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道教2 >

第35章

中国道教2-第35章

小说: 中国道教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āI缁嶂小⑵剑⒗郑忠斐皇ь帧āJ早期道教就是以社会达到财富平均,君民同乐,灾难消除的〃太平〃作为其社会理想。
  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人类社会还需要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道教就是以其道德标准和戒律规范着自己的教徒的行为。先秦道家就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在《太平经》中多次提到〃天道无亲,唯善是与〃。OK道教以人的言行是否合于〃道〃作为善恶的标准,只有符合天地之道的才是〃善〃,违反道就是恶。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要求〃慈心于物〃,〃仁逮昆虫〃,就是指的行善之人不要残害生灵,毁坏大千世界。在社会生活中,葛洪也说要〃积善立功〃,〃恕己及人〃,OL强调忠诚、孝亲、恕人、严己、俭朴、诚恳、守信。对于从道学道的人,道教从它创立之初就制订了严格的规戒制度,例如《老君想尔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金元以后,全真派还仿效佛教制订了十方丛林的《全真清规》,作为道教徒日常行为的准则以及违反规戒的处罚标准。从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角度来看,道教徒的这些道德标准和规戒,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部分和一定范围内的补充。但是,道教徒这些道德规戒的目的却是为了〃积功〃和〃成仙〃,与〃道〃合一。《玉钤经》说过:〃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OM这样一种行善成仙的标准,是极难达到的,唯其如此,对道教徒也才更具有吸引力。
  道教认为,人既是万物中之最灵者,因此,一直是在神灵的护卫和监督之下的。护卫的神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本命神,道教的大宫观里大多有元辰殿,供奉每年的本命神,神各有名讳,据《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所载,甲子本命王文卿,乙未杜仲阳,癸己史公来等等。PD道教徒奉祀本命神企求其护卫自身,加寿益算,消灾灭祸。另一类是身中神,据《洞真三元品戒经》所载:〃凡人身中亦有三官六府、一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官,人身行善,则庆其仙名。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响相应,在于自然。〃PE后来三万六千神又简化为〃三尸〃之神,在庚申之日,趁人熟睡,上天白人善恶。以身神响应于天神,这既是天人感应、人神相通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人的善恶行为最有力的监察。
  鬼道对于〃鬼〃的崇拜,早在三代时就已有之。《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鬼。〃《左传》曾记载子产的话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PF故鬼也有恶鬼和善鬼之分,并且已有驱鬼禳灾的祭仪。道教继承了古代关于鬼的观念和崇拜仪式,以〃道〃贯串其中,形成了〃鬼道〃,包括人死后归宿的设想,鬼的形成和分类,鬼和人的关系等内容。
  先秦道家著作中,〃鬼〃字并不多见,但是承认有〃鬼〃,《老子》第六十章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认为只要能以〃道〃来治理天下,鬼是不起作用的,神也不能伤害人。〃道〃的地位高于〃鬼〃和〃神〃。《淮南子》对于〃鬼〃的叙述反映了汉代人们关于〃鬼〃的观念。
  鬼是无影无踪的,如果〃伤死〃成鬼,鬼就会烦扰人,如果不终其命的鬼,也〃能为袄怪〃,使人得病。同时又指出人之惧鬼,主要是心理的原因,〃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以束薪为鬼〃等。PG《太平经》称〃天道以死气为鬼,为物凶咎〃,因此鬼属阴,〃地,母也。鬼,子也。子母法同行,并处阴道〃。人死为鬼,要入〃鬼门〃,鬼又区分为善鬼和恶鬼、烈鬼两类。善鬼有〃地下官舍〃。有道之人,死后得封,〃为鬼之尊者名为地灵祇〃。如果人〃反为恶,故使主恶之鬼久随之不解,有解不止,余鬼上之,辄生其事,故使随人不置也〃。在《太平经》中,鬼和神一样,都是护佑人的,称〃人之所誉,鬼神亦然,因而佑助之〃。只在人作恶时,才有恶鬼来凶害他,〃遣吏从恶鬼,佐助县官,治无状之人,使入死法,不得有生之望〃。PH张陵创五斗米道时,据《汉天师世家》称,青城山〃有鬼城鬼市,鬼众分为八部,日为民害,各有鬼帅领之〃。张陵受太上之赐以后,登青城山作法降鬼,〃鬼物哀号乞命,请受约束〃。PI杜光庭《太上洞渊神咒经·序》称〃一阴一阳,化育万物〃,人〃得以生者,合于纯阳,升天而为仙;
  得其死者,沦于至阴,在地而为鬼〃。《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大量关于鬼的名称,如:鬼兵、鬼王、小鬼、大鬼、下鬼、疫鬼、杀鬼、恶鬼、赤鬼、黑鬼、黑足鬼、黄身鬼、两头鬼、门户之鬼、井灶之鬼、四篱之鬼等等,不一而足。并称,上百亿万的鬼众闹得天下流离,水旱不调,家宅不宁,令人寒热暴死,于是〃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大魔王、小鬼王等〃身斩百碎〃,〃斩首万段〃,还将鬼〃收付天一北狱治罪〃。PJ《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这些关于鬼的称呼,都是早期道教所没有的。从经书中有关〃地狱〃、〃轮回转世〃等叙述来看,道教〃鬼道〃思想的形成,曾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
