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 >

第5章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第5章

小说: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4:丹麦、荷兰等国的洪水仿真系统    
    一些发达国家对洪水仿真模型研究起步较早,建立了相对规范的洪水仿真模型,并实现了产品化研究成果。丹麦水力学研究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水流、泥沙、水资源、水环境等相关数值模拟计算技术开发,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拟系统。该系统集数据前后处理、GIS系统应用、模型模拟计算、动画演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水力模拟系统之一。    
    荷兰Delft 水力学研究所建立于1927年,是国际上著名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水力学实验技术、监测技术、洪水仿真技术、洪水预测预报技术、波浪仿真技术、泥沙仿真技术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洪水风险管理、洪泛区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软件系统方面的二维水流仿真模型、流域仿真模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有压管道水流控制模型等也有多种领先的研究成果。    
    英国的Wallingford公司结合现代最先进的数学模拟技术,率先开发出了成熟的分布式防洪及水资源管理模型平台和专业模型系统。Wallingford软件积累了先前的研究成果,并集合了水力实验技术、监测技术、洪水预测预报技术、波浪仿真技术、泥沙仿真技术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洪水风险管理、洪泛区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与防洪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分布式防洪及水资源管理模型平台、流域降雨径流及河网水动力仿真模型、一维管网系统水动力学模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泥沙传输模型等等。    
    洪水仿真模型就是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洪水演进状况进行模拟计算,建立洪涝仿真模型,提高洪涝模型的精度,这对防洪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洪水仿真模型研究作为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核心内容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历经过了有关防洪减灾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近20年的辛勤努力,实现了水动力学模型与水文模型的良好衔接,并增设了模型系统的前后处理与人机对话功能;探讨了洪水与经济损失的关系,开发了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建立了从水情到灾情一体化的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防洪减灾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防洪决策支持技术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较为规范、高效、实用的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洪灾与水害警示大众与根治“硬伤”一样重要

    北京7·10暴雨之后传出一个消息,北京将建造20座气象预警塔,这些预警塔建成后,短时暴雨的预报将更准确和精确。看来,“暴雨被准确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一个假设,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了。但我们的城市对于气象灾害的防范,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呢?    
    一场暴雨,导致了北京城多处道路被淹,全城交通堵塞,成千上万市民的生活受到影响。而这次暴雨之所以造成灾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暴雨没能被准确预测。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气象部门虽然在暴雨来临前一小时预测到将有一次强降雨,但却没预测到会有如此大的降雨强度,没有预测到一次强降雨将成为灾害性天气。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暴雨被准确预测到,那么我们是否就能从容应对呢?答案显然不容乐观。     
    首先,城市建设的一些“硬伤”注定了的城市防灾体系的脆弱:北京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1949年前设计的,而城区内有相当一部分地下雨水管线仍和污水管线共用一条管道,硬件设施落后了,如果出现短时间内的降水狂泄,那将是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之重。还有,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者给北京铺设了大量不透水的硬化地面,使得北京城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水泥地”,大量的积水不能渗入地下,这必然会让本来就很疲惫的排水系统雪上加霜。再者,平时天气好的时候北京的交通就已经十分拥堵,暴雨天气时,再疏导恐怕也只能是缓解而不是解决拥堵。除了硬件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还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害预警机制。     
    有效应对暴雨这样的灾害,关键是要让广大市民及时获知灾害警报。市民如果在灾害来临前夕得到警示,他们就能提前做好防范或减少出行,减少城市交通的压力。他们还会在自己的社区里早早做好防灾的准备工作,避免地下设施被“灌水”。他们也能提高责任感,有力配合好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但目前,我们的气象灾害预警主要是针对防汛办、交管局等政府部门,如此狭窄的信息发布渠道,使得对抗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成了政府部门的孤军奋战,广大市民不能及时理解、配合政府的工作,这显然不利于建立一个立体的城市抗灾体系。中国气象局建立气象灾害警示系统已浮出水面,以应对灾害性天气,并用“蓝、黄、橙、红”4种颜色由弱至强地表示灾害天气的强度。根据计划,中国气象局将在2004年底之前建成“城市气象灾害警示系统”来应对各种灾害性天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用不同颜色表示灾害等级也是气象灾害警示系统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外的一些城市,用各种颜色来代表气象灾害的程度,居民可以通过颜色的不同来警惕灾害的侵袭。    
    城市硬件设施改善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建立城市灾害预警机制,使广大公众在灾害来临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这却不是件很难的事。因为在暴雨等气象灾害来临之前,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向市民直接发布消息,可以委托移动电话公司发短信及时通知广大市民,可以通知居委会和城管在每个社区及城市的大街小巷广贴气象灾害布告。还可以通过城市发达而普及的互联网发布预警。这些工作付出的成本,只是增加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量,但受益的却是整个城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快转化为行动呢?    
    


