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16 >

第55章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16-第55章

小说: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1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免,并非与安石有嫌,他如何不肯视事?”赵 曰:“新法都 
安石所创,待他销假,再与妥议,罢免未迟 。”赵 称廉直, 
何亦有此因循?韩绛道 :“圣如仲尼,贤如子产,初入为政, 
尚且谤议纷兴,何怪安石?陛下如果决行新法,非留用安石不 
可!安石若留,臣料亦先谤后诵呢 。”这一席话,又把神宗罢 
免青苗的意思,尽行丢去,仍敦促安石入朝。一面遣副都知张 
若水,押班蓝元振,出访民情。哪知这两人早受安石贿托,回 
宫复命,只说是民情称便,神宗益深信不疑,竟将琦奏付条例 
司,命曾布疏驳,刊石颁示天下。安石乃入朝叩谢,由神宗温 
词慰勉。安石自此执行新政,比前益坚。 
      文彦博看不过去,入朝面奏,力陈青苗害民。神宗道: 
 “朕已遣二中使亲问民间;均云甚便;卿奈何亦有此言?”彦博 
道 :“韩琦三朝宰相,陛下不信,乃信二宦官么?”神宗不觉 
变色,但因彦博系先朝宗臣,不忍面斥,惟有以色相示。彦博 
知言不见听,亦即辞出。韩琦闻原奏被驳,复连疏申辩,且言 
安石妄引周礼,荧惑上听,终不见答。琦遂请解河北安抚使, 
止领大名府一路。这疏一上,却立邀批准了。嗣是知审官院孙 
觉因指斥青苗法,被贬知广德军,御史中丞吕公著,亦因言新 
法不便,被贬知颍州。知制诰兼直学士院陈襄,推荐司马光、 
韩维、吕公著、范纯仁、苏轼等人,见忤安石,出知陈州。参 
知政事赵 ,自悔前时主持不力,致复行青苗法,上章劾论安 
石,并求去位,亦出知杭州。参政一缺,即命韩绛继任。那时 
又来了一个护法幺么,姓李名定,曾为秀州判官,居然因附会 
安石,得擢为监察御史里行。定为安石弟子,自秀州被召,入 
京遇右正言李常。常问道 :“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 

… Page 311…

宋史演义                                                              ·305· 

定答道 :“民皆称便。”弟子不可不从师。常愕然道 :“果真 
么?举朝方争论是事 ,君勿为此言 。”定与常别,即去谒见 
安石,且禀白道 :“青苗法很是便民,如何京师传言不便?” 
安石喜道 :“这便叫作无理取闹呢。改日入对,你须要明白上 
陈 。”定唯唯遵命。安石即荐定可用,神宗即召定入问,定历 
言新法可行。及询至青苗法,定尤说得远近讴歌,舆情悉洽。 
神宗大悦,即命定知谏院,曾公亮等言查考故例,选人未闻为 
谏官,应请改命,乃拜监察御史里行。知制诰宋敏求、苏颂、 
李大临谓 :“定不由铨考,擢授朝列,不缘御史,荐置宪台, 
朝廷虽急欲用才,破格特赏,但紊乱成规,所益似小,所损实 
大 。”遂封还制书。经神宗诏谕再三,颂等仍执奏不已。安石 
劾他累格诏命,目无君上,遂坐罪落职,时人称为熙宁三舍人。 
      未几,有监察御史陈荐劾定,说他为泾县主簿时,闻母仇 
氏丧,匿不为服,应声罪贬斥。定上书自辩,谓 :“实不知由 
仇氏所生,所以疑不敢服 。”看官阅到此处,恐不能不下一疑 
问,定出应仕籍,并非三、五岁的小孩儿,况他父名问,也曾 
做过国子博士,定并非生自空桑,难道连自己的生母,都未晓 
得么?说来也有一段隐情。仇氏初嫁民间,生子为浮屠,释名 
了元,相传是与苏轼结交的佛印禅师。后仇氏复为李问妾,生 
下一子,就是李定。寻又出嫁郜氏,生子蔡奴,工传神。此妇 
所生之子,却都有出息。定因生母改嫁,不愿再认,因此仇氏 
病死,他未尝持服。偏被陈荐寻出瘢点,将他弹劾,他只好含 
糊解说,自陈无辜。安石谊笃师生,极力庇护,反斥荐捕风捉 
影,劾免荐官,改任定为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林旦、薛昌朝、 
范肯复上言 :“定既不孝,怎可居劝讲地位?”并交论安石袒 
徒罪状。安石又入奏神宗,说他朋串为奸,应加惩处。神宗此 
时,已是百依百顺,但教安石如何说法,当即准行,林旦等又 

