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道教4 >

第5章

中国道教4-第5章

小说: 中国道教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议论散文形成鲜明对照,道教叙事散文以记述为本。在这种体式中,虽偶有说理之处,但其主体却是记叙描述,有的篇章则纯粹是描述,从表面上捕捉不到〃义理〃的影子。不过,在里层,却往往又寄托着道教的哲理。如白玉蟾的《涌翠亭记》即是如此。其略云:〃嘉定戊寅,琼山白玉蟾携剑过玉隆,访富川,道经武城,双凫凌烟,一龙批(披)月,憩武城之西,望大江之东,抚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环武城皆山也。苍崖翠壑,青松白石,寒猿叫树,古涧生风,峭壁数层,断岸千尺,翼然如舞天之鹤,婉然如罩烟之龙者,柳山也。白蘋红蓼,紫竹苍沙,鱼浮碧波,鸥卧素月,琉璃万倾,舳舻千梭,窈然如霞姬之帔,湛然如湘娥之縠者,修江也。山之下而江,江之上而亭。亭曰'涌翠',盖取东坡'山为翠浪涌'之句。观其风物,披其景象,如章贡之郁孤台,如浔阳之琵琶亭者,涌翠亭也。飞翬际天,倒影蘸水,天光水色,上下如镜,烟柳云丝,高低如幕……〃①在这里,作者根据视线的变更来描述涌翠亭景观。先是交待自身道经武城的背景,接着笔锋一转,视线由远而近,引出了〃涌翠亭〃的地理位置,通过〃柳山〃与〃修江〃面貌的勾勒,以烘托的笔法,呈现出涌翠亭沁人心脾的景色。其文辞都是描述性的,但由于作者是以一个道士的眼光来观赏记述涌翠亭的,故而景色描述的字里行间又寄托着〃效法自然〃的思想情趣。另外,还有一些叙事散文侧重于故事的记述,例如记录某位道士的某项活动,介绍某所宫观的建造变迁情况等等。这类散文作品在道教经籍中为数不少,除具有相当资料价值外,某些篇章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至于赋体散文在道教经籍中虽然比较少见,但却也别具一格。赋体散文的重要特点或功能之一就是铺排描写。它适合于道士们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体验和修道生活,所以一些道教学者也采用了这种写作形式,或以描写炼丹性状,或以铺叙读经感受,等等。有的作品在标题上明确标出〃赋〃的字眼,有的作品虽未明言为赋,却仍属赋体散文一类。如萧廷芝的《读参同契作》,尽管未自称之为〃赋〃,却具备了赋体散文的铺叙描写的基本特征。他写道:〃复临泰壮夬乾兮,六阳左旋;
  女后遁否观剥坤兮,六阴右转。百八十阳兮,日宫春色;百八十阴兮,月殿秋光。月不自明,由日以受其明;日之有耀,因月以发其光。〃②这一段主要是表达作者对《周易参同契》以〃十二消息卦〃象征金丹火候事的理解,作者抓住了〃日月〃的基本意象,再现金丹火候阴阳升阳的情状。当然,道教的赋体散文也并非都是铺排描写,有些作品往往将赋体作为明理的手段。《擒玄赋》就是典型的一篇。此篇分《还丹》《道生一》《道源》《龙虎》《秋石》《河车》《五行》《胎息》《盗机》等节,以介绍修炼还丹的方法与道理,作者在遣词造句过程中,注意句式的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在《道生一》一节中写道:〃漠漠玄玄,浩浩无边。生自无名之始,发当太一之前。交错施为,作化物之玄母;氤氲含孕,遂结象于先天。水含其一,火生其二。橐籥动而生风,阴阳媾而凝地。屯蒙初判,布两曜而创形,昼夜既分,体三才而建位。〃③这种句式保持了六朝时代〃四六骈文〃的风格,文笔较为优美。
  小说作为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正像其他形式一样,道教小说也有一个形成演变发展过程。
  从渊源上看,道教小说的孕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仙传说。诸如《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作品,已有不少神仙传说内容。两汉以降,随着道教的建立和道教活动的逐步展开,各种新的神仙传说、道人故事不断产生。道教领袖人物为了树立理想典型,为信徒们提供效法的楷模,遂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故事传闻,编撰成书。较早的有托名刘向的《列仙传》,继之有葛洪的《神仙传》,以及不知撰者的《三茅真君传》《洞仙传》等,都是在这种气候下产生的。从目的上看,作者在编撰此类作品时,尚未有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他们基本上采用了史传文学的笔法;但由于其搜集来的素材大多出于民间传说,本身已带有某种夸张、虚构成分,故而一旦被整理成篇,也就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神仙传》卷二所写吕恭的故事就是一例:吕氏好服食,带一奴一婢入太行山采药遇仙,随之入仙界。三天后返乡里,仅见旧日空宅,子孙无复一人。经过多方寻找,最后才找到〃二百年后〃的后裔吕习。④此篇故事首尾呼应,情节离奇,引人入胜。该书卷七记叙麻姑仙女下降蔡经家,言东海三为桑田事,也颇带奇幻色彩。作者虽然并未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划,但因素材本身的奇幻性质,所以,其笔下的神仙人物形象便多秉异质,栩栩如生。在这类传记体作品中,作者还常常把有关史料同神仙故事汇缀在一起,重新编排,从而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更为曲折。如流行于六朝间的《汉武帝内传》,杂采《史记》《汉书》有关汉武帝刘彻求仙的资料,因袭《汉武故事》之框架,将古老的西王母传说纳于其间,构成了武帝见西王母的基本线索;同时作者又采用了其他许多神仙传说,遂使作品之层次更为丰富,故事更具有趣味性。在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还注意到肖像描写、场面描写手法的应用,如西王母出场一段已写得颇有情趣,谓:〃二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遥趋宫廷间。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复半食顷,王母至也。县(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麟,或控白鹤,或乘科车,群仙数万,光耀庭宇。〃⑤在作者笔下,西王母不仅能飞,而且随从仙人成千上万,其驾临场面颇为壮观。这种气氛的渲染和场景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而且也使神仙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从总的来看,南北朝以前道教小说基本未脱离〃偏记短书〃的志怪格局,有些以场所为线索的〃地理博物体〃的道教小说甚至还显得驳杂,故事缺乏完整性,其艺术表现手法也较单调。
