的话,那么很多青铜器就可以排进去了,这个问题大致可以解决,我找到这个《史记》,现在我们中华书局本的《史记》后边,这个在《史记·周本纪》的《正义》里《鲁连子》一段话,讲到了,就是说共和元年,那年就是厉王跑的那年,这样的,我觉得这么安排并没有违背文献。”
  注意,公元前841年之后,正是共和二年。
  我们已经知道,西周一共12个王,周厉王是倒数第三个王。在他上面,再隔两个王,就是周懿王。
  根据文献的记载,周懿王元年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这本书上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这是什么意思呢?
  学者们认为,这是说,周懿王登基那年,在今天陕西华县或凤翔一带,在清晨天亮以后,天又黑了下来,后来,天第二次亮了。
  这是不是一次在早晨的,发生在当地东边地平线以下的日食呢?
  天下还有这么巧的事。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启动,1997年在中国最北面的漠河,就发生了一次日全食。
  日全食发生了。天空开始黑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再往西的某个地方,如果天刚刚亮,,那里的天空也还要再暗下来。日食结束,那个地方,天一定又开始发亮了。对那个地方来说,这就是“天再旦”。
  天再旦的观测者:“当时整个黑了以后呢,整个什么都看不见了,连周围的楼房,就是相隔没有多远,我们这个大概可能也有个十来米吧,还有我们周围的人,互相之间好像就有点很模糊了,心里面感觉有点挺沉闷那个感觉,有点压抑,突然好像黑了,到了什么一个地方那么一个感觉。那么过了随着这个以后,过了一会儿,渐渐渐渐完了以后,又亮起来,当时在那个前面,隐隐约约还能看到有些星星。” 
  刘次沅:“这个图是理论计算得到的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40年,这一段时间里, 在我们中国的范围里发生的天再旦日食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画的黄色的这一部分,就是能够看到某一次日食天再次发生的范围。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在郑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画了三个黑点,这是当时郑可能的区域,那么就只有这一次,899年4月21日这一次,有可能发生在这儿。” 
  天文学上得到的结论是公元前899年,金文历谱是不是支持这个结论呢? 
  张长寿:“因为师虎簋本身写的是‘唯王元年’,应该把它定为懿王元年。那么按照天文的推算,懿王元年应该是公元前899年,我们根据师虎簋的历日材料和历谱一对照完全符合。不管是月、月相、干支都可以符合。我们可以说师虎簋这件东西就是从铜器上来证明懿王元年确实是公元前899年。” 
  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中之重,莫过于找到商、周之交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 
  如果找到,夏商周三代的很多问题将顺次迎刃而解。
 



 
第五部 时空隧道
4000年前的叙事:远古年轮(下)

 
  

琉璃河遗址
  人人皆知的周武王带领军队,一天之内,就打垮了商纣王的军队。然而历史把武王伐商的年份深深地隐藏起来。
  这一问题如果能得到解决,则下至西周,上至商、夏,很多历史的谜团都能顺次揭开。
  安阳殷墟从考古上分四期,第四期碳14测年,在公元前1080—1040年。武王伐纣的时间,不会早于第四期。 
  我们已经说过晋侯苏钟的故事,很明显,武王伐纣的时间不会晚于第一代晋侯。 
  现在的问题是,成王还有没有把别的什么人封到什么地方呢? 
  就在北京的边上,一个叫琉璃河的地方,有了重大的发现。 
  赵福生:“在城里边我们发掘了数万片陶片,商时期的陶片一片也没有,最早都是西周早期的。另外城里边各个遗迹单位,也都是西周早期的。” 


成周甲骨刻有〃成周〃两个字的
  在这片巴掌大的甲骨上,有细如发丝的两个字“成周”。
  “成周”是周成王时建的第二国都。这说明这个遗址的年代不会超过武王伐纣。
  周公和召公辅佐成王,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周公后来被封在鲁,在山东。
  而召公呢,被封到了燕,也就是今天琉璃河这一带了。
  墓里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就记载了成王封召公到这里的情况。碳14测年的结果,这里最早不过公元前1040年—前1006年。
  能不能找到一个地点,横跨西周和西周之前两个时代呢?
  周是商的属国。这是西周的王宫,建在现在陕西西安的沣河边上。周人的祖先,住在更西边,也就是现今的宝鸡一带。
  后来,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把都城迁到了沣河的西岸来。


青铜器 
  文王死后,武王又把都城迁到了沣河的东岸。一西一东,一文一武。 
  能不能在这里找到包括武王伐商前后两个时代的地层呢?
  就在1997年,这个地方找到了一个垃圾坑。 
  这是周文王住过的地方。
  武王得天下之后,回到了陕西。因此这一带一直有周人往上面倾倒废弃的东西。陶器这东西,也和青铜器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西周建立之前,学术上叫先周。先周和西周的陶器,就有不同。
  这是比武王伐商早一点的地层。先周时期的陶器,就是在这一层发现的。
  考古的人,给这一层编了个号,也就是起了个名儿,叫H18灰坑。
  这是武王得天下后,西周初期的地层。 


