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2章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2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拼成的马赛克,诸如:灯笼裤、群众性旅游、大批商店、流行歌曲、广播、 

电视、延长了的周末等等。城市生活的转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但绝大部分 

的德国人不是生活在大城市,而是生活在农村和小城镇,小城镇比柏林的变 

化要慢得多,这段时间的衣着风俗表现为:沉重的西服、坎肩裤带、粗糙的 

靴子、膝下扎起的灯笼裤。装饰繁褥的花帽成了妇女们的时髦。德国人的服 

饰民族色彩并不明显,跟着时尚走也成为自然而然。德国只有几个地区的服 

饰较有特色,如巴伐利亚的民间服饰,男的是戴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 

身穿皮短裤,挂着背带,穿长袜和翻皮的鞋,上衣外套没有翻领,颜色多半 

为黑绿色。妇女的上衣敞领,束腰,袖口有花边,裙子类似围裙,色彩鲜艳, 


… Page 6…

多为红、绿和白色,但这种服装多半出现在民间节日中。 

     和许多国家的情况一样,战争仅仅是中断了一些民俗内容,但它不能完 

全取缔传统性的东西。德国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在稳定的20年代重又兴 

起。如:瓦格纳音乐节。这一节日从1876年开始在巴伐利亚的拜罗伊特举行, 

为期一个月,是为纪念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而创办,参加的人不仅有 

本国的,而且有外国人,其中有歌唱、乐器演奏,也有歌剧表演,吸引着众 

多的音乐和歌剧爱好者;童话节,每年六月举行,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童话作 

家格林兄弟的(雅各·卡尔·格林,1785—1863;威廉·卡尔·格林,1786 

—1859);花衣笛手节,节日期间,人们化装成笛手和老鼠,当笛手吹起悠 

扬的曲调时,“老鼠”就被赶入河中淹死,借此驱除疫病。这一节日来自一 

个古老的传说,大约700多年前,位于威悉河畔的哈默林鼠疫流行,居民死 

的死,逃的逃,使一个本来非常繁华的城市衰败下去。这时天神派来一位花 

衣笛手。他吹起了美妙的风笛,随着笛声,老鼠们纷纷跳入河中淹死,从此 

鼠疫便不再流行。但是有些孩子“中魔”为非作歹,花衣笛手盛怒之下,又 

吹起了风笛,把坏孩子赶走,以此惩戒背信弃义的人。此后,人们便开始供 

奉花衣笛手。 

     中国人所熟知的慕尼黑啤酒节在德国被称为“十月节”,由于“一战”, 

这个节日曾经停办五年,战争结束重又热闹非凡地庆祝起来。“十月节”也 

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  1810年10月12日,巴伐利亚的王储路德维希与 

萨克森王国的特雷泽·夏洛特·露易丝公主举行盛大的婚礼,王储的父亲约 

瑟夫决定为他的儿子的婚礼举行为期两天的庆祝活动。为了表示国王对其臣 

民的恩典,在这两天的活动中,慕尼黑有四个地方向全体平民免费供应饭菜 

和饮料。王国的骑兵卫队还在慕尼黑西南的一个大草坪上举行赛马活动和射 

击比赛,以示助兴。为了纪念这个节日,参赛的官兵请求用新娘特蕾泽的名 

字来命名这个草坪,从那时起这个草坪就叫“特蕾泽草地”。由于庆典给人 

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人们建议1811年再搞一次全民性的活动,以后每 

年举办一次。这就是十月节的起源。这一节日虽然名为十月节,但并不完全 

在十月举行,一般是从九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开始到十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结 

束,历时16天。德国人喝啤酒十分普遍,特别是慕尼黑的居民。所以每到十 

月节,慕尼黑的啤酒厂在节前就在特蕾泽大广场上搭起巨大的啤酒大篷。每 

个帐篷里放有长条木桌和板凳,大篷的一端还有一个临时舞台,由民间乐队 

演奏欢乐的民间乐曲。广场上到处是卖吃的和各类纪念品的摊贩及各种游乐 

场所。十月节的开幕式别具特色,由慕尼黑市市长亲自主持,中午12时,在 

12响礼炮声和音乐声中,市长用一柄木槌把黄铜龙头敲进一个大啤酒桶内, 

然后拧开龙头,啤酒流入一个特制的大酒杯中。市长饮下这第一杯酒,十月 

节便正式开始。啤酒是节日的主题。慕尼黑啤酒之所以驰名,有它与众不同 

的地方,首先啤酒质地好,味道纯,而酒精含量比一般的啤酒要低,仅为4。5 

度;慕尼黑人喝啤酒一般不用小杯子,一般是用能装半升或一升的陶罐子或 

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十月节期间,各帐篷里都由身穿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女 