  道教教义思想中,人和鬼是有密切关系的,它不仅体现在鬼是人死以后的归宿,而且也表现在人的生前行为对其死后成鬼的类型有决定影响。杜光庭称鬼〃自有优劣强弱,刚柔善恶,与世人无异也〃,〃从来将领者,生为兵统,死作鬼帅;积功者,迁为阴官;残暴者,犹拘魔属〃。PK这就是说,善人成善鬼,恶人成恶鬼,军人成鬼卒,将领成鬼帅,土匪当然就成为魔鬼了。正如人有善恶之变一样,鬼也可行善积功,也有升迁,如果活着的人拉〃鬼〃一把,还能使〃鬼〃脱离苦海,升登仙界。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叙》中说到一些〃积功未备,累德未彰〃而〃限尽而终〃的〃魂神〃,如果经过超度,〃得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PL〃鬼仙〃大概就是道教为普通人设想的死后最佳归宿。
  在早期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崇拜之中,鬼是由地官管辖的。《老子想尔注》称〃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又称〃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PM东汉墓中出土的〃镇墓券〃,又有〃生人属西长安,死属太山〃的字样,因此,在两汉时期又有鬼属于泰山神管辖的说法,纬书《孝经援神契》称〃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QD认为泰山神是主管世人生死之事的。
  魏晋六朝时期,奉祀泰山神盛极一时。唐宋时期,泰山神被封为东岳大帝。尽管佛教的地藏王和阎王信仰日益普遍,但是民间祀奉东岳大帝,却也久盛不衰。
  教义四要素的结构关系道教的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个教义思想要素,贯串于道教的崇拜仪式、方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因此,它们是道教思想中最稳定的内容。南宋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说到:〃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为用,但法出于经而经涵道妙,岂独区区于斋修经咒之间而已哉。倘能深彻玄机,稍窥灵奥,要须因法以知经,因经而悟道,知道中之道,则超三界六极之外也。〃金允中的所谓〃道之中道〃有七条,即:
  〃一明,元始祖气从何先化玉字,而后发生万物;
  〃二明,生育混沌,陶冶万物;
  〃三明,灵宝自然生成图书,总括万象,为三才机纽;
  〃四明,灵宝为三洞祖教,出生一切圣人;
  〃五明,人身体法元始,造立混沌圣胎法身;
  〃六明,元始祖气无形之先作何比拟,降质成气,化生万物;今世作何体状复采炼此气,为丹饵之登真;
  〃七明,得灵宝之道,上则白日登晨,次则长生度世或得尸解,及经中备有万法〃。QE透过这七条〃道中之道〃,人们不难看出,它们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鬼道的内容。也是道教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生死等问题的认识,只是在具体表述时都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在非道教徒看来,似乎光怪陆离,但对道教信仰者来说,却是〃光辉灿烂〃的。
  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等四要素既是道和德的全面深入的展开,同时又处在密切联系之中。《太平经》称,道生一气,气分阴阳,阴阳统率天地人鬼。这就把四要素组合在一个结构之中。《太平经》又称〃人生,象天,属天也。人生,象地,属地也。天,父也。地,母也〃。〃生人,阳也。死人,阴也〃。QF父母,就是阳阴,阴阳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天地,人鬼就是处在一个既依存又对立的结构关系之中。以图示:
  如果,人们将宋明以后的道教徒采用易理和易图解释道教教义的著述同上图相对照,不难发现其中有某种联系。
  道教教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是体现在它们的相生相克。天地人都由气产生,而人又是由天地生养的。《三天内解经》称:〃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天地无人,臂如人腹中无神,形则不立;有神无形,神则无主。故立之者,天;行之者,道。人性命神,同混而为一,故天地人三才成德为万物之宗。〃QG这就是说,人依靠天地才得以生,离不开天地;天地依靠人才得以立,也离不开人。当然,人与天地之间也有着相顺相逆的关系。《妙真经》就说过,人如果〃动合天心,静得地意,无言而不从谓之善也〃;如果〃不识元首,不睹本根,诈天轻地,罔鬼欺神,属辞变意,抱嫌履疑,谓之不善〃。这里的善就是天地和人关系的相顺,不善就是相逆和对抗。顺的结果是〃吉阳之所舍,万福之所往来,流而不滞,用而不绝〃,逆的结果则是〃动与天逆,静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QH当然关于〃善〃与〃不善〃的标准,即相顺和相逆的标准仍是〃道〃。《太平经》称〃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QI二是体现于它们之间的感应关系。天人感应是一种经过董仲舒的提倡而在汉代得到广泛流行的思潮。道教从它一产生就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它的教义体系中,不仅是天和人相感应,而且四个要素都处在相互感应的关系之中。《太平经》说到〃人者,天之子也,当象天为行〃,〃夫有至道明德仁善之心,乃上与天星历相应,神灵以明其行〃。QJ意思是人的行为是同天上星历运动相应的。《三天内解经》称:〃日月则有幽明之分,寒暑则有生杀之气,雷电则有出入之期,风雨则有动静之节,人则有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位、尊卑之序、吉凶之证、穷达之期。〃QK这就是说人的差异和变化同天地日月的差异和变化都是相应的。《太平经》还认为〃人君善于内,风雨及时于外,故瑞应反从人胸中来〃,反之,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那么〃水旱气乖逆,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QL因此,在道教看来,自然界的祥瑞和灾异,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