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犹太人之谜 >

第41章

犹太人之谜-第41章

小说: 犹太人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同盟”的谈判是各自妥协和调整的产物,亦即谈判是一种寻求达到一致的
创造性行为。

这种欧洲式谈判观点正好与基辛格的观点相同,于是基辛格融合了欧洲
式谈判观和犹太式的实用主义,再加上自己高超灵活的语言技巧,在世界外
交界大显身手。

囗基辛格透过障碍分析中美关系

在基辛格的外交生涯中,最让人称道的莫过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中国和美国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上的差异,以及台湾问题、美国被
中国收归国有的财产,返还被美国冻结的中国财产等问题,二十多年一直保
持着对立。美国认为中国是亚洲地区侵略和革命的大本营,而中国则视美国
为帝国主义霸权的最大元凶。

基辛格看问题的方式与别人有显著的不同,他自有他的一套哲学理论以
及独特的历史观和地理观。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国问题专家都认为今后中美仍
将长期保持对立。而基辛格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认为中苏两国边界长达6400
公里,而当时苏联却不断增兵中苏边境,中国不可能不感到紧张。为此,中
国很可能打出美国牌来制约苏联,相反美国也可以打出中国牌来牵制苏联,
这符合中美两国各自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极有可能重新考虑同美国
的关系。

囗基辛格保密有方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和越南的高级谈判代表举行了一系列秘密会晤。战
争正在激烈进行,谈判必须严格保密。双方都对各自代表的行踪作了巧妙的
掩饰。

从1970 年2 月底到4 月初,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先后四次去法
国巴黎,同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黎德寿举行秘密会晤。黎德寿到巴黎
去名义上是出席法国共产党的一个会,实际上是准备进行越南问题的秘密谈
判。而基辛格去巴黎时,则运用了各种巧妙的办法,使人觉察不到他离开了
华盛顿。临去秘密会晤之前,他总是故意到处露面,格外活跃。同有名的专
栏作家吃饭;带着漂亮的女朋友出席阔绰的宴会;在外交活动中让新闻记者、
政府人员和外交官团团围住。

有时,为了偷天换日,尼克松以总统之尊也参加串演。总统同基辛格一
起离开白宫,前往戴维营——这种事本来就不是什么异乎寻常的。白宫新闻
发言人照例宣布他们的旅行计划,但有一点他却秘而不宣:基辛格在得到总
统的最后指示后,将从戴维营坐直升飞机到华盛顿市郊的安德鲁斯空军基
地,转乘喷气飞机,飞到西德或法国的一个偏僻的空军基地,再转往巴黎。

在巴黎的秘密会晤有时长达八个小时,但基辛格每次在华盛顿不露面的
时间却从不超过四十小时,除极少数知道内情的人外,全世界都被蒙在鼓里。

囗基辛格防患于未然

1970 年9 月初,一架美国U…2 间谍飞机在无精打采地执行每月飞越古巴
上空一次的任务时,偶然拍摄到一个新建足球场的照片。球场在西恩富斯(古
巴南部沿海的一个海军基地)附近一排新建的军营旁边。这张照片在美国中
央情报局引起了重视。古巴普遍爱好的运动是棒球,足球则是苏联人普遍爱
好的运动。在随后的几天中,飞机的飞行次数剧增。新拍的照片更加深了官
方的关切。从照片上发现不少新建的通讯塔、新建的军营和新建的高射炮位,
有的已建成,有的还在修建中。照片还表明,在西恩富斯港内,有一艘900
吨的U 级潜艇供应船和两艘通常用来存放核潜艇反应堆排出的放射性废料的
船。还有情报说,西恩富斯港处停泊着一艘核潜艇,港内有许多苏联船只正
在卸货。


这一切新的繁忙景象和建设工程说明什么呢?美国官员们开始怀疑苏联
可能正在建造一个核潜艇基地——这显然破坏了1962 年双方取得的谅解。根
据那次谅解,苏联可以保护古巴;他们可以修建防御性的军事设施,但不得
修建核潜艇基地。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基辛格左思右想,总觉得不能把核潜艇
列入“防御性”设施一类。

基辛格把照片情报拿给尼克松总统看,添了一些强硬路线的分析,尼克
松看了很生气。苏联人不仅在中东地区插手,给美国人制造麻烦,而且看来
还在古巴把活动范围扩大到超出合理的限度。尼克松决定要在古巴问题采取
坚决的立场——但做法上不是挑衅性的。他不准备发表什么公开声明,但他
让基辛格向苏联讲清楚,要是苏联政府把古巴用于进攻性的军事目的,那是
在玩火,他要基辛格抓紧进行。

9 月16 日,基辛格在芝加哥举行了一次主要是向报刊编辑谈述中东危机
的情况介绍会。他在会上发出一个含蓄的警告。基辛格有所指地说:“如果
他们从古已出动战备力量,譬如说,‘北极星’级的潜艇,并把那里作为补
给站,那就是我们要非常仔细研究的问题了。”接着,为了帮助苏联人听明
白,他还打了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比喻说:“如果我们要把‘北极星’潜艇驶
入黑海,我们完全有权这样做。许多报纸会说这样作是挑衅。为什么要那么
靠近苏联边境呢?”他接着说:“如果一方对战略力量部署作出重大的改变,
那么另一方就不得不加以注视。因此,双方必须决定,要不要约束一下彼此
都有合法权利采取的措施。我们正在注视古巴的这些事态发展,现在还不清
楚苏联在那里究竟搞些什么名堂。他们的艇队开进开出,我们正在非常密切
注视事态的发展。”

