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 >

第27章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第27章

小说: 中国城市安全警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染燃烧器具、低污染建筑材料、低污染家具材料以及低辐射家用电器等。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室内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改善室内环境,既减轻室内污染也减轻了室外大气的污染,但技术难度大、投资高。    
    (2)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善室内通风主要是采取局部机械通风和有组织的自然通风。此措施是污染已经造成的情况下,通过室内通风将污染物及时排到室外,减小室内的污染浓度。本措施技术难度不大,投资小,易于实施,但它只是减小了室内的污染,并没有减少整个大气的污染。    
    (3)改善室内光照条件。采取人工光源和自然采光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室内的光环境,使室内光线符合视觉和人类工效学要求,照明设备要美观实用井符合要求。    
    (4)改善住宅的声环境。住宅噪声防护主要指墙体门窗和楼板的隔声、家用电器噪声防护和各种管道声传递的防护。    
    居室气候是一种与人体健康最密切的人造气候。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调节居室气候的电器产品(如空调、加湿器等)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居室气候已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不受自然气候的制约。但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就是一例。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事实上,生活或工作在气象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人(例如经常出入高温车间或冷库的工人),患感冒的几率要比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小得多。而常在空调居室(一般保持较低恒温)的人,患感冒的几率则大得多。俄罗斯的医疗专家就曾采取变化“微气候”的方法,用3年的时间,将莫斯科第十九住宿学校某一班学生的“感冒率”降为零。    
    当前,室内防灾的主要任务是:其一,关于住宅安全设计标准问题。在国家科委组织的《2000年小康住宅产业系统工程》专题研究中竟未涉及住宅安全与防范问题,这无论如何是个遗漏。小康住宅,不应仅仅包括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有居家安全的方方面面。联合国有关社会及人口统计体系都明确规定,社会安全、个人安全、危险事故是必须考虑的生活质量测度。其二,住宅安全设计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全减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若在住宅规划设计时对灾害的发生没有足够的估计,缺少防范措施,要谈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仅仅是枉说。因此需要提请建筑(工程)师关注如社会安全、室内安全小气候等问题,充分估价并认识现代城市系统及住宅系统的脆弱性,从根本上提高住宅系统的安全功能及应付意外事故的能力。    
    为此,我国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和监管家庭意外伤害事故,建立特定的法律来控制生活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生活用品和设施,规定严格的生产及质量检验标准,禁止事故伤害概率较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全社会应增强生存的安全意识,广泛应用教育、宣传等手段,发展全民的安全文化,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掌握必要的防护技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无论是生命的丧失还是造成身体的伤残,对于个人是无可弥补的损失,而对于社会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应重视生活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只要我们能够主动落实应有的措施,特别是我们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的安全文化素质,家庭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人类安全生活的目标就能得以实现。    
    


