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道教2 >

第19章

中国道教2-第19章

小说: 中国道教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净明先天大道原于一气,忠孝净明非同何真公符水治药,只能救治一疾一病,而可使人民仁寿,天下太平,君上安而民自阜。谓上士以文立忠孝,以言为天下倡;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众人率。忠孝为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只要真履实践,人人皆可成圣成仙。忠孝之道非必长生,死而不昧忠孝之心,即可位列仙班。
  卷六《中黄先生问答》。收录黄元吉阐释净明忠孝教义之言论凡十三条。他认为:居处端庄,斋戒沐浴,以崇香火,仅为外貌之净,内外交养,除去欲念,方为真净;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可谓能明;不欺心,不昧理,不妄语,方谓能忠;能养亲、正心、惜身,为最上品的孝道。谓仙道以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净明道以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无愧人道,方谓真人。学人必须践履端正,守道专一,临事诚敬,方能获得三界保举,达到圣贤神仙地位。又谓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学道者初不拘在家出家,得道至人,亦不在官职崇卑,皆可悟道成真。

《老君音诵诫经》

  《老君音诵诫经》,一卷。北魏道士寇谦之(365~448)撰。
  此书似为其所撰《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的节抄本。它伪托老君所授,故全文三十五段,每段均冠以〃老君曰〃云云。其基本内容是针对北朝天师道组织涣散,戒律松弛,原有之陈规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故提出进行整顿,改革的措施,以期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相一致。
  第一,明确提出,道教的任务是〃佐国扶命〃,即辅佐国家,扶助真命天子。谓自张陵升度以后,〃旷官置职,久不立天师之位〃;〃道官诸祭酒愚暗相传,自署治箓符契,取人金银财帛〃;〃妄传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祭酒之官称父死子系,使道益荒浊〃。从而严重阻碍了天师道的发展。因而他自称受老君之命,就天师之位,负责对它进行改革。提出天师及各级道官祭酒不能继续世袭,称〃天道无亲,惟贤是授〃,〃道官祭酒,可简贤授明〃。又禁断房中术的黄赤之法,〃吾《诵诫》断改黄赤,更修清异之法〃。又禁止道官以各种名义取人钱财,〃一从吾乐章诵诫新法〃。这就是《魏书·释老志》所说,寇谦之奉老君《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第二,以是否忠君孝亲为区分善恶的标准,反对犯上作乱。他指责世人作恶,〃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他称这些犯上作乱者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恶人〃,要坚决取缔,劝世人照他的诵诫经,〃努力修善。修善功成,可得遇真,延年益算。〃即劝世人对帝王尽忠,就是修善,可得长寿。
  第三,鼓励道官祭酒进善举贤。谓进一贤善,除过十年,求仙速达;进一佞一恶,反罪十年,求仙求福,终不可得。又说,投道门之民欲为弟子者,当观望情性与约戒相应者三年,能修慎法教,精进善行,乃可授箓为弟子,以保证道徒的质量。
  此外,还增订戒律和斋仪。即以儒家的伦常充实戒律内容,效法佛教增订斋仪。如建立厨会制,规定上章奏法、烧香求愿法、谢过去病法、犯科求赦法,以及为亡人设会烧香礼仪等。
  寇谦之为改革北天师道,特假借老君之名,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现此书已佚,幸赖存此节录本《老君音诵诫经》一卷,使人尚能从中窥见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思想和措施之梗概。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尚无定论。《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郡斋读书附志》存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太上感应篇》八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明刻一卷本和元刻八卷本、明刻八卷本。《正统道藏》太清部《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署〃李昌龄传,郑清之赞〃,而宋代名李昌龄者又不只一人。清代惠栋《太上感应篇注》和俞樾《太上感应篇缵义》皆以《宋史》有传的参政李昌龄为作者。道藏本《感应篇》前有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陈奂子序,称蜀士李昌龄为之作注。近世日本学者吉冈义丰认为真正的作者是南宋初年著《方舟集》的四川人李石,此论似乎证据不足,仍待进一步考证。
  《太上感应篇》仅约一千二百余字,以开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接着叙说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多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声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并谓人体中有名为〃三尸〃的司过之神,时刻都在记录人的恶行,每于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由此而定夺人的寿天祸福。它特别强调〃立善多端,莫先忠孝〃,成仙证道的根基就在于此。它将道教的方术和戒律贯穿于道德修养之中,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评判,使人从一念起处下工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全篇主要宣扬天人相感、因果报应思想,既有儒家伦理规范,又有释、道的宗教信条,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
  《感应篇》问世以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不少皇帝都大力推动它的流布。南宋皇帝出资官刻;明成祖皇后徐氏还仿之作《仁孝皇后劝善书》,为之推波助澜;清顺治皇帝还御制劝善要言序,以示提倡。在封建帝王的推动下,明清时期民间富有之家都纷纷捐资刊刻,免费散发,从而使此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十分广泛,以至边远地区,乃至日本,皆有此书的流布。

