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道教2 >

第33章

中国道教2-第33章

小说: 中国道教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学。并以薛道光弃佛归道事阐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虽如此,亦深钻研佛禅之学,且造诣较深。在《武夷升堂》《常州清醮升堂》《庐士升堂》等众多答问中,对佛学禅语运用自如,简明得体。他根据自身参禅体验,在《东楼小参》中阐发内丹修炼中,心、神、形、气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的作用:〃心无杂念,意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又称:〃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在《冬至小参》中说:〃功圆行满,身登紫云,以神会道,道合玄元,凝虚炼静,高超四禅,跳出混沌,法身无边。〃《西林入室》一开始即以一首诗说明佛道不二:〃有一明珠光砾砾,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此外,书中又多记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称〃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为心,毁誉为念〃,〃每日唯以大饮酣歌饯时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

《张三丰先生全集》

  《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题明张君宝(即张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编。载《道藏辑要》毕集。前序称:〃其书曾刊于前明永乐时。〃清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将所藏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及所记〃祖师显迹三十余则〃,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之,本欲合此旧本,加搜遗文付梓,未果。李西月得此书〃于梦九(即汪锡龄)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又搜名山碑版、道院抄存者,以补其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辑成此书。
  此书虽题名张君宝撰,但除收称名为张三丰之著作及其传记(皆有待考证)以外,又多收其弟子传记、道派承传、后世著作及灵异事迹等资料,故它并非张三丰著述之全集,实乃后世张三丰派(隐山派)事迹、著述之汇集。
  书前〃总目〃分八卷,而书内却未分标卷次;且总目与书中篇目、版心标目,又多歧异,如总目为〃仙派〃,书中篇目为〃道派〃,版心标目则为〃派考记〃。如此之例甚多。全书内容可归并为四点。
  一,张三丰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神话传说及道派承传:
  《列传》篇(又称《传考记》),辑张三丰传记六种。《道派》篇(又称《派考记》),分老子之道为文始派与少阳派,张三丰为文始派(又称隐仙派)的五传祖师。其《前历祖传》列太上老君、尹文始(名喜)等五人传记,《后列仙传》载张三丰所传弟子沈万三及其后代传人共十一人之传记。《显迹》篇记录张三丰从至元十九年(1359)至康熙(1662~1722)年间之神异事迹三十六则,有〃度沈万三〃、〃寓金台观〃、〃隐太和山〃、〃七戏方士〃、〃诗挫番僧〃等。《古文》篇收录陈雷谷等人传记,及〃芦汀夜话〃、〃八遁序〃等。《隐鉴篇》则据山人野客所言,收录元至清代百零四名处士、逸士、达士、居士的事迹,即所谓《隐士传》。
  二,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有《大道论》《宣机直讲》《道言浅近说》《正教篇》《玄要篇》等。《大道论》上篇有曰:〃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又认为:
  〃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而《正教篇》又说:〃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大道论》下篇和《玄要篇》多谈内丹修炼理论与功法,认为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三,张三丰派所著的道教经典:有《斗姆元尊九皇真经》《三教灵妙真经》《三教灵应真经》《三教灵通真经》《洞玄度人真经》《菩提真经》等,从中可以概见武当隐仙派的教义、奉神、斋醮科仪等内容。
  四,张三丰及其传人们的诗文著作:有《云水前集》《云水后集》等。据称,《云水前集》是〃明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按指《永乐大典》引者)之内,世间少得其本。〃
  明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翻出〃,才得以流传民间。因此是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道教文学作品。从这些诗、词、散文及民间唱词、歌谣中,可以窥见隐仙派道士的修炼思想、训世情怀、个人情趣。
  由上可见,此书虽非张三丰所撰,其称名张三丰之作亦有待于考核,但它所收集的大量篇卷,却是研究明清武当隐仙派的重要资料,其历史价值甚明。