服务员给顾客送酒,她们看上去都很苗条,却力大无比,双手可拿10只装满 

啤酒的大酒杯。 

     20年代的人们的确过了一段大战后的安稳日子,但好景不长,如前所 

述,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将人们又一次抛入了贫困生活,而且另一场更为 

巨大的灾难正在酝酿之中。 


… Page 7…

     (2)希特勒的统治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出任总理,组织内阁。1月 

30日晚,纳粹党召开了庆祝大会,二万五千人手提灯笼在柏林的威廉街上游 

行,希特勒高兴得手舞足蹈,站在窗前向他的党徒们挥手致意,纳粹党庆祝 

胜利之时,也就标志着共和国历史的结束,德国历史翻开了最黑暗的一页。 

     与墨索里尼政府一样,希特勒的法西斯政府首先考虑到的是进行社会煽 

动,与前者相比,后者则完全是一种狂热的,叫嚣的社会运动,整个德国处 

于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状态,德国人战前那种稳健、内向的性格似乎在希特 

勒强大的攻势下完全改变了。 

     法西斯政府首先利用“五一”节来欺骗群众。他们用“尊重工人”、“劳 

动光荣”等口号来掩盖“五一”节反对剥削、反对社会压迫的战斗性质。在 

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民主党政府慑于资产阶级联盟党的不满,未能作出决 

定,将“五一”节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因而希特勒政府就把“五一”节定为 

法定庆祝日,来达到欺骗人民的目的。  1933年的“五一”节,大企业主也 

参加法西斯的五日示威,以示“全民一家”。 

     民众被极大地煽动起来,在纳粹统治的时期,群众集会的狂热场面在德 

国的城乡,工厂学校可以说是处处可见,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类 

型的演讲、宣传。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每年的1月18日,有的大学校园里要 

开展纪念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活动,届时,许多教授都会借机慷慨陈词,一面 

诅咒降临在德国头上的灾难,同时又断言,德国定将奋起,一举尽雪前耻。 

这种活动和情绪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有增无减。全国的青年在不同层次上,通 

过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政府统一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举办夏令营,积极锻 

炼青年人的体魄,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青年漫游者食宿设施有了很大的发 

展,30年代,大约已有两千个青年漫游食宿所,全年平均可接待420万人次 

住宿。 

     大众的娱乐活动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德国从1933年起,无线电生 

产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种价格低廉的“大众”牌收音机开始源源不断 

地进入普通消费者的家庭。鉴于此,纳粹党认为广播是有效的宣传工具,为 

使广播能积极地、无条件地为新政权服务,在学校、企业、机关实行集体收 

听广播。报刊也不再是公众舆论工具,而变成一种政治指导机构,纳粹尤其 

对报刊的控制十分严格,每天该发什么新闻、该写什么社论,甚至新闻标题 

该如何拟定,均由戈培尔及其助手向报界宣布。乌发电影制片公司在纳粹时 

期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电影生产。1937年德国境内有5000多个电影院,平均 

每百万人拥有75个电影院,每人每年可入电影院5次,但令人遗憾的是电影 

内容完全为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利益服务。为了进一步地拢络人心,第 

三帝国的工人生活水平在表面上有所改善,工人们可以享受到劳工阵线组织 

提供的某些社会福利,象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改善了劳动场地的卫生并 

且美化了环境;“欢乐提供力量”组织提供了一些娱乐和有组织的休假旅行。 

     希特勒执政后,文化教育方面的法西斯化更是变本加厉,1933年5月10 

日,首先在柏林洪堡大学对面的广场上组织了一次焚书活动,焚烧了近两万 

册图书,与此同时,三十多所大学所在的城市也进行了同样的活动。人类文 

化的宝贵财富付之一炬。而且在法西斯文化专制的岁月中,从事科学文化工 

作的学者也惨遭迫害。他们不但无权进行各种学术活动,而且有的被送进军 


… Page 8…

工厂做苦工,有的被抄家、逮捕、甚至被杀害,大批学者被迫流亡国外。 

     1933年开始,学校中都建立了“希特勒青年团”组织,还建立了“阿道 

夫·希特勒学校”。学校教育突出政治信念,鼓吹纳粹的世界观,而不是重 

视智育教育。希特勒的 《我的奋斗》成为教育事业至高无上的指南,成为学 

生必读的“圣经”;不仅如此,除进行斯巴达式的政治训练外,还要参加劳 

役。其目的是将劳役、兵役、知识劳役结合起来,为未来战争做准备。 

     1933年9月22日,纳粹当局成立了“德国文化协会”,控制美术、音 

乐、戏剧、文学、新闻、广播、电影等七个协会,唯具有“雅利安血统”的 

人和在政治上同国家态度一致的人方能参加这些协会。 

     文化思想教育上的禁锢,无疑导致了人民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昔日 

的丰富多彩一去不返。 

     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不仅本国人民无法正常生活,世界人民的生活秩序 

与传统也被打乱、破坏了。 



                      2。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妄想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了战争。大战期间,意大 

利士兵死亡70万人,伤亡100万人。战后,在工农运动的打击和1920年至 

1921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意大利的经济一度混乱,政府机构濒临瘫痪,垄 

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摇摇欲坠,法西斯势力伺机抬头。 

     1922年,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为了巩固法 

西斯制度,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对意大利人民加以控制,墨索里尼开始着手建 

立一套与其政治统治机构相适应的文化体系;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 

活习俗成为墨索里尼关注的重点之一。 

     意大利节日之多,在欧洲首屈一指,这或许与意大利古代文明高度发达 

有一种渊源关系,其中全国性节日就有二十多个,它们不少有宗教色彩,或 

是民间节日,另一些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至于地方性的节日更 

是名目繁多,丰富多彩。除了宗教节日之外,其它的民族节日其形式、内容 

多以娱乐为主,意大利的主要节日有:圣诞节,与其它西方国家一样,是全 

民性的最大的节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