… Page 312…

宋史演义                                                              ·306· 

复落职,言路未免哗然。定也觉不安,自请解职,乃改授检正 
中书吏房,直舍人院。总仗师力。 
      宋室旧制,文选属审官院,武选属枢密院,安石又创出一 
篇议论,分审官为东西院,东主文,西主武。看官道他何意? 
原来文彦博正主枢密,与安石不合,安石欲夺他政权,所以想 
出此法。神宗依议施行,彦博入奏道 :“审官院兼选文武,枢 
密院还有何用?臣无从与武臣相接,不能妄加委任,陛下不如 
令臣归休罢 !”神宗虽慰留彦博,但审官院分选如故。知谏院 
胡宗愈,力驳分选,且言李定非才,有诏斥宗愈内伏奸意,中 
伤善良,竟贬为通判真州。会京兆守钱明逸,报闻知广德军朱 
寿昌,弃官寻母,竟得迎归。有“孝行可嘉,亟待旌扬”等语。 
有李定之背母,复有朱寿昌之寻母,一孝一不孝,互勘益明。 
李定当日恐不免有瑜、亮并生之叹。寿昌,扬州人,父名巽, 
曾为京兆守,巽妾刘氏,生寿昌,年仅三岁,刘氏被出,改适 
党氏。《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 
但据王偁《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 
从之。至寿昌年长,父巽病亡,他日夕思母,四处访求,终不 
可得。寿昌累知各州县,除办公外,辄委吏役探听生母消息, 
又遍贻同僚书函,托访母刘氏住址。不意愈久愈杳,越访越穷, 
他竟摒绝酒肉,戒除嗜欲,甚至用浮屠言,灼背烧顶,刺血书 
佛经,誓诸神明,得母方休。熙宁初年,授知广德军,他莅任 
数月,竟太息道 :“年已五十,尚未得见生母,如何为人?古 
人说得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孝且未尽,怎好言忠?罢 
罢!我宁舍一官,再往寻母,好歹总要得一确音。万一我母西 
归,就使森罗殿上,我也要去探觅哩 。”孝子忠臣多人做成, 
 自呆。随即辞职,并与家人诀别道:“我此行若不见母,我亦 
不回来了 。”家人挽留不住,他竟背着行囊,飘然径去。在途 