陶器 
  这一层还晚一些,西周前期的。
  这一层是西周中期的。
  这里出土了木炭、碳化了的小米,还有动物的骨头等等。
  对这些地层中的碳14测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我们前面讲到的殷墟、晋侯墓和琉璃河考古的结果,上下一夹,终于得一个精彩的结果:
  武王伐商应该在公元前1020年到公元前1050年这三十年之间!
  武王伐纣的时间,一下子从一百多年,缩小到30年的范围。


地层图 
  秦始皇烧书,把有名的《尚书》也烧了。到了西汉,有个老头儿,说他能背诵《尚书》,于是《尚书》才又流传开来。
  有人推倒了孔子家的一面墙,却惊奇地发现,这墙里面居然藏有《尚书》。
  这部《尚书》和当时流行的《尚书》不大一样。其中,有一篇叫做《武成》的文章,人们从来没见过。据说,上面有武王伐纣的很多记录。包括武王伐纣时月、日的干支和月亮的形状
  这本书,收集了一部分遗失的兵家著作。
  一篇叫做《世俘》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可能是《武成》的译本。里头的很多的文字和内容的特点,都和甲骨文相似,和《周书》极为相似,所以《世俘》是非常可信的,那么这样我们认为武成还是比较可信的。《武成》这个里面,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个当时历法的记载,根据这个历法我们可以推算武王那个时候的历日。
  《武成》和《尚书》中的其他一些文章,前后呼应,构成严密的周代初年的年代系统。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叫“利簋”。
  从文字上看,胜利后,第八天,武王赏给“利”铜料,他就做了这个簋。


武王伐纣之年目录
  上面说打胜仗那天是“甲子”,和史书上的记载是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西周一共是12个王。
  最早的王,当然就是开国之王——周武王。
  最后一个王,就是大家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幽王的大夫人有一个儿子,可是幽王想立另一个夫人的儿子将来做王。于是赶走了大夫人。
  大夫人就回娘家诉苦,娘家人一听就火了,立刻起兵,把幽王杀掉了。这么一来,西周也就结束了。
  后来大夫人的儿子做了王,把国都搬到河南(洛阳),这就是有名的“平王东迁”,也就是东周的开始。 
  从幽王死,上推到武王伐商,有257年。


《世俘》中关于武王进军过程的时间记录
  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加上257年,就是说,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27年。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竟然出自一个音乐官员。这个人的名字很怪,叫做伶州鸠。
  根据《周礼》上说,那时军队作战前,士兵的代表要大叫一声,由乐官判断这是哪一级的音,来决定能能不能出征。这说明乐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有资格接触到国家的战争史资料。
  武王伐纣,从沣水东岸出发,向东行军。
  武王一路上进军顺利,他从出发到决战,也就是一个月左右。这样,就给天文学的计算划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江晓原:“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推算这样一个时间表。推算这个时间表工作量极其浩大,需要大量的天文学的计算,由大量的计算来完成。” 
  我们来看看江晓原先生的推导。
  首先,他放宽寻找范围。从三十年放宽到一百年。然后利用伶洲鸠的记录算出,共有146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利簋:记录了牧野决战的实况 
  然后,他利用战争发生在甲子日,再进行筛选,于是,只剩下18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然后作天象的综合检验,包括伶洲鸠和利簋的记录,把目标缩小到了七个。
  最后,再用那篇失而复得的《武成》历日检验,就只剩下两个目标了
  一个是公元前1080年。 
  一个是公元前1044年。
  只有后一个正好落在公元前1020—前1050这三十年之内!遗憾的是,这个解答竟然和我们前面知道的金文历谱,不合拍。
  事情再回到陕西西安,也就是武王的老根据地。这里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刘次沅把有关武王伐纣的文献反复仔细地琢磨了又琢磨。
  刘次沅:“《国语·周语下》伶洲鸠对周景王说‘昔武王伐纣,武王伐殷,岁在鹑火。’下面呢,他说了日月星辰的位置,说月在天驷,这四颗星呢是天泗,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析木之津呢是这一段,星空中的这一段。这是根据我们的计算就是1046说的结果,就是这一天月亮在天驷,太阳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过两天月亮走过来了,月亮比太阳走得快得多,然后它们在这儿会合,叫做辰在斗柄,看这是南斗,斗柄在这儿,所以说辰在斗柄,就是这个位置。这个星图呢,就是我们这个图的天象。这个星图呢,是武王伐纣那一天子夜的天象。” 
  刘次沅仔细研究《武成》,考虑各种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


月相图 
  然后,和江晓原先生一样,以《武成》和伶州鸠的话为依据,放宽到100年的范围进行筛选,得到约150组可能的日期。
  再按这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于青铜器上月相的研究成果, 进行筛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