《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之事,当作于宋代。〃清代还有些学者也持这种见解。现代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则以此书为明代末叶下层士人所作。一般认为作者是道士,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至迟不会晚于元代。《阴骘文》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星集,为一卷。另外《昭代丛书别集》有《阴骘文颂》一卷,《三益集》有《阴骘文像》四卷。
  此外还有一些仿制品,如《文帝救劫经》《文帝延嗣经》等。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文昌本为星名,古代占星术士认为它们是吉祥富贵之星,分别命名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用之以占人事。相传帝君名张亚子,仕晋战死,人们为之立庙,自晋以后,世代显灵。唐僖宗封为济顺王,宋真宗封英显武烈王。宋元道士造作《清河内传》和《梓潼帝君化书》,有七十三化和九生八化等不同说法,并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元延佑三年(1316)七月,加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阴骘〃一词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佑人们。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文昌帝君的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这就是〃文昌帝君阴骘〃的含义。
  《阴骘文》也是三教思想相融合的书,而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开篇即为文昌帝君现身说法,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接着列举了几位古代士人行善得福报的事例,说明〃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是从阴骘中得来。进一步又阐述〃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论,告诉人们为善为恶虽然一时没有相应的回报,甚至出现行善命运不济、作恶官运亨通的情况,但终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阴骘文》的影响是仅次于《感应篇》的道教劝善书,它和《感应篇》一样,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话本小说多以它为主题思想进行说教;几乎家喻户晓,衍化为民情风俗的一部分。对它进行研究,不仅是探讨道教思想史的课题,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有助于了解中国民俗和国民心理气质。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三卷,或称上中下三篇。
  东汉魏伯阳撰。全书约六千余字,基本上为四字、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一的散文体和离骚体。该书之命名,乃指会归《周易》、黄老、炉火三者为一途。该书第八十五章云:
  〃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据俞琰解释:〃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①尽管《参同契》将方士炼丹、黄老养性、和《周易》卦爻三者相掺合,说明炼丹、养性的情理,但各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清人董德宁认为,《参同契》〃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之三道,是以上篇言易道为多,而次之以内养,其炉火则间及之;中篇则内养为多,而易道次之,炉火则又次之;下篇乃炉火为多,而内养为次,易道更为次也。此三篇之中,其三道之详简有不同也如此。〃
  关于《参同契》对《周易》的运用,彭晓曾作这样的概括:〃(魏)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铅汞;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系以始终;合以夫妇,拘其交媾;譬诸男女,显以滋生;析以阴阳,导之反复;
  示之晦朔,通以降腾;配以卦爻,形于变化;随之斗柄,取以周星;分以晨昏,昭诸刻漏。故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真铅为药祖,以玄精为丹基,以离坎为夫妻,以天地为父母,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运五星二十八宿,环列鼎中。乃得水虎潜形,寄庚辛而西转;火龙伏体,逐甲乙以东旋。《易》曰:'至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公因取象焉。〃②说明魏伯阳将炼丹的鼎器,方位,药物,火候,时辰,变化等,都用《周易》卦爻词义来表述。朱熹则认为:〃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通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③这是说,《参同契》用《易》卦,除象征鼎器(乾、坤)药物(坎、离)的四卦以外,其余六十卦和纳甲六卦以及十二辟卦,系用在表明炼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