  隋唐开始,中国小说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小说。一些道士和奉道文人借鉴传奇家之笔法,创作了道教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指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⑥就道教小说的发展状况而言,也是如此。隋唐阶段,描写神仙道士的小说作品大量产生。除了道士本身注意继续编撰神仙传记之外,许多文人也广泛搜罗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神仙故事传闻加以创作。例如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谷神子《博异记》中的阴隐客;陈翰《异闻集》中的仆仆先生;李隐《潇湘录》中的益州老父;
  皇甫氏《原化记》中的冯俊、采药民、柏叶仙人;戴孚《广异记》中的刘清真、麻阳村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李清;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卢山人等等。在这些作者所撰的故事中,无论是酒徒、园叟、药贩、工匠、乞丐、胡人、书生、逸人,还是臣僚与豪富,只要虔诚信仰道教,努力修炼,都会成为有高超道术的神仙。例如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写道士赵知微结庐于凤凰岭,幽夜练志,有〃分杯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能使阴霾笼罩的黑夜变成明月当空朗朗之夜,还能使浓阴駃雨停止等等,⑦颇为神奇。此外,还有一些以梦或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往往也通过各种故事情节来表现道教的思想观念。诸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以梦为框架,宣传荣华富贵乃虚幻不足求的道教人生观,穿插了道士催梦、解梦以及仙女下降奏乐的种种情节,故事的发展有起有伏,扑朔迷离。再如唐无名氏《李林甫外传》写一丑陋道士劝李林甫当宰相〃慎勿行阴贼〃,当为阴德,广度世人,无枉杀人,如此则三百年后〃白日上升矣〃。此浸透了道教关于〃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观念。文中还有道士授林甫以竹杖,令其腾空飞行的描绘,具有浓厚的道术气味。⑧与此同时、唐代道士、道教学者在撰写神仙道人传记时也注意搜奇述异。无论是《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还是《道教灵验记》都有鲜明的传奇笔法。例如《道教灵验记》所写《木文天尊验》一节,记叙邋遢道人赴斋会潜入佛殿隐形殿柱的故事,⑨波澜起伏,有较强的趣味性。唐以降,道教传奇小说继续得到发展。宋代有吴淑《江淮异人录》、王陶《谈渊》、蔡襄《龙寿丹记》、苏辙《游仙梦记》等,都有搜奇猎异空气中产生的作品,故多怪异之谈,其故事的梦幻色彩颇浓,并保存了一些特异功能的传闻资料。
  道教小说的鼎盛时期是元明清三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作家们不仅继续创作道教志怪传奇体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的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教小说。
  究其源,道教话本小说与南北朝阶段流行的〃变文〃、〃俗讲〃一类说唱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关系。随着讲唱需要的发展,说书人更加注意以情节取胜的问题,他们从古文献中采撷资料,以当时民众流行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说书的范围很广,神仙鬼怪是其内容之一。此类作品往往将民间传说系统化,对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进行加工,以道教的法术描写警示世人。如《西湖三塔记》《定州三怪》着力描述精灵鬼怪,字里行间笼罩着浓厚恐怖气氛。在这一时期中,还出现了模拟小说话本之体制进行创作的作品。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氵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文学史上将五部作品称之为〃三言〃、〃二拍〃。此类拟话本小说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亦不乏表现神仙道教思想观念或反映道教生活的篇章。例如《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旌阳宫铁树镇妖》等等。拟话本道教小说往往采撷历史上影响广泛的神仙故事,将文献资料通俗化,寓教化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对道教掌故的熟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还出现了一大批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宣扬道教思想为宗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如《封神演义》《吕仙飞剑记》《四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这些作品或者将道门、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加以系统化,进一步幻想化,或者借用历史故事的框架以阐发道教信念。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本是用以宣传佛教思想,但其中亦深受道教影响,如《西游记》即是如此。至于由此衍化而出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一类〃西游续书〃,则更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诗词这也是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中国是一个诗歌发达的国度。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占有很大分量和重要地位。在道教文学中,诗歌数量之多,也是引人注目的。早在东汉行世的《太平经》中,即可找到有关修身养性的〃七言歌谣〃。
  如该书卷三十八所载《师策文》就是一篇。这篇歌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