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道教2 >

第21章

中国道教2-第21章

小说: 中国道教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上洞渊神咒经》充满道君、仙人,鬼神符咒语言,属道教符箓派典籍,后世称信奉此经者为洞渊派,并以王纂为此派之创始人,《道藏》中凡标有〃洞渊〃字样为篇目的经籍,即为洞渊派道书。
  注:
  ①②③皆见《道藏》第6册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隋书》第1册87页,中华书局,1973年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方法类。题华阳陶隐居(即梁道士陶弘景)集。前有序,言此书编集之由来,谓此书是据前人所撰《养生要集》删节而成。该书收有〃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诸家养生要语,内容繁多,陶弘景〃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
  上卷三篇:《教诫篇》《食诫篇》《杂诫忌禳害祈善篇》。
  《教诫篇》引《神农经》《庄子》《列子》《混元妙真经》及其他道书,总论养生的必要性。谓〃人所贵者,盖贵为生〃。但〃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要使人却病延年,以至长生,就必须〃养神炼形〃,使神、形得到合理的保养与锻炼。从而引录诸书关于修养身、心的诸多要语。其中心思想是〃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使神不劳;去声色,远名利,善摄养,使体不疲;加上服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食诫篇》讲饮食卫生。谓〃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因声色可绝之逾年,而饮食却是不能一日或缺。有了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有莫大益处,而坏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则会有损健康且引起诸多疾病。特别强调饮食有节,食不过量;提倡多用素食、淡食、熟食;饭后散步等。《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讲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项及禁忌。包括行住坐卧及沐浴等方面。提出不宜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夜卧不覆头,勿以湿头卧,宜屈膝侧卧。主张冬季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大汗勿脱衣,湿衣、汗衣不可久著。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不可行房事等。
  下卷三篇:《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御女损益篇》。
  讲用行气、导引(加按摩)、房中等方术以养神、炼形。《服气疗病篇》讲行气术,记录其法十余条,包括调身、调意、调息等〃三调〃内容。特别提出行气治病之法:〃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辄周身则解矣。〃又提出了吹、呼、唏、呵、嘘、呬等〃六字诀〃,谓〃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导引按摩篇》讲导引按摩术,记录其法近二十条。
  包括摩面、熨眼,搔目四眦、揩摩身体(干浴)、扣齿、漱津等。其中还记述了华陀〃五禽戏〃,谓行此法,〃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行之者,必得延年〃。华陀弟子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御女损益篇》讲房中术,记录其法十余条。指出男女房室不可不有(阴阳不交,则致病),又不可不慎。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强调〃凡养生,在于爱精〃,〃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故要讲求房中节欲,注意交合方法,还要遵行房中禁忌。
  只有如此,才有益无害。特别强调节宣之道,以之〃还精补脑〃。
  这是一本采摭前人养生言论,加以系统归纳提炼而成的养生著作,引录之书,多达三十余种,是汉魏时期养生学之精华。其所谈养生理论和方法,虽出于长生不死的宗教要求,难免有不少糟粕,但其中许多内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具有某些科学成分,值得今人借鉴。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初道士孙思邈撰。他在书前自序中解释此书之命名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原书本三十卷,《正统道藏》析为九十三卷,载于太平部。
  卷一《医学诸论》,总论医理、药理。凡九条: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论治病略例,论诊候,论处方,论用药,论合和,论服饵,论药藏。以下各卷分列各科各病之处方,有:妇人方,少小婴孺方,七窍病,风毒脚气,诸风,伤寒方,肝、胆、心、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诸病方,消渴、丁肿、痔漏、解毒诸方,以及食治、针灸、养性等法。凡内、外、妇、儿诸科百病之处方,无不备载。孙奇等上奏书中,对全书的内容,作了如下概括:〃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疴,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总篇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百三十首。〃可见此书之规模,不愧为集唐前医药学之大成的巨著。
  全书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医学、药学皆有重大贡献,且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重视医德。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论,告诫医家〃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瞩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要求〃省病诊候,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勿得参差。〃
  第二,注意医药的简、廉、验。孙思邈长期深入民间行医,深知民众生活困苦,无钱求医服药,故力求医方之简易有验和药物之廉价,往往以贱药代贵药。如卷三十二《伤寒方·伤寒杂治第一》说:〃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而苦参、青葙、葶苈、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最良,胜于向贵价药也。〃如此之例甚多,表明他关心劳动群众疾苦的崇高精神。
  第三,重视妇儿科。以〃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故在医论之后,首列〃妇人方〃三卷,以述妇人诸病的治疗。特别是妊娠期、分娩前后诸病的治疗。继列〃少小婴孺方〃二卷,以述婴儿的护理及诸种疾病的治疗。在他看来,养育幼儿是生民之大事,〃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
  第四,将养生与治病相结合。认为有病求医,不如及早进行身心修养及锻炼,求得无病或少病,故专列〃养性〃三卷以述养生之道。包括按摩法、调气(服气)法、服食法,以及房中补益和杂忌等。实行这些方法,确可疏通血脉,去除小病,增进健康,体现出孙思邈有明确的预防医学意识。在注意身体锻炼时,又不忘心性修养,且认为是更重要的修养,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要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第五,注重针灸与汤药相结合。主张〃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有的时候,〃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故专列〃针灸〃七卷以述针灸疗法。在针灸穴位上,因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多误,乃据甄权新撰《明堂经图》,重新绘制《明堂三人图(仰人、背人、侧人)》,明确了针灸穴位。卷中对多种疾病的针灸穴位、疗法作了详明叙述,丰富了祖国传统针灸学的内容。
  第六,在药物学上的贡献。卷一中专列《论用药》等数论,以述药物的性质、分类、合和(配制)、熬煮、服食,以及药物的采集、贮藏等。指出用药的先决条件是弄清药物的性质,书中对近二百种药物的性质作了判别,今天亦具参考价值。众多药物中,有些只宜单用,有些可以合用,有些药合用时,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有些药合用时,可以毒攻毒,去其害,而有些则反是。种种情况,十分复杂。指出: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审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之。〃又指出熬药要注意节度,服食要注意方法。采集药材要注意产地,某些产地所出某种药质量优于其他产地。药物贮藏时要注意干燥、密封、防鼠耗等。由于孙思邈精通药理、药性,在药学上成就很大,故被后世誉为〃药王〃。
  此外,又重视食疗,指出〃药性刚烈〃、〃食物性平和〃,〃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又注意对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防治,如甲状腺肿大的瘿病、缺乏维生素C的足气病等,皆提出有效的治疗药方。
  总之,《千金要方》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道教医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典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坐忘论》

