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16 >

第64章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16-第64章

小说: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1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回。平时有涵养功,不动声色。既卒,士大夫无论识否,莫 
不衔哀。文彦博采取众论,题颢墓曰“明道先生 。”惟光受命 
赴陈州,道经阙下,正值王珪病死,辅臣等依次递升,适空一 
缺。太皇太后即留光辅政,命为门下侍郎。蔡确等只恐光革除 

… Page 361…

宋史演义                                                             ·355· 

新法,又揭出三年无改的大义,传布都中。光独指驳道 :“先 
帝所行的法度,如果合宜,虽百世亦应遵守,若为王安石、吕 
惠卿所创,害国病民,须当亟改,似救焚拯溺一般。况太皇太 
后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哩 。”与强词夺理者不同。 
      众议自是少息。 
      太皇太后又召吕公著为侍读,公著自扬州进京,擢授尚书 
左丞。京东转运使吴居厚,前继鲜于侁后任,大兴盐铁,苛敛 
横征,至是被言官交劾,谪置黄州,仍用鲜于侁为转运使。司 
马光语同列道 :“子骏甚贤,不应复使居外,但朝廷欲救京东 
困弊,非得子骏不可。他实是个一路福星呢。当今人才甚少, 
怎得似子骏一百人,散布天下呢 !”原来子骏即侁表字,侁既 
到任,即奏罢莱芜、利国两冶,及海盐依河北通商,人民大悦, 
有口皆碑。于是司马光、吕公著两人,同心辅政,革除新法, 
罢保甲,罢保马,罢方田,罢市易,削前市易提举吕嘉问三秩, 
贬知淮阳军,吕党皆坐黜,并谪邢恕出知随州。越年,改为元 
祐元年,右司谏王樱В鄄倘贰⒄聬⒑恰⒄怒b等朋邪害 
正,章至数十上。右谏议大夫孙觉,侍御史刘挚,左司谏苏辙, 
御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又连章劾论确罪,乃免确相位, 
出知陈州。当下擢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公著为 
门下侍郎,李清臣、吕大防为尚书左右丞,李常为户部尚书, 
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 
      光时已得疾,因青苗、免役诸法,尚未尽革,西夏议亦未 
决,不禁叹息道 :“诸害未除,我死不瞑目了。”遂折简与吕 
公著,略言 :“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愚子,只国事未有所托, 
特以属公 。”公著为白太皇太后,有诏免光朝觐,许乘肩舆, 
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且上奏道 :“不见天子,如何视事?” 
乃改诏令光子康扶掖入对 ,且命免拜跪礼 。光遂请罢青苗、 

… Page 362…

宋史演义                                                              ·356· 

免役二法,青苗钱罢贷,仍复常平旧法,诸大臣没甚异议。独 
免役法议罢后,光请仍复差役法,章惇力言不可,与光辩论殿 
前,语甚狂悖。太皇太后亦不免动恼,逐出知汝州。会苏轼已 
奉诏入都,任中书舍人,独请行熙宁初给田募役法,条陈五利。 
监察御史王岩叟,谓五利难信,且有十弊,轼议遂沮。群臣又 
各是其是,诏令资政殿大学士韩维,及吕大防、范纯仁等,详 
定上闻。轼本与司马光友善,竟往见光道 :“公欲改免役为差 
役,轼恐两害相均,未见一利 。”光问道:“请言害处!”轼 
答道 :“免役的害处,是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从上聚,下 
必常患钱荒,这害已经验过了。差役的害处,是百姓常受役官 
府,无暇农事,贪吏猾胥,且随时征比,因缘为奸,岂不是异 
法同病么?”光又道 :“依君高见,应该如何?”轼复道: 
 “法有相因,事乃易成。事能渐进,民乃不惊。从前三代时候, 
兵农合一,至秦始皇乃分作两途,唐初又变府兵为长征卒,农 
出粟养兵,兵出力卫农,天下称便。虽圣人复起,不能变易了。 
今免役法颇与此相类,公欲骤罢免役,改行差役,正如罢长征, 
复民兵,恐民情反多痛苦呢 。”光终未以为然,只淡淡的答了 
数语,轼即辞出。越日,光至政事堂议政,轼复入白此事,光 
不觉作色。轼从容道 :“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再 
三劝阻,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尝闻公自述前情,难道今日 
作相,不许轼尽言么?”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坡公可谓善言。 
光始起谢道 :“容待妥商。”范纯仁亦语光道:“差役一事, 
不应速行,否则转滋民病。愚意愿公虚心受言,所有谋议,不 
必尽从己出。若事必专断,恐奸人邪士,反得乘间迎合了。” 
光尚有难色,纯仁道 :“这是使人不得尽言呢。纯仁若徒知媚 
公,不顾大局,何如当日少年时,迎合王安石,早图富贵哩!” 
语亦透澈 。光乃令役人悉用现数为额,衙门用坊场河渡钱, 

