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4-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十分幼稚,但他提出人的生死不随人之〃欲〃(愿望)而转移,乃由人体的自然发展所决定的观点,是很有意义的唯物论思想。《化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以化生理论对当时社会的演化和治乱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它揭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是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群众缺衣少食和社会动乱的根源,指出民众的作乱和盗贼的兴起是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的结果,提出了均食、尚俭等社会主张,表现出作者的社会历史观中有不少进步因素。
文学艺术
道教为了生存和发展,曾广泛调动诸如散文、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段,以宣扬教义、展现道士生活和教务活动,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一般文学艺术样式的道教文学艺术。就其总体水平而言,某些领域的艺术深度和感染力不如纯文艺,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有新的开拓,使某些艺术主题得到深化,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散文方面,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赋体散文,都曾在道书中得到运用。如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真诰》,北朝隐者的《阴符经》,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吴筠的《玄纲论》《心目论》,谭峭的《化书》,白玉蟾的《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张宇初的《岘泉集》等,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在辩难、议论、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
诗词方面的体裁也很多样,除游仙诗、咒语诗、步虚词、青词外,最多的有自《参同契》《悟真篇》以来,历代道士所写的大量内丹诗词,其中诗、词、歌、谣样样俱全。其次,斋醮科仪中亦有大量赞颂词章,其中既有诗,又有词,既有道士作品,又有文人和帝王的作品,如宋太宗、真宗、徽宗就曾撰写《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上清乐》《太清乐》等数十首,后人集为《金箓斋三洞赞咏仪》,收入《道藏》。近人刘师培评之曰:〃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佳什。〃LD再次,还有一批道士所创作的类似文人诗的诗篇。如南宋为官、入元隐为黄冠的董嗣杲有诗集《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宋季入道的马臻有《霞外诗集》十卷,元道士陈义高有《秋岩诗集》二卷,皆收入《四库全书》别集类。元道士朱思本的诗作被誉为〃六朝庾、鲍,而唐太白之流也〃,LE被集为《贞一稿》,为《宛委别藏》所收载。张雨的诗作更以〃清声雅调〃,与〃凌跨一代〃的诗文大家杨载、袁桷、虞集、范木亨、黄氵晋等之诗作相媲美,难分轩轾,LF被集为《句曲外史集》,为《四库全书》所收载。薛玄曦的诗作被评为〃飘飘有凌云之风〃,LG〃如霜松雪桧〃、〃如豪鹰俊鹘〃、〃如空山流泉〃,LH被集为《上清集》《樵者问》《琼林集》,惜已不存。可见道教诗词在文坛上曾据有一席之地。
在戏曲方面,以塑造神仙和道教人物形象为题材的道教戏曲,在元、明戏文、杂剧中占有很大比重。据对《录鬼簿》《元曲选》《元曲选外篇》所录五百余种元明戏文、杂剧的统计,道教戏曲约占十分之一。可见元明时,道教戏曲曾盛极一时。据《元曲选》载,元代有演八仙的剧目,如《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LI《吕洞宾三度城南柳》LJ;有演著名道士的剧目,如《张天师断风花雪月》LK《西华山陈抟高卧》MB《马丹阳度脱刘行首》《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萨真人夜断碧桃花》;MC还有其他神仙道化剧,如《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沙门岛张生煮海》。MD至明代,上述道教戏曲题材更有扩大。随着八仙人名在明代的确定,演唱吕洞宾的剧目急剧增加,如《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吕洞宾花月神仙会》《吕翁三化邯郸店》《吕纯阳点化度黄龙》《吕洞宾戏白牡丹飞剑斩黄龙》《吕真人九度国一禅师》,ME前后十余种。其后,如《韩湘子引度升仙会》《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瑶池会八仙庆寿》《争玉版八仙过沧海》MF等有关八仙的剧目也相继出台;还出现了八仙以外的神仙戏如《淮南王白日飞升》《周武帝辩三教》《瑶天笙鹤》《紫阳仙三度常椿寿》《东华仙三度十长生》《昆仑奴剑侠成仙》《李云卿得道悟升真》《边洞玄慕道升仙》等等。MG神仙戏以外,演唱道士的剧目也在增多,如《丘长(疑下脱一〃春〃字引者注)三度碧桃花》《张天师明断钩辰月》《许真人拔宅飞升》《孙真仙南极登仙会》《萨真人白日飞升》等等。MH以上戏曲的作者多为文人,仅《淮南王白日飞升》《周武帝辩三教》《瑶天笙鹤》为净明道所尊的朱真人(朱权)MI所撰。
在小说方面,除历代所出多种带传奇性质的神仙、道士传记外,明代兴起的章回小说中,即有许多以神佛鬼怪为主题的作品,被称为〃神魔小说〃,是小说分类之一大目。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以佛教为主题,而以道教为题材者则有多部。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三载,明清所出者则有:《阴骘积善》《张子房慕道》《真宗慕道记》《刘阮仙记》《郭翰遇仙》《孙真人》《吕祖全传》,MJ卷五又有:《许仙铁树记》《吕仙飞剑记》《萨仙咒枣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封神演义》《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七真祖师列仙传》《升仙传》《金莲仙史》等。MK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百回的《封神演义》。
