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道教2 >

第36章

中国道教2-第36章

小说: 中国道教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背天心,那么〃水旱气乖逆,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QL因此,在道教看来,自然界的祥瑞和灾异,都同人的行为特别是人君的行为相感应的。正因为〃天长地久〃,永无止境,所以人只要循天法地就可以与道合真,长生不死。至于鬼道与其他三要素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唐末五代道士谭峭《化书》称:〃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QM生死的循环,就是人鬼的循环相生。同时,鬼又可能加害于人,人亦能以术制鬼,这又是人鬼之相克。至于人鬼之间的相应关系、齐梁道士陶弘景称〃天地间事理,乃不可限以胸臆而寻之,此幽显中都是有三部,皆相关类也,上则仙,中则人,下则鬼。人善者得为仙,仙之谪者更为人,人恶者更为鬼,鬼福者复为人,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触类相同,正是隐显小小之隔耳。〃RD
教义体系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发端、形成和演进的过程,道教的教义思想体系同样如此。东汉末年,道教在初创时主要是继承两汉道家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成果,在自己的教义中形成了对于宇宙生成及其运行的认识,即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要素的部分基本内容。
  《老子想尔注》认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的命题,将其〃气〃的宇宙论建立在神哲学的基础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和齐梁陶弘景《真诰》等著作,对道教教义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全面阐述其宇宙观和神仙观,即充实了四个要素的内容。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道教教义体系逐渐构建完成,以道和德为核心的四要素结构关系渐趋完整。一些著名的高道,如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和谭峭等,都有著作传世。南宋以后,随着道教内丹术的发展,教义思想则主要以探究人的禀赋为重点,并且采用了儒家的关于性命和心学的某些观点充实人道要素的内容,并在神仙观念上作了巨大的调整,即把不死不灭、肉身永存和白日飞升的神仙扩大为〃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的人,即生活在凡人之中的神仙,全真教派的创始人王重阳称此类人为〃天仙〃。RE直到清末,由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道教失去了朝廷的扶持,教义思想又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也没有出现新的思想家在四个要素中充实新的内容以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因此,道教教义体系逐渐缺乏活力,其影响也逐渐减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正常宗教生活的恢复与稳定,道教界的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道教的教义思想,必须同这一变革时代相适应的重要性;从而提出诸如如何以人类对于宇宙的新认识充实〃天道观〃,如何以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充实〃地道观〃,如何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活的内容充实〃人道观〃,如何修正〃鬼神观〃等一系列新课题。人们相信,在正确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本着爱国爱教的精神,道教界一定会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使自己固有教义的内涵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需要,保持宗教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发挥有益的作用。
  注:
  ①《道家金石略》第3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②④⑧NLOFOIOJOKPHQFQIQJ《太平经合校》第16页,第218、254、110页,第16、12页,第36页,第339页,第527页,第148、149、152页,第4页,第456、622页,第49页,第662页,第164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③⑤PM《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3、11、12页,第36、13页,第21、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⑥CICJCMNDNENFPDQEQGQKQLRE《道藏》第23册674页,第24册787~788页,第9册840页,第6册700~702页,第5册513页,第2册36页,第32册717页,第31册356页,第28册413页,413页,第24册850页,第25册80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⑨CECGCHCLNGNHODOEPEPIPJPKPLQHQMRD《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8页,第1册10、12页,10、12页,第4册570、650页,第10册9页,第1册12页,第10册10、47~48页,第7册187~189页,第10册14、15页,第10册16页,第3册618页,第10册18页,第6册610~611页,第3册655、681页,第3册655页,第1册794页,第10册25页,第5册772页,第4册6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DNMPG《淮南鸿烈集解》第79页,第219~220页,第457页;中华书局,1989年
  CF《楚辞补注》第73、86页,中华书局,1983年
  CKNENINKPF《十三经注疏》第126页,第1449页,第1453页,第10页,第1588、2055页;中华书局,1980年
  NJ《太平御览》第2413页,中华书局
  OGOLOM《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7页,第114页,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
  QD安居香三、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五,孝经、论语)第29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73年



  〃道〃是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也是道教徒信仰的主要思想内容。从东汉末年起,道教出现过许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后来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等。各派经文略有异同,科仪方术也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为教义的核心这一点却均无差别。《云笈七箓》卷九十称:〃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①这里的〃同趣〃和〃同心〃,就是指的〃学道〃,即信仰道,实践道。《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的《守一明法》有曰: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卷一百十七称: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②清嘉庆三年(1798)道士刘一明所著《阴符经注》则称:〃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③上述两书之成书年代相距一千六百余年,道教历经许多变化,然而道教徒对于〃道〃的信仰和崇拜是一贯的。
  〃道〃这个词,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学中道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来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老子》五千言,〃道〃字出现七十四次。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先秦卷》中认为《老子》的〃道〃有五种涵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自然界的运动〃、〃最原始的材料〃、〃肉眼看不见,感官不能直接感知〃、〃事物规律〃等。④现代人对于〃道〃属于精神范畴,还是属于物质范畴,有过多种理解,但是〃道〃替代了传统宗教的〃上帝〃而成为最高的主宰和权威,这一点却是公认的。从先秦到东汉,道家的哲学又有许多发展,而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两汉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史记·封禅书》载称,齐威王和齐宣王时,燕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企求方士探寻长生不死之药。黄老道指的是将黄帝和老子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潮。《庄子》中已将黄帝所述类同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则称〃申子之学本黄老而主刑名〃。⑥黄老道与刑名法术结合,与阴阳术数结合,也与神仙方伎结合。随着黄老道和方仙道的合流,黄帝和老子均被神化。
  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直接沿袭了黄老道、方仙道的思想,借用〃道〃这个概念作为教义的核心,将黄老思想作为教义思想的基础,产生了道教教义。
  早期道教的基本思想来源于《老子》(即《道德经》)。例如:《老子》第四十二章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太平道的《太平经》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而《太平经》称:〃反其华还其实,反其伪还其真。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⑦五斗米道更有能以《老子》的注本《老子想尔注》为初学道者讲解《老子》,作为担任〃祭酒〃之职的条件。《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想尔注》称:〃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⑧迨至魏晋以后,道教教义遂逐渐系统化。
  宋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编成一百二十二卷《云笈七箓》。开篇第一卷,即《总叙道德》,其中引唐代道士吴筠的《玄纲论》称:〃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⑨道教教义就是按〃天地、人物、仙灵、鬼神〃四十方面敷衍展开的。
  仙灵之道,大致就是神仙观,指的就是造神理论。《老子》中并无〃神〃的概念,但是《庄子》中就有〃真人〃、〃至人〃、〃神人〃的论述,称古之真人,〃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称古之至人,〃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古之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CD但是真人、至人和神人是如何产生的,却并未作出回答。汉明帝时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CE《老子想尔注》认为〃神〃是〃道〃的化生,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道〃散而为〃气〃,聚而为〃太上老君〃,CF这就为先天神灵由〃道〃化生的造神理论打下了基础。《道教三洞宗元》则称,〃道〃起自〃无〃,〃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君主治〃三天〃,即〃三清境〃。三清境下二十八天称〃三界胜境〃其中神灵均断生死之灾。CG唐代道教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称个人禀赋为〃道性〃,潘师正答唐高宗时,即称〃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浅深。〃CH一个人通过学道、修道而得道,也能列阶仙灵。唐代的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说: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CI这就为人进入神仙之门提供了理论根据。
  天地之道,大致是指宇宙观,特别是宇宙生成论。《淮南子·天文训》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