洪灾与水害城市防洪功夫在“汛”外

    尽管应对暴雨积水已有多种措施,但是城市防洪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早已指出,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关键是要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理念。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二者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正因为如此,给洪水以出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就要予以高度重视。北京7·10暴雨,群众反映最多的是排水不畅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排水设施不堪重负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反思。环保人士李皓博士说,在当今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没有认识到城市地面要透水的价值,给城市铺设了大量不透水的硬化地面,结果引发了连锁的城市环境负效应,雨水淤塞仅是其中之一。如今,一些国家对城市积水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办法。比如在德国,人们正在将以前一些区域铺设的硬化地面改为透水地面;在法国里昂,城市的地下建有大型的蓄水池。汛期可以用来积蓄城市涝水,到非汛期又可以用来灌溉绿地。    
    北京7·10暴雨,莲花桥立交桥下积水深达2米。事后有人提出,现在国内很多城市的立交桥是地下的多、高架的少,这一现实对排水系统有着较高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城市并没有把排水系统的建设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来对待。除此之外,新建小区的排水也存在问题。北京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一旦瞬时雨量超过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能力,就会导致道路排水不畅。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这些年,城市规划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决策问题。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城市主要领导都把很大的力气用来抓城市规划工作,但是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主要是决策缺乏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好的决策应该是科学的决策,应该集思广益,特别是多听听专家的意见。透过现象看本质,北京暴雨暴露出的是全国城市防洪的隐忧。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彻“给洪水以出路”的思想,才能在突发性灾害天气面前从容应对。    
    


火灾与爆炸燃烧的城市

    进入“GOOGLE”,输入“火灾”关键词,826万条查询结果!输入“特大火灾”关键词,查询结果76200条!    
    衡阳大火、克拉玛依大火、网吧大火……我们竟然居住在燃烧的城市里。    
    地铁爆炸、公交爆炸、小区爆炸、工厂爆炸……我们生活在爆炸的威胁中。    
    进入“GOOGLE”,输入“火灾”关键词,826万条查询结果!输入“特大火灾”关键词,查询结果76200条!    
    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阳东都商厦特大火灾事故造成309人死亡。2003年11月3日,湖南衡州大厦发生特大火灾坍塌事故,夺去了20名消防官兵的年轻生命。仅隔半年,2004年4月13日凌晨,湖南衡阳市衡州大市场突发大火,火灾现场距离衡州大厦只有100多米。2004年1月30日凌晨4时许,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市场旁边的深森宾馆发生特大火灾,造成7人死亡,17人严重受伤。2004年2月15日一天内,吉林、浙江两省接连发生特大火灾,一南一北两场大火吞噬了90多人的宝贵生命。2004年7月28日,浙江平阳县水头镇温州辉煌皮革有限公司厂区特大火灾,死亡16人。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2004年7月23日通报上半年全国社会治安情况显示:全国2004年上半年共发生火灾15。6万起,造成1607人死亡,16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3亿元。与2003年同期相比,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均有较大增长,增幅分别为9。7%、15。4%和4。5%。     
    为什么火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我们的防护体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火灾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燃烧的美国”,随后有了“燃烧的俄罗斯”。现在,中国也开始进入火灾事故高发期,并呈现出事故“点多面广、类型增加、救援难度大”的新特点,我国相应的公共安全防护机制远远滞后。    
    社会生活变化大防范机制跟不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变化,但是相应的公共安全防范机制却很不健全。    
    随着工业化的提速,化工、皮革等大量污染性、危险性产业急剧扩张,但与此相对立的是企业安全投入不足,设备老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的公共安全规划水平低,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我国城市规划意识淡薄,公共安全规划水平普遍很低,导致一些地方建设缺乏前瞻性,出现了大量诸如安全、污染等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问题。湖南省衡阳市在半年内发生的两场大火烧出了城市消防安全建设中的欠账:市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