第五编 教义规戒
概述

  每一种成熟的宗教都有它的教义思想,表明这一宗教对于宇宙和社会的基本认识;并且由此产生了它的崇拜仪式或方术行为,并规定对教徒的规戒,等等。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具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宗教。它当然也有自己的教义思想体系,以及经过长期宗教活动的实践,而产生一系列逐步完备的崇拜仪式和规戒。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杂而多端〃的〃道家之术〃。近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道教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并开始从总体上对道教教义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和德
  道教以〃道〃名教,就是以道作为它的基本信仰,因此,道就是它的教义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宗派,如:五斗米道、太平道、全真道、正一道和净明道等,各派经文或有差异,科仪方术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作为教义的核心却是共同的。
  道教的〃道〃,是秦汉道家的〃道〃的沿用和继承。从先秦《老子》提出〃道〃直到东汉末年,道家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东汉延熹年间(158~166)边韶《老子碑》称,〃世之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斗星,随日九度,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为圣者作师〃。①其时,老子和〃道〃已被神化,朝野都有奉祀老子的。东汉末年的农民运动,吸收了道家思想及其神秘主义部分,将〃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道〃,作为其宇宙观的基础。《太平经》称〃道〃是〃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②《老子想尔注》将作为〃天地根〃的〃玄牝〃作为长生不死的方术的理论基础,称〃生,道之别体也〃,〃道教人结精成神〃。《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都以道家的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社会观的出发点。《老子想尔注》还将〃道〃和神联系起来,称道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③于是,〃道〃就确立了它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德〃也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概念。《老子》第五十一章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因此,一般认为,〃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太平经》一脉相承地认为〃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并且,以〃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而〃刑与杀气同力〃;〃德常与兴同处〃而〃刑与衰死气同处〃。同时,《太平经》在社会观中将德〃主养〃的观念推衍为帝王之治,以德治为有助于帝王之治十法的第四法。④《老子想尔注》则主张道德一体,认为〃常德〃就是〃道德常在〃,〃玄德〃就是天德,一直按道行事。⑤《庄子·天地》篇称〃至德者〃要〃存形穷生,立德明道〃,因此,后世的道教徒也就以〃明道立德〃作为自己信仰的最基本的内容。
  从东汉到隋唐五代,以〃道〃和〃德〃为核心的教义思想的结构渐趋完整。唐代道士吴筠《玄纲论》认为〃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⑥其中已经包含了将对宇宙、社会的认识区分为四个部分的思想,并且指出了它们是由〃道〃和〃德〃生成的。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纂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总结了前代六十余家的诠疏笺注,认为:
  〃《道德经》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宜遵之焉。〃⑦,杜光庭还分析了以〃道〃贯穿于天、人、神等二十八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认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框架至此大致完成。
教义结构的四个要素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
  天道〃天〃在上古三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它有意志,有感觉,知人事,能赏罚。统治者不仅自命代天,也垄断着祭天的权利。道家把天说成是万物之一,不具人格,并且提出了最根本的存在是〃道〃,这无疑是对传统〃天道观〃的巨大冲击。但是,秦汉之间,祭天的传统宗教并未消失。道教继承了道家学说,抬出了自己的神灵系统和神学思想与祭天的传统宗教相对抗。因此,在某些外国学者眼里,这一天道观本身就包含着对正统的反叛意义。道教的天道思想,指的是以道来解释与天有关的内容,即:天的形成,天的构成和居于天中的神,等等。
  《老子》第四十二章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二〃,有的注家认为是天地,有的认为是阴阳。对于〃一〃,有的认为是气,有的则认为一就是一。《太平经》称〃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意思是道生天地和万物通过元气的运行。又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明确地将〃一〃解释为气;并将气一分为三,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⑧。从东汉至唐代,道教一些有关创世的经典,对于〃气〃的名称和数量多有不同的叙述,但是由气生天、地、人的思想却并无变化。
  《太始经》称〃气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凝滓,积滞成地〃。
  《太上老君开天经》也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⑨。
  直到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影响,道教大量吸收《周易》的词语,才有人将〃一〃解释为〃太极〃,称道为无极,将〃道生一〃同〃无极而太极〃比附起来。道教的这种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的思想正是直接继承汉代的道家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CD不过,道教在发挥这一思想中又加进了神的创造力,《太始经》称,生成三气后,〃三合成德,共成玄老〃。《太上老君开天经》称,天地形成之前,〃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等等。CE尽管上古三代的宗教以天帝以最高神,十分重视祭天仪式,但是对于天的构成却并无分析。屈原《九歌·大司命》有〃登九天兮抚彗星〃句,《天问》中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句CF,但是九重天的构造,天帝居于哪重天,却并无说明。
  《吕氏春秋·有始》篇称天有九野,即: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昊天),西南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