… Page 313…

宋史演义                                                              ·307· 

跋山涉水,触暑冒寒,也顾不得甚么辛苦,只是沿途探问,悉 
心侦察,好容易行入关中,到了同州,复逐村挨户的查问过去。 
恰巧有一老妇人,倚门立着,他竟向问刘母下落。那老妇却似 
有所晓,便令寿昌入内,盘问底细。寿昌一一陈明,老妇不禁 
流泪道 :“据你说来,你便是朱巽子寿昌么?”当下将自己如 
何被逐,后来如何改嫁,也说明情由。寿昌听了数语,已知情 
迹相符,遂不待辞毕,倒身下拜道 :“我的母亲,想煞儿了!” 
老妇亦对着寿昌 ,抱头同哭,哭了一会,又由寿昌自述寻母 
始末,更不禁破涕为笑。老妇道 :“我已七十多岁了,你亦五 
十有零,谁料母子尚得重逢?想是你至诚格天,因得如此哩。” 
言毕,复召入壮丁数人,与寿昌相见 。这几个壮丁 ,乃是刘 
适党氏后,所生数子。寿昌问明来历,即以兄弟礼相待,大家 
暄叙一场。当由党氏家内,草草的备了酒肴,畅饮尽欢。越两 
 日,寿昌即将老母刘氏,及党氏数子,悉数迎归。事闻于朝, 
一班老成正士,均说他孝行卓绝,须破格赐旌。奈王安石回护 
李定,不得不阻抑朱寿昌,仍请诸神宗,令还就原官。寿昌以 
养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总算照准。士大夫作诗相赠,极为赞 
美。监官告院苏轼,亦赠寿昌诗,并有诗序一篇,阳誉寿昌, 
阴斥李定。定见诗及序,大加恚恨,后来遂有诬轼等事。寿昌 
判河中数年,母殁居忧,终日哭泣,几乎丧明。既葬,有白乌 
集于墓上,时人以为孝思所致。小子有诗咏道: 

      人生百行孝为先,寻母何辞路万千。 
      留得一编《孝义传》,好教后世仰前贤。 

      寿昌仕至中散大夫而终。《宋史》列入《孝义传》,这且不 
必絮述。下回接入朝事,请看官续阅下文。 

… Page 314…

宋史演义                                                               ·308· 

      青苗法非必不可行,弊在立法未善耳。春贷秋还,本钱一 
千,须加息三百,利率何其重耶?愿借者固贷与之,不愿借者 
亦强令贷钱,勒派何其苛耶?坊郭本无青苗,乃亦放钱取息, 
是更名实未符,第借此以刮民财而已。韩琦上疏,几已感格君 
心,乃复为邪党所误,韩绛等不足责,赵 亦与有过焉。安石 
坚僻自是,顺己者虽奸亦忠,逆己者虽忠亦奸,不孝如李定, 
且始终回护之,矧在他人?惟既生李定,复生朱寿昌,造化小 
儿,恰亦故使同时,俾其互相比例,是得毋巧于撮弄欤?本回 
于韩琦奏牍,特行提叙,于朱寿昌行谊,又特行表明,劝忠教 
孝,寓有微忱,匪特就史述史已也。 

… Page 315…

宋史演义                                                              ·309·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却说监察御史程颢,系河南人,与弟颐皆究心圣学,以修 
齐治平为要旨。颢尝举进士,任晋城令。教民孝悌忠信,民爱 
戴如父母。后入京为著作佐郎,吕公著复荐为御史。神宗素闻 
颢名,屡次召见。颢前后进对甚多,大要在正心窒欲,求言育 
才。神宗亦尝俯躬相答。至新法迭兴,颢屡言不便,请罢青苗 
钱利息,及汰去提举官等。安石虽怀怒意,但颇敬他为人,不 
欲遽发。颢忍无可忍,复上疏极言,略云: 
      臣闻天下之理,本诸简易,而行之以顺道,则事无不成。 
故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之面于险阻,则不足 
以言智矣。盖自古兴治,虽有专任独决,能就事功者,未闻辅 
弼大臣,人各有心,暌戾不一,致国政异出,名分不正,中外 
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为者也。况于措制失宜,沮废公议, 
一二小臣,实预大计,用贱陵贵,以邪妨正者乎?凡此皆天下 
之理,不宜有成,而智者之所不行也。设令由此侥幸,事有小 
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日衰,尤非朝廷之福。矧复天 
时未顺,地震连年,四方人心,日益摇动,此皆陛下所当仰测 
天意,俯察人事者也。臣奉职不肖,议论无补,望早赐降责, 
以避官谤,不胜翘企之至! 
      疏入后,奉旨令诣中书自言。颢乃至中书处,适安石在座, 

… Page 316…

宋史演义                                                             ·310· 

怒目相视。颢恰从容说道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心听受, 
言可乃行,不可便否,何必盛气凌人?”安石闻言,不觉自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