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

第14章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第14章

小说: 探索·发现之考古·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太宗 
  经过人类训练的马,智力明显增强了,可以接受驯马师的各种信息,领会骑手发出的各种命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中国早在汉代就有马术表演。马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更是一种最基本的技能,马上献花、骑马飞刀等马术项目至今还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 
  1970年10月,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一只唐代银壶,但是壶上的衔杯纹却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关注。这匹嘴里衔着酒杯的马,正好与唐诗中“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诗句相印证。文字记载的唐代舞马终于有了实物见证。 


田野、王恩田考古队 
  唐代的舞马,当时训练了很多跳舞的马,它是可以按照走步子,走阵列,它还可以在有的台子上做各种姿势。这些马因为它受过训练,听见奏乐就要跳舞。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无论是作为战备资源还是交通工具,马一般都要配马鞍、镶马蹄、装马镫。然而在临淄的殉马坑里,我们却没有发现任何一件马具。
  中国古代现在看起来在车战时期,在商周车战用马是没有鞍子的,它不需要坐鞍子。一直到战国晚期骑兵开始出现,出现了鞍子。


铜奔马 
  早期的马鞍只是一个简单的垫子。随着骑兵的发展,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马上前后鞍桥很高的这种双轮的高桥鞍子。
  到了隋唐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唐代,唐代李世民和李渊他们原来守太原主要是与突厥骑兵作战,所以他们引进了突厥的马和突厥的鞍子。所以我们看到昭陵六骏最典型的,那个马都是突厥马。 
  在这一匹匹殉马的马蹄上,我们试图找到马蹄铁的痕迹,但始终没有发现。


文姬归汉图
  中国古代也完全认识到在长途骑或者奔跑之后,马蹄子会裂开,甚至于出血等等问题,而且以当时的冶炼水平,齐国完全可以冶炼铁,也可以打制马蹄铁,但是一直到了南宋中国还没有蹄铁,中国的蹄铁的出现大概是元朝以后才出现的,从西方传来的蹄铁。
  据古生物专家测算,春秋时期的马与今天的马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平均高度在一米四五左右,人们要想一步跨上这样的高度,不借助别的东西是难以想像的,今天人们踩着马镫上马,但在临淄的殉马坑里,我们就是没有看到类似马镫的东西。
  在湖南长沙金盆岭的一座晋墓中出土的骑马俑上,马的左侧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马镫,这个小马镫仅仅是供上马时踏足之用。墓室中的记年铭砖分明记录着“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302年。如此说来,早在公元302年,中国就出现了单马镫。


殉马坑
   这就是在南京象山一座东晋早期墓中出土的双马镫,真正意义上的马镫出现了。只有马镫的出现才使得重装骑兵才真正成为可能,才真正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也就可以说是有了中国的马镫以后,西方的骑士制度才成为可能。 
  至于马镫是在什么时候传到西方,又是怎样传到西方的,现在都已很难考证了。


百马图 

  世界科学史专家怀特说:“只有极少数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了如此巨大的催化作用”。 
  在这个没有马鞍、马镫和马蹄铁的殉马坑里,我们同样难以找到任何痕迹来证明这些马生前是做什么用的。但是以春秋时期马的用途来看,马主要是用于战争。马被绑在战车上,成为战车的一部分。


淄河古道 
  从战国末年开始,匈奴这个系统的民族从北方和西北就不断的和燕国,三晋这一带作战。用战车去对抗匈奴的骑兵很困难。所以赵武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这样中国古代的骑兵就开始出现。战车依然与骑兵并行了数百年,直到汉武帝北逐匈奴时,才真正完成从战车到骑兵的转变。
  此后,马为中国历代王朝都建立过功勋,大略雄才唐太宗驰骋南疆北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铁骑曾经踏遍欧亚大陆,饮马塞纳河畔。马在战争中的作用空前显著。
 



 
第三部 藏宝现身
沉舟帆影(上) 

 
  

古船的挖掘现场
  1974年6月9日,泉州市东南的后渚港来了一支考古工作队。在村民和解放军战士的协助下,对海滩上的古代沉船进行发掘。
  在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的资料库里,保存了这段从未发表过的纪录片。黑白的影像不加修饰地记录了沉船考古发掘的过程。大量的出土物和船体的结构特征,都证明这是一艘宋代远洋木质帆船。
  宋代古船的船舱内还出土了21枚我国已知发现年代最早的木质象棋子。出土的棋子形体大小不一,字体有阴刻描红、有墨线双勾、有浓墨楷书。


古船博物馆中的古船模型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后渚宋代沉船的发现表明,这艘十三世纪七十年代泉州造的海船,是航行于南洋航线上的远洋商船。船板接合处的缝隙,是用石灰、桐油搓合成的油灰,加上麻絮填塞以防漏水。浑然流畅的尖底船型,加上船舱内水密隔板的设置,足以证明它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海船。
  水密隔舱是中国造船工艺上的一大发明,最迟在唐代已经很普遍使用了。从现在发现的运河船,都是有水密隔舱的。宋船是很典型的海船上的水密隔舱。 十八世纪末期,欧洲才从中国引进这种水密隔舱结构。
  经过复原后的这艘宋代三桅远洋木帆船,船体长达34米,最大宽度11米,型深3。8米,排水量在400吨左右。它以实物证明,宋代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曾经领先于世界。