城市人为灾害高技术事故,科学的双刃剑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灾难。    
    十大高新技术灾难    
    加拿大魁北克大桥崩塌(1907年8月),英国“泰坦尼克”号轮船海难(1912年4月),德国“空中霸王——兴登堡”号飞艇烧毁(1937年5月),瑞士由“灵丹”变“魔鬼”且污染全世界的DDT(1939年9月研制),意大利维爱特水库垮坝事件(1963年10月),土耳其DC—10客机空难(1974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的海特饭店倒塌事件(1981年7月),惨绝人寰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1984年12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1986年1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1986年4月)。    
    常态核事故    
    该技术是20世纪最成功的高技术之一,特别是核发电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但人类也承受了极大的风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就是一起使世界震惊的重大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01时23分,核电站进行试验计划停止第四机组工作时,反应堆的功率突然加大,排出大量蒸气,随之发生反应生成氢,进而引发爆炸,毁坏了反应堆,并释放出碘、铯等大量放射性物质,造成了举世闻名的核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后短期内造成31人死亡,203人患放射性疾病,方圆30公里内的2万人受到放射照射危害,预计至2006年将由此造成死亡75 000人,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3亿美元以上。这次事故还造成北欧的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等国家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急剧增加,其中芬兰超过正常标准10倍,瑞典空气中的碘和铯含量增大5~10倍。导致这场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失误。    
    非常态核事故隐患及危害    
    煤中的放射性核素。用煤发电、照明、采暖、取火、做饭等是城市生存、发展、人类安居乐业的生命线。通常,一个中型燃煤电厂每年要燃烧掉30万吨煤,每台普通的采暖锅炉每年要燃烧掉6000吨煤。煤和其他天然物质一样,含有铀、钍、镭、氡等天然放射性核素,煤燃烧时,飞灰、烟雾直接经烟道排泄,煤渣则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堆积如山,侵占土地。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煤资源大国,用煤发电的大国(煤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0%以上);另一方面,中国的煤平均热量值低,灰分、含硫量高,天然放射性铀、钍的含量比美国的水平高1倍。不涉及其他污染问题,仅就放射性而言,煤燃烧后,放射性核素大部分在煤的烟灰中。如果煤的飞灰中的核素是可溶性的,则人类骨骼是受影响几率最大的器官。由于我国的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较国外高燃煤工厂的烟气过滤效率低,耗煤量高,排泄的放射性对城乡居民造成的集体剂量,比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88年报告书中的典型值相比,高出约1~2个数量级。现代城市与煤密不可分,煤以电能的形式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设置了意想不到的潜在核隐患灾害。    
    据印度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活在燃煤厂周围居民的患癌几率比生活在核电厂周围居民的患癌几率高30倍;而德国的研究也说明,以煤为燃料的一般动力站的危险性比核能动力的核力装置的危险性大约高60~220倍。另据我国核工业部门近期的空中监测发现,在我国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东北部,发现了一个核辐射剂量大于110nGy/h的高辐射隐患区。经地面跟踪搜索证实,该城东北部的高辐射区是该市燃煤电厂储灰渣池及散布于四周的煤灰所为。燃煤电厂释放的辐射体,半衰期长,毒性大。在城市的各处人们随意堆放煤及其灰渣,既无覆盖,又无人过问,大部分燃煤电厂建在城市的周边,煤灰中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几乎成了城市中的一个永不消失的天然核辐射源。因此,燃煤电厂排泄堆放的煤灰渣已成为城市一个潜在的核污染隐患。    
    放射性仪器设备 工业自动化仪器(粒位计、密度计、厚度计、核子称)、医疗诊断设备(各种放疗仪、X光透视机、骨密度仪)、烟雾报警器、辐射灭菌等已被城市里的工厂、医院、科研院校的实验室等广泛使用,为人类的进步和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上述设备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源的使用、保管、运输、维护、报废、退役不当,就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又一种独特的潜在灾害。    
    墨西哥某城发生一起丢失放射源事故,致使全家5口人受辐照达4个月之久,其中4人在7个月中先后死亡;前苏联某医院一工作人员在修理X光机时,违反操作规程,头部受到照射,结果眼球摘除,并且颅内组织坏死,进行了切除手术。    
    1992年我国山西,有人误将钴放射源拾回家中,结果3人受辐照而死亡。80年代,牡丹江,70年代河南,先后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等意外事故,发生伤害人群事件。1969年,首都北京发生了误将来历不明的放射源浇注在钢筋混凝土塑像建筑底基内的严重事故,造成集体伤害。1963年初;中国安徽一农民从辐射育种改良实验农场将放射源误拿回家,全家6人受照,造成2人死亡,4人患急性放射病。1989年12月22日晚,南京市场子乙烯工地失落一放射源,经过128小时才找回,期间致使百余人受到伤害,属特大放射性事故。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源使用的领域不断扩大,中国各地发生多起放射源被盗、运输途中丢失等恶性事件。一些废旧的、未经退役而非法进入金属回收市场的放射源,再进入冶炼过程,造成相同量的有核污染的金属制品,进入人类活动的生活圈。80年代,墨西哥曾发生钢材污染事故。90年代初,我国天津港就曾截获一批核辐射照射量超标的进口钢材。废旧放射源大量流散在城市,极可能引发悲剧,成为一种新的现代灾害。    
    意外或人为的核事件意外或人为的核事件也时有发生,其对城市造成的灾害更大。据核工业部门近期在我国东部某特大城市开展核查工作时发现,该市某化肥厂的进口原料堆料场是一个占地面积为1 600平方米的潜在铀辐射污染区,成为该城市的一个新的灾害源。1996年,俄罗斯发生“车臣危机”期间,某日莫斯科一报社记者接到一匿名电话,车臣反政府武装的恐怖分子扬言,他们在莫斯科市投放了一个强放射源,以此要挟俄政府。消息传出,莫斯科人心惶惶,引起公众恐惧。当局紧急启动核准备应急系统,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处墓地找到了强放射源,才避免了核辐射灾害。    
    高新技术越来越发达,高新技术事故越来越频发,由此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正视和防御高新技术风险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减灾忠告对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忠告(1)

    在近十年的中国安全减灾建设进程中,笔者曾多次主笔撰写过科学建议,其目的不是仅仅希望我们的科学建议稿能成为国家、城市的“白皮书”或“蓝皮书”,而希望它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会避开身边的危险,要让各级城市政府理解并实践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城市防灾减灾。如果对过去记载下的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