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刚从莫斯科返任,基辛格就把他秘密召到他的
白宫办公室来,向他提出警告。他先谈了美国得到的情报,然后指责苏联在
古巴修建“进攻性”基地,破坏了1962 年的谅解条件,多勃雷宁表示惊慌。
基辛格接着概述了苏联如果继续进行这种活动,要对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全面
关系产生的全部后果负责。据基辛格说,这位使节听后“面色惨白”。他懂
得基辛格警告的深刻含义:不仅苏美和缓的进程要停顿下来,而且很容易引
起新的“导弹危机”。多勃雷宁答应基辛格,他将向莫斯科报告并设法得到
“澄清”。基辛格强调说,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什么“澄清”,而是苏联
“保证”在古巴立即停止修建潜艇基地。

过了一星期,多勃雷宁才来约见基辛格。这一段沉寂似乎不是好事。西
恩富斯的建筑工程还在继续进行。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考虑要不要把这一场新
的挑战诉诸美国公众。危机接踵而来:柬埔寨危机,约旦危机,现在在古巴
又大有经历一场危机之势。基辛格有选择地向一小部分国会议员和专栏作家
扼要介绍了情况。他提醒人家说,如果苏联不停止修建基地的工程,美国就
会同它发生“严重对抗”。9 月25 日《纽约时报》国际问题专栏作家苏兹贝
格把这件事捅了出来。中午,五角大楼(国防部)肯定了确有此事。傍晚,
基辛格在向记者介绍背景情况时,严肃地警告苏联:总统认为在古巴修建核
潜艇基地是一种“敌对行为”。

最后,9 月27 日,一个安静的星期日,这一天是打算用来为尼克松的地
中海之行进行最后准备工作的。就在这一天,基辛格得到了多勃雷宁的答复。
苏联大使向基辛格保证,苏联没有违反1962 年在古巴问题上的谅解,西恩富
斯港没有修建进攻性军事设施。


基辛格和尼克松动身去地中海时,虽然感到放心了一些,但还不十分踏
实。他们在飞往那不勒斯、贝尔格莱德、马德里和都柏林时,基辛格向记者
好几次提到“古巴事件”,他还没有得到修建工程确已停止的证明。

尼克松和基辛格回到华盛顿不久,10 月5 日傍晚,多勃雷宁又来拜会基
辛格,确认1962 年在古巴问题上的谅解仍然有效。一星期后,美国国务卿罗
杰斯在纽约联合国的一次晚宴上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那里得到了同样的消
息。10 月13 日,苏联对华盛顿的压力作出了公开的反应。苏联官方通讯社
塔斯社发表了一项特别公报,强调苏联在古巴“没有、也不准备修建自己的
军事基地”。10 月22 日,葛罗米柯在白宫同尼克松私下交谈时说, 1962 
年关于古巴问题的谅解将予以“确认”。这个时候,中央情报局暗室里第一
次证实了葛罗米柯的保证:一系列的照片表明,苏联在古巴修建潜艇基地的
工程已经放慢了。不久,工程就全部停止了。

“古巴事件”本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危机,但是,
由于尼克松和基辛格采取了防患于未然的外交做法,终于得以避免。

囗基辛格秘密访华

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完全破产,又面临着苏联
的严重挑战。尼克松政府决定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根本上改善中美两国的关系。

1971 年4 月下旬,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把一封不署名的信交给美国,信中
正式表示:中国“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
或美国国务卿,或甚至美国总统本人。”

5 月17 日,龙克松通过巴基斯坦复信周恩来总理,表示他准备接受邀请
访问北京,并建议由基辛格和周恩来总理或“另一位适当的中国高级官员举
行初步的秘密会谈”,这次会谈要“绝对保密”。

这样,双方决定基辛格访华日期定在7 月9 日到11 日。为了“绝对保密”,
掩人耳目,基辛格这时安排了一次环球旅行。6 月30 日,白宫宣布尼克松将
派基辛格到越南南方“了解情况”,然后经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去巴黎。

7 月1 日,基辛格乘总统座机从华盛顿附近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飞,两
天后到达越南南方的西贡,同南越总统阮文绍进行会晤。那里人数众多的记
者无不紧盯着基辛格的一举一动。《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了他的活动,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在“每晚电视新闻”节目里播送了他同该公司评论员沃尔特·克
朗凯特的长篇谈话。7 月4 日,他到了泰国首都曼谷,那里的记者不多,渲
染也少些,有关他的新闻没有登上报纸的头版。他对记者们微笑,但是一言
不发。7 月6 日,他飞抵印度首都新德里。机场上一度出现了骚乱,有百把
个反战示威者,迫使基辛格从边门溜出飞机场。《纽约时报》把这条消息登
在第42 页上。7 月7 日,采访基辛格的记者越来越少了,有点泄气的样子,
基辛格离开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办公室时,被记者围住,他们问他到巴
黎时是否要会见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黎德寿,他们认为,基辛格同越
南问题的关系是唯一可以报道的内容。基辛格撒了个谎说,不。美联社就此
发表了一条消息,好不容易才登上《纽约时报》第8 页。新闻界对基辛格的
兴趣在急速下降。往常,逢到报界对他冷落时,他会为之悒悒终日,这次却
是正中下怀。7 月8 日,星期四,基辛格飞到了炎热的巴基斯坦新建首都伊


斯兰堡。这时谁也不再注意他了。

基辛格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记者们可能被耍得要哭了。我一天六个活
动,日复一日,始终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