古船博物馆中的古船模型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船舶发展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专门设立了中国古代船模研究中心。展示着我国从远古至清代,分布于江河湖海各水域典型船舶的家族。
  展厅里这件1955年出土的东汉陶质船模,底部略平,前窄后宽,船的上部带有楼阁,所以也叫楼船。船头下悬挂着一根“十”字形的碇,这是船舶的停泊设备。船的尾部有操纵室,后面斜插着舵,舵面上还开了一个洞孔,可用来悬吊舵,以免船靠岸时撞坏。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已使用了舵,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中国的海上的航区主要是以长江为一条线。在长江以北,叫北洋航线。长江以南,是南洋航线。北洋航线多是沙滩,而且比较平,水比较浅,所以这个航区的船必须是平底,所以平底船到了明清以后,就发展出来一条叫“沙船”。这个“沙船”因为在海上碰到浅水有的时候要搁浅的话,不会翻掉。
  透过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市井生活,船舶专家把目光锁定在汴河上形态各异的二十四条船。它们是我国宋代长江以北,在内河中航行的平底船的典型代表。 
  汴河船有货船、客船、漕船、渡船、渔船之分。 
  汴河客船与漕船有较大的不同,它的船体狭长,船尾向后伸展。考虑到载客的特殊要求,上层的建筑宽敞、舒适。客舱两侧都有比较大的窗户。作为客船船艏的甲板外挑,造有楼台亭阁,客人们尽可在这里把酒吟诗、挥毫泼墨、品赏两岸风光。
  古代的帝王也建造豪华的龙舟,供自己在水上游乐。公元605年,南北大运河修成不久,隋炀帝在嫔妃的簇拥下,便是乘坐这种龙舟从东都洛阳到扬州去巡幸的。
  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期间,先后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从江苏太仓浏河镇起锚,驶向茫茫的大海。郑和所实践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航线划过亚洲到达非洲,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
  郑和出使的船队,最多时由9种船型,200多艘船只组成。这9种船型除郑和的坐船“宝船”之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大八橹 、二八橹和六橹船等。
  “福船”是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是中国尖底型海船最优秀的代表。它不仅适合做深海捕捞的渔船,还适合做远洋运输的货船,同时还适合改装成捍卫海疆的战船。
  1661年3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部将25000人,战船400艘,挥师东渡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泉州、厦门一带所建造的“福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泉州城南晋江岸边,曾经是古刺桐港的中心码头。
  北宋元祐2年,即公元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海关”。 
  宋元时期,泉州出口的众多货物中,就有精美的丝绸织品。这一时期,泉州由远洋帆船向海外诸国输出的货物中,更多的是陶瓷器。
  德化窑烧造的瓷器,由于含铁成分少所以洁白坚硬,宋元时期就已经蜚声海内外。由陶瓷和海洋编织成的纽带,把泉州和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博物馆陈列的古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陶瓷无疑是国际市场最热销的商品之一。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无数的海底沉船留下了一条打着中国印记的“陶瓷之路”。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眼光投向南海的中国沉船,中国水下考古工作队1998年也第一次组织了西沙海底的考古发掘。
  近一 、二十年来,好几个国家打捞到中国的沉船和遗存海底的瓷器。1995年5月精于海底探宝的英国人麦克·哈彻,第三次闯进南中国海,他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和丰富的经验,找到了我国清代沉船“泰兴号”。除了发现无数死难者的骸骨外,还捞到了30多万件中国的瓷器,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
  这本书是德国斯图加特拍卖行出版的图录,这本图录里面可以看到这些是灵芝纹的盘、碗、碟,这种是德化窑的民间青花的典型的器物。
  2000年11月,德国内戈尔拍卖行拍卖了这批瓷器。“泰兴”号的两千多个亡灵,绝不可能知道180年后,有人会从他们身边赚走2240万德国马克。


宋·磁灶窑绿釉双龙纹军持
  1138年一位叫朱纺的泉州籍船长,在往返时间不到一年的贸易中获得了百倍的利润,于是刻下了一方“祥应庙碑”。他赞颂神的功德,也留下一段南宋绍兴年间,到南洋赚大钱的史实。
  宋代,每当春夏之交和秋冬之际,泉州的地方官员都要云集在西郊九日山上,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向海神“通远王”祈求顺风。
  每次祭祀典礼仪式结束后,官员们都要在岩石上刻字纪念。现存于泉州九日山的十段祈风石刻,是我国仅存的记录祈风活动的珍贵实物,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繁盛的历史见证。


南宋腰空珠光碗
  一艘按传统工艺建造的新船就要下水了,人们忙碌了几个月,就盼望着这一天。船身是典型的“福船”打扮。
  新船在众人的牵引下缓缓地滑向大海。
  七十多岁的船老大已经四十多年没有机会驾驭木帆船了,几个老航海人聚在一起,算是重温“风雨同舟”的旧梦。
  新船首航一定要有一个小后生参加,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图一个“生生不息”的好兆头。后生的手要牢牢地抓着绳索,这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