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

第17章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17章

小说: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村庄叫任家村,在1890年,一个叫任致远的农民在村南的土壕里挖出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达120多件。 



窖藏青铜器出土地点
  50年以后的公元1940年,还是在任家村,非常巧合的是发现克家族青铜器的任致远的孙子又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
  1890年和1940年在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只有一少部分收藏在中国,大部分都已流失国外或者下落不明。



1890年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克鼎” 
  在周原这块不足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铜器的出土,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巧合。



1940年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梁其鼎” 
  1961年,齐家村的农民种田时挖出了三件形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它的名称叫簋。在中国的周朝,像这种青铜簋都应该有盖子,但这三件簋却都没有盖子。从器底的铭文我们知道了做器人的名字叫周我父。这三件无盖的簋出土后,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
  23年后的1983年春天,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了有四件带盖的完整的方座簋,但却多出来三件簋的盖子。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先生,61年参加了三件无盖簋的发掘,这次见到这三件簋盖后,他兴奋不已。



“粱其壶”
  周原博物馆馆长、西周青铜器考古专家罗西章:“61年挖出来的这个周我父簋,就是这个样子,再一看铭文,他上面也是周我父做什么什么。我于是就把这三件簋盖背上,乘火车就跑到西安陕西省博物馆去,叫人从仓库里面把周我父簋拿出来,我把盖子一盖,不大不小正好合适,三千年前的东西分离,到现在破镜重圆了。” 
  1976年12月15日,又一个青铜器窖藏在庄白村被发现了。



“梁其鼎”与“粱其壶” 
  由于窖藏坑小,器物多,许多器物都是互相套放的。
  窖坑的四角各有一只大铜壶,这种铜壶在周朝时是用来装酒的器皿。大壶里捞出来二十五六件东西,其他的壶里边大小不同的都装了七八件十来件。



无盖的青铜“簋” 
  从铜壶里捞出来的铜爵和觯都是酒具,区别在于,爵就像今天喝白酒用的小酒盅,而觯却是喝红酒用的高脚杯。
  当罗先生清理出一件造型奇妙、酷似一只绵羊的青铜器时,一个近乎神话的传说也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庄,围观的人突然越来越多。这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铜羊,正式的名称叫折觥。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它最终被权威机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1983年齐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中出现了三个多出来的“簋”盖子 
  这个窖藏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1米,深1。12米。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窖藏。
  考古工作者将这里命名为: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



周原出土的青铜器 
  庄白一号窖藏的103件青铜器,全部属于微氏家族,其中有74件铸有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涉及微氏家族的七代作器人,同时也涉及自周王朝建立以后、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种器物名叫盘,是周王朝的国王和贵族们在祭祀礼仪上净手时接水用的器皿。 



编钟
  这件盘上,有微氏家族叫“墙”的这一代人的标记,所以它也被称作墙盘。墙盘是这批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它上面总共刻铸有284字,分成为前后两段;前一段铭文颂扬了周王朝的七代国王,尤其是最早的周文王和周武王。
  墙在第二段铭文中讲述了自己的家族史。



出土的其中两只壶内装满了清澈的液体
  庄白一号窖藏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多,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还涉及周王朝各种不同的礼仪。
  周王朝的青铜器除了实用性的礼器外,还有成套的乐器。


 
铜爵,古人用来喝酒的器皿 
  按照史书中的描述,鼎是用来盛放肉食的,在它下面还可以生火。而簋是用来盛放黍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黄米”的一种主食。
  根据周代的礼仪规定,天子也就是国王享用九鼎和八簋;诸侯也就是周王朝的附属国的王,可以享用七鼎六簋;用五鼎四簋的主人是大夫一级的大臣;三鼎二簋是上士的等级;下士则只能用最低的一鼎一簋。 



铜觯,也是用来喝酒的器皿
  然而,在庄白一号微氏家族的窖藏中,却出现了完全相同的八只簋,但相配使用的鼎却没有出现。
  专家认为,从以往周原贵族墓葬出土鼎和簋的配置情况分析,结合微氏家族这八只簋的形制来看,它们应该是五鼎四簋的两套,从而说明微氏家族应该是属于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
  公元1978年5月5日,有“簋王”之称的害夫簋出土了。它不仅形体硕大、造型精美,更重要的是器底铸有124字铭文,记载了周王朝的第十一位国王周厉王祭祀祖先的祝词。害夫簋是目前所知的极少数明确的周代王器之一。周原遗址还出土过一件叫盂的青铜器的底部,根据上面的铭文记载,它也是一件王器。



“刖人守门鼎”刚出土时
  周代的青铜礼器和乐器,通常是摆放在王室或是各个贵族家庭的宗庙及居所中,那么埋藏这些青铜器的窖藏附近可能就有相应的建筑存在。
  标尺所在的位置,就是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的出土地点,考古工作者经过对窖藏周围的钻探和试掘,果然就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建筑遗址。
  他们在遗址内发掘出一排石柱础,柱础之间的距离达到3米远,还出土了大量的周王朝时期的陶器残片,瓦片,红色的烧土块和白色的石灰墙皮。