此书作者,旧以为明人许仲琳,张政火良、孙楷第先生从他书中发现为明道士陆西星所作之记载,已启其疑,后经柳存仁等先生考证,认定系陆西星所作。该小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为道教小说的代表作。
在音乐方面,其主体为斋醮音乐。始于寇谦之《云中音诵》之〃乐音诵〃,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不断汲取宫廷和民间音乐的养料,使其演唱形式、音乐曲调和乐器使用等日益丰富完备,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音乐样式。现存较古的乐曲专书,一为北宋所出的《玉音法事》三卷,收有唐宋道教曲谱五十首,用曲线法记谱;二为《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收道曲十四首,用〃工尺〃法记谱。是早期斋醮音乐曲谱难得的资料。各地斋醮音乐在传播过程中,又受地方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略有差异的各派道教音乐。流传至今者,有北京白云观全真音乐,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茅山道教音乐,武当山道教音乐等。除斋醮音乐外,历史上又曾出现道曲、道情等道教音乐样式。道曲始于唐,唐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唐玄宗除自作道曲外,又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著名者有:
〃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疑为李含光,引者注)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NB后将此道曲作为宫廷音乐之一部分,在宫廷中演奏。再后,从这些道曲的基础上,演变出曲艺的一个类别道情,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至南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元人杂剧《岳阳楼》等,即有道情的穿插演唱。明代道情作品有《蓝关记》等。随着道教的衰落,道情演唱的道教故事渐为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小说所取代。此外,神仙思想和道教音乐又曾对历代音乐家的创作以广泛影响,因此有不少音乐家创作出表现神仙意境和道教情趣的作品。如南宋毛敏仲作琴曲《列子御风》《庄周梦蝶》,明以前又传琴曲《八极游》(又名《挟仙游》),明沈音作《洞天春晓》,明《古音正宗》琴谱收有《羽化登仙》,明张德新纂琴谱《三教同声》,其中除佛曲《释谈章》、儒曲《明德引》《孔圣经》外,又有道教曲《清静经》等。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也出现了许多画种,佛、道画就是其中之一。此画种始于晋,盛于唐、宋。宋郭若虚曾对这类画家作了撮述,云:〃晋顾恺之、戴逵,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北齐曹仲达,隋郑法士、杨契丹、唐阎立本、阎立德、吴道子、周日方、卢楞伽之流,及近代侯翼、朱繇、张图、武宗元、王瓘、高益、高文进、王霭、孙梦卿、王道真、李用及、李象坤,蜀高道兴、孙位、孙知微、范琼、勾龙爽、石恪、金水、石城、张玄、蒲师训,江南曹仲玄、陶守立、王齐翰、顾德谦之伦,无不以佛、道为功。〃NC唐宋佛、道画最盛,擅长此画者,远比上列为多,见于《历史名画记》卷九至十和《图绘宝鉴》卷二至四著录者,在百人以上。他们除用纸笔作画外,又在佛、道寺观作壁画,使佛、道画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画种。其中尤以唐阎立本兄弟、吴道子和宋武宗元最为知名。五代时,四川出过一位著名道士画家张素卿(或作清)。《图画见闻录》曰:〃道士张素卿,神仙人也。曾于青城山丈人观画五岳四渎真形,并十二溪女数壁,笔迹遒健,神彩欲活。见之者,心悚神悸,足不能进,实画之极致者也。〃ND〃兼有《老子过流沙》并《朝真图》《八仙》《九曜》《十二真人》等像,传于世〃。NE宋后,佛道画转衰,盛行山水画,但工佛道画者亦代不乏人。据《图绘宝鉴》卷五所列元代画家,即有刘贯道、杨说岩、道士丁清溪、王景升、萧月潭等〃工画道释人物〃、〃神佛〃。NF又有道士画家郑思肖、黄公望、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方方壶、赵元靖等工其他画种。NG明初著名画家戴进对佛、道画尤精,据称所画〃神像之威仪,鬼怪之勇猛,衣纹设色,重轻纯熟,亦不下于唐宋先贤。画尊老(或作〃道释〃引者注)用铁线描,间亦用蓝叶描。……远出南宋以后诸人之上,临摹精博,明朝画流第一〃。其他见于《明画录》卷一所载道释画家,还有蒋子诚、胡隆等二十人。NH以上历代画家所画佛、道画,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保存至今者已为数不多,壁画更少,现存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遂成为稀世珍品。
在雕塑方面,南北朝时,道教已开始注意神像的塑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已对神像仪容、衣著等的塑造法作了若干规定,NI大约出于唐代的《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又对制作神像的材料作了说明,谓〃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木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NJ因此,历代的石雕、玉雕、木雕及泥塑、铜铸神像均有制作。保存至今者,除散见各处的单件作品外,以各地道教摩崖石刻道像和宫观泥塑、铜铸像为两大宗。道教摩崖石刻造像遍布于全国各地,创作时间,上起南北朝,下至明清。仅据四川统计,现存一百余处摩崖造像中,道教造像占有二十八处。分布于大足、绵阳、剑阁、安岳等十余县中。简阳长松山所存《北周强独乐为文王造像碑》,在左右角上用线条刻佛、道像,是年代较早者。造于唐宋者最多。NK太原西南的龙山石窟也很著名,窟内雕刻三清、虚皇、张天师及北七真等石像多尊,创作于元元贞六年(1295)。各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