  《坐忘论》,一卷。唐道士司马承祯撰。《通志》所录《坐忘论》为三卷,另有吴筠所撰一卷;《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则不著卷数;《新唐书·艺文志》《茅山志》《文献通考》《道藏目录详注》皆为一卷;《正统道藏》太玄部亦为一卷。此外,《全唐文》卷九二四全文收入,《道枢》卷二摘录。
  《坐忘论》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为司马承祯神仙道教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步骤、层次:
  第一,敬信。认为信是道之根,敬为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故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
  第二,断缘。就是要断有为俗事之缘,要求弃事、无为、心安,旧缘渐断,新缘莫结。这样才能心弥近道,至圣至神。
  第三,收心。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合。在坐忘收心的修炼过程中应避免四种偏差,即:心起皆灭,入于盲定;任心所起,不加收制;不知守根,心无指归;于言甚善,于行极非。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偏向,真正收束身心,才能进入下一步修炼阶段。
  第四,简事。认为修道者应处事安闲,应物而不为物累。
  修道者应〃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这是对坐忘收心的进一步保证。
  第五,真观。即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尘世所累。其关键是无欲,不生得失之心。做到〃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指出,此乃〃实行之宗要〃,应〃力为之。
  第六,泰定。就是〃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是在私欲俗念完全消尽之后所达到的境界。此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司马承祯称达到这个地步为〃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去〃得道〃不远了。
  第七,得道。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
  在这七个修道阶次之后,司马承祯又附以〃枢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