“墙盘”是这批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 
  从公元1976年开始,在周原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经过两年的时间,召陈村和凤雏村旁边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呈现出来。
  凤雏村旁边这组建筑基址经过碳14测定,大约是在3100年前建造的,属于周人的宗庙建筑。中国清朝的皇宫紫禁城,它和北京胡同里的民居四合院一样,在建筑格局上与三千年前周朝的宗庙建筑没有多大差别。
  公元1999年,一支联合考古队又在周原遗址的云塘和齐镇之间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筑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表明,中国是从周代开始在屋顶用瓦,起先是在草顶上局部铺瓦,随着制瓦工艺和产量的提高,逐渐改为全部铺瓦。 
  这处建筑基址中其主体建筑的样式和规模,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判断已经初步形成复原的方案。接下来考古工作者们在主体建筑前清理出一条U字形的路。



周瓦 
  这条U字形的路位于建筑基址的正南方,人们从古文献中,找到了与之对应的记述,并且重新解释了它的作用。在这幅考古平面图中,庭院东边是主人行走的路,西边是客人行走的路,两条路的交汇点,正好是大门的位置。
  考古工作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一直在试图复原地面建筑的样子。
  生于1723年的清代大学者戴震,曾经绘制过一幅周代的宗庙图,它与今天考古发现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因而,考古工作者对于复原地面建筑更是充满了信心。
  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经过缜密的研究,终于将这处建筑基址的地面部分复原出来,使这座三千年前的建筑原貌得以再现。
  新的考古发掘依然在进行之中,人们期待着新的发现来解开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秘密。   
 



 
第四部 发现传奇
探访水下博物馆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部,众多的大小沙洲和岛屿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热带海域风光——清澈的水下是一座美妙的海底公园。然而,人们大多还不知道,美丽富饶的西沙海底,还深藏着大量的文物宝藏。


大象牙是古代异国的进口商品之一 
  西沙群岛离海南最近,隶属海南省,1998年12月,在海南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上,却来了一群特殊的人。
  这些古代沉船遗物,在渔民们眼里司空见惯,随捡随丢,只是受到考古人员的嘱托后,才顺便带回的。


碇石是古船木制锚的重要组件
   考古队员们雇用了二条渔船,并做好了一切准备,他们将在海上生活一个多月。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第一次远距离出海作业。 
  十分不走运,考古船出发后不久,天气突变,风大浪高,附近也没有可避风之处,考古船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开进。


福建泉州宋代古船模型 
  这个季节对考古作业十分不利。但在古代,恰恰是航船南下西洋的最佳时节。
  到了第二天,风浪仍不见减弱,考古船只好先来到西沙的琛航岛避风。已经有许多渔船先来到了这里。


搁浅的古船经过漫长的岁月,大部分船体已经被珊瑚沙渐渐覆盖,之后又被人炸开盗掘整个古船遗址像一片废墟,但考古人员仍能采集到不少完整的文物
   自人类开始驾舟驶向海洋,就始终伴随着沉船事故,海底堆积着异常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因而国外有专家声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在海底,那么,西沙的海底又是个什么情景? 
  风浪终于减弱,两艘考古船启锚出发了。


古沉船上散落下来的大批瓷器 
  这次水下考古的主要地点是西沙的北礁,其次是华光礁,现在他们先驶往离琛航岛较近的华光礁。
  考古船和巨大的暗礁擦肩而过,不难想像,如果是古代帆船,该有多么危险。西沙的水下对古代航船可谓是杀机四伏。 


海南潭门镇的渔民不断地从西沙海底带回大量的文物
   途经“银屿”岛附近时,水下考古队顺带进行了一次水下调查。“银屿”岛是一座沙洲,上面有临时居住捕鱼作业的渔民。 
  考古队员们不断采集到许多古代沉船遗留的碎瓷片。


华光礁礁坪示意图
  不久,考古船到达了华光礁,大船谨慎地找到抛锚地点后,水下考古工作便紧张地开始了。
  考古队分乘四条小艇,在华光礁礁坪等处展开了探寻。考古队采用的是拖带搜寻法。珊瑚礁海域,海水清澈,在水下一眼就能看出几十米,考古队员只要戴上潜水镜,用肉眼观察就行了。


考古队员在北礁发现大量的画有图案的明代青花瓷器
  水下搜寻工作已进行了两天。考古队员开始不断地有了发现--这些无疑是散落的古代沉船遗物。这是否说明已经接近了古代沉船遗址呢?令人兴奋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毫无疑问,古代沉船遗址终于找到了。沉船上的瓷器全都倾倒在这里,散落的范围至少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看来,这艘沉船还不小。考古队员们兴奋的心情很快化为深深的遗憾:沉船遗址的中心已被炸开一个大坑,显然这处古代沉船已遭到了严重的盗掘。经过长久的海水浸泡,海生物已将木质船体和船上的部分装载物凝结成块,它也被盗掘者用炸药炸开。


美丽富饶的西沙海底 
  整个古代沉船遗址像一片废墟,但是考古人员仍能采集到不少完整的文物。从遗址表面采集的文物,考古人员判定,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虽然遗址惨遭破坏,但是所隐藏的历史信息并非荡然无存。
  水下考古工作紧张而又严谨地展开了。他们首先必须在遗址上确立一个范围,作为基准,进行测量绘图和摄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