… Page 363…

宋史演义                                                              ·357· 

均用雇募。先是光决改差役,以五日为限,僚属俱嫌太急促, 
独知开封府蔡京如约,面复司马光。光喜道 :“使人人奉法如 
君,有何不可?”待京辞退后,光乃信为可行,拟坚持到底, 
其实蔡京是个大奸巨猾,专事揣摩迎合,初见蔡确得势,就附 
蔡确,继见司马光入相,就附司马光;这种反复小人,最足误 
人国事。司马光忠厚待人,哪里晓得他暗中机巧呢?为后文蔡 
京倾宋张本。 
      王安石宦居金陵,闻朝廷变法,毫不为意,及闻罢免役法, 
愕然失声道 :“竟一变至此么?”良久复道:“此法终不可 
罢,君实辈亦太胡闹了 。”既而病死,太皇太后因他是先朝大 
臣,追赠太傅,后人称他为王荆公。乃是元丰三年,曾封安石 
为荆国公,所以沿称至今。了王安石。安石既死,余党依次贬 
谪,范子渊贬知陕州,韩缜罢知颍昌,李宪、王中正等,罚司 
宫观。郑绾、李定放居滁州,吕惠卿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 
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建州。相传再贬吕惠卿草诏,系 
出苏轼手笔,内有精警语数联,传诵一时。其文云: 
      吕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谄事宰辅,同升庙堂,乐 
祸贪功,好兵喜杀;以聚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首建青苗, 
次行助役。即免役法。均输之政,自同商贾,手实之祸,下及 
鸡豚,苟可蠹国害民,率皆攘臂称首。先皇帝求贤如不及,从 
善若转圜,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 
予。尚宽两观之诛,薄示三苗之窜。此谕! 
      还有贬范子渊草制,亦由轼所拟,内称“汝以有限之才, 
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四语,亦脍炙 
人口,称为名言。新法党相继罢黜,吕公著进任尚书右仆射, 
兼中书侍郎,韩维为门下侍郎。司马光又上言 :“文彦博宿德 
耆臣,应起为硕辅 。”太皇太后拟用为三省长官,言官以为不 

… Page 364…

宋史演义                                                             ·358· 

可,乃命平章军国重事。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班宰相上, 
恩礼从优。彦博此时,年已八十有一了。老成俱老,宋祚安得 
不老?光又与吕公著,交章惇程颢弟颐,遂有旨召为秘书郎。 
及颐入对,改授崇政殿说书,且命修定学制。于是诏举经明行 
修的士子;及立十科举士法:(一)行义纯固;可作师表。(二) 
节操方正,可备献纳。(三)智勇过人,可备将相。(四)公正 
聪明,可备监司。(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六)学问该博, 
可备顾问。(七)文章典丽,可备著述。(八)善听狱讼,尽公 
得实。(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十)练习法令,能断清谳。 
这十科条例,统由司马光拟定,请旨颁令。 
      光见言听计从,越觉激发忠忱,誓死报国,无论大小政务, 
必亲自裁决,不舍昼夜,海内亦喁喁望治。就是辽、夏使至, 
俱必问光起居,且严敕边吏道 :“中国已相司马公了,勿轻生 
事,致开边衅呢 !”国有贤相,不战屈人。无如天不佑宋,梁 
栋濅颓。光因政体过劳,日益清瘦,同僚举诸葛亮食少事烦, 
作为劝戒,光慨然道 :“死生有命,一息尚存,怎敢少懈呢!” 
嗣是光老病愈甚,竟致不起。弥留时尚呓语不绝,细听所谈, 
皆关系国家事。及卒,年六十八。光生平孝友忠信,恭俭正直, 
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至兄室。兄 
名旦,年将八十,光奉若严父,爱若婴儿,自少至老,未尝妄 
语。尝谓吾无过人处,惟一生作事,无不可对人言。陕、洛间 
闻风起敬,居民相劝为善,稍有过恶,便私自疑惧道:“君实 
得无闻知否?”既殁,远近举哀,如丧考妣。略述行谊,为后 
人作一榜样。太皇太后亦为之恸哭,与哲宗亲临光丧,赠太师 
温国公。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丧归陕州夏 
县原籍。予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都人罢市往奠。岭南封 
州父老,亦相率具祭,到了归丧以后,都下及四方人民,尚画 

… Page 365…

宋史演义                                                              ·359· 

像以祀,饮食必祝,这可见遗德及民,无远勿届呢。小子有诗 
咏道: 

      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经借手即清平。 
      如何天不延公寿?坐使良材一旦倾。 

      光殁后,当然是吕公著继任,欲知后事如何,且至下回续 
表。 

      本回叙高后垂簾,及温公入相,才一改制,即见朝政清明, 
人民称颂。可知前时王、吕、蔡、章等之所为,实是拂民之性, 
强行己意,百姓苦倒悬久矣。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此所 
以一经著手,不啻来苏,宜乎海内归心,讴歌不已也。但司马 
光为一代正人,犹失之于蔡京,小人献谀,曲尽其巧。厥后力 
诋司马光者,即京为之首,且熙丰邪党,未闻诛殛,以致死灰 
复燃。人谓高后与温公,嫉恶太严,吾谓其犹失之宽。后与公 
已年老矣,为善后计,宁尚可姑息为乎?读此回犹令人不能无 
慨云。 

… Page 366…

宋史演义                                                            ·360· 

  第四十四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 
     却说司马光病殁以后,吕公著独秉政权,一切黜陟,仍如 
光意,进吕大防为中书侍郎,刘挚为尚书右丞,苏轼为翰林学 
士。轼奉召入都,仅阅十月,三迁清要,寻兼侍读;每入值经 
筵,必反复讲解,期沃君心。一夕值宿禁中,由中旨召见便殿, 
太皇太后问轼道 :“卿前年为何官?”轼对道:“常州团练副 
使 。”太皇太后复道:“今为何官? ” 轼对道:“待罪翰林 
学士 。”太皇太后道:“为何骤升此缺?”轼对道:“遭遇太 
皇太后,及皇帝陛下 。”太皇太后道:“并不为此 。”轼又道: 
 “莫非由大臣论荐么?”太皇太后又复摇首。轼惊愕道:“臣 
虽无状,不敢由他途希进 。”太皇太后道:“这乃是先帝遗意, 
先帝每读卿文章 ,必称作奇才奇才 ,但未及进用卿哩 。”轼 
听了此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