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mba-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领导者。现
有的国有企业领导经营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进一步开放改革的压力
下,在加入世贸组织(WTO)的竞争下,他们还能担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还
能应付纷坛复杂的市场、技术、法律、会计、审计、金融、信息问题吗?很
难。
正如美国西点军校培养的是将兵打仗的指挥官,MBA 教育训练出的是有
宽广知识面和业务能力的实干型高层次经营人才,他们渴望一片自由搏杀的
沙场,一个施展身手的舞台,一个由自己运作的企业或生产经营部门。
我国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人事干部制度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妨碍了
对有用之才的使用。
似漫天狂飘席卷而来的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阴
影,犹如一张怪脸。
半边脸儿笑,半边脸儿哭。
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某些体制、意识的滞后,如同MBA 头上的一片天空。
前面是阳光灿烂,后面是阴云密布。
“一头热一头冷”,并不只是MBA 的遭遇,也不只是在中国的才碰到的
情况,欧美社会接纳重视MBA 也用了10—20 年时间。
今天我们的国有企业已开始重视起MBA 来了。在全国MBA 教育指导委员
会中,有两位著名的企业家,他们是长虹电子股份集团董事长倪润峰和恒通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企业家们不仅在资金方面对MBA 教育给予资
助,还直接参与到MBA 办学中去了。越来越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选派人到各
试点院校学习,如三九集团、燕山石化、北京城建集团等。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要制定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
制度。”据此,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纲要确定企业管理人员要普遍接受职业资格培训,培训方式上也要采取MBA
或MBA 课程的方式。
我国现有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层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其中学工科的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知识结构明显欠缺财政、金融、营
销、战略决策、国际化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日益融合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最需要的。他们能忠实地按照上级的
指令勤勤恳恳地组织生产,把一个工厂管理得有条不紊,但是面对市场、投
资、筹资、经营战略,他们却惶然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通过多种方式培训了大批企业主管人才。在1979
年至1987 年8 年间,全国工交财贸系统轮训干部近800 万人,占当时同类人
员的2/3。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全国厂长、经理统考,然后又针对管理人
员普遍缺乏系统管理知识的状况,进行了岗位培训,1992 年之后,发展成为
在职资格培训。围绕各项经济改革,还开展各种短期的适应性培训,如1994
年的财税、金融、投资、外贸等项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国家经贸委系统
立刻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1995 年又组织了质量、财会、营销、安全等项
培训。此外,还积极拓宽国外人才引进和对外合作培训渠道。尽管如此,成
效还不够显著,广大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偏低。在培训
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制度化上,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高素质的
企业管理人才依然严重短缺,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后,原有
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和方式都显得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这时对企业主管
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责任也就更重了。
1995 年4 月,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在全国企业干部培训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要按发达国家采用的MBA 培养方式,对企业现职和后备的高级经
营管理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要选拔和培养一代跨世纪高级经营管理人
才,鼓励他们参加半脱产和不脱产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学习。要建立起
企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制度,由国家统一部署,颁发证书,逐渐实
行“持证上岗”。对这项重大改革,1995 年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996 年将全面展开。
企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制度的建立,会有效地促进企业领导者
提高素质,也为社会了解和评价其知识、能力提供一个客观尺度。只有当形
成一支与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相适应的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之后,才
能改变现行的上级任命。终身制的干部制度,代之以择优聘任,建立起高级
管理人才市场。
在迈向21 世纪的关键时刻,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刻,国家作出
了一项明智的决策。
“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对我国MBA 教育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一种硬性
强化作用。这个被西方发达国家证明是造就工商精英,繁荣经济行之有效的
人才培养方式,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五、数字的启示
1994 年中国MBA 的招生规模为1476 名,虽然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但与美国每年有7。5 万名MBA 毕业生相比,还是少得可怜。可以预见,拥有
12 亿人口、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所需MBA 的数量惊人地大。但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认为,对MBA 在质量上的控制和保证远重于数量上的增长,欲速则不达。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MBA 教育仍然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主要是培养
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经营人才,因此在招生上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到1996
年,在校的MBA 学生人数将达5000 人;到2000 年前,大约可培养出8000
名MBA 毕业生。
到本书成稿时,加上中美、中欧项目培养的MBA,全国拥有MBA 学位的
人数不到2000 人,而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有1。 5 万家,工商企业上百万家,
毋庸说随着经济的增长,会有更多的产业和企业产生,这一供求比例多么悬
殊,可见一斑。
从已毕业的MBA 和在校的MBA 学生的背景和去向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趋
势。
91 级的86 名已毕业的MBA 中,工作背景来自工商企业的占58。14%;政
府事业单位的占39。54%;处于高层管理的占13。21%。其原本科所学专业属
理工科的占80。77%,经济类占9。6296,一般文科及其他仅占9。62%。毕业
后去工商企业服务的占80。5696,去政府事业单位的占18。05%,回原单位的
有48。61%。从生源的科类结构来看,理工科和经济类共占了90。39%,是比
较好的。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政府事业单位流向了工商企业,其中流向
金融行业的要明显高于工业企业,这反映了当前工商企业、特别是金融业等
第三产业对MBA 的需求量很大。
91 至93 三个年级559 名学生中,来自工商企业的为59。17%,来自政府
事业单位的36,7%,来自高层管理岗位的达到16。42%,这反映出社会和企
业界对MBA 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强。30 岁以上的人占59。27%,年龄结构比较
合理。
从MBA 的生源和去向可以看出,由于国家教委对MBA 报考条件要求比较
严格,各校的教学也抓得较紧,MBA 学生的总体素质是相当高的。
下面我们引用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在1993 年对中国MBA 教育各校的
负责教授所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表一 管理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方对管理学系/院及其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单位的重视程度:
为校方一个最重要的单位9%
为校方一个颇为重要的单位50%
为校方的一般重要单位23%
为校方一个颇为不重要的单位
18%
100%
对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
为校方一个最重要的单位9%
为校方一个颇为重要的单位29%
为校方的一般重要单位24%
为校方一个颇为不重要的单位
18%
100%
表二 管理学位在目前与未来的重要性
目前重要,将来会更重要42%
目前与将来同等重要28%
目前重要,将来的重要性会下降12%
目前重要,将来会较重要15%
目前与将来都不会重要
3%
100%
表三 管理学院应加以培养的技能
目前 将来
(%) (%)
分析能力59 76
电脑知识53 47
决策能力32 74
自发性15 47
领导/人际技巧 6 38
语言能力 6 21
计划/组织能力18 21
风险承担 3 26
书写能力29 32
表四 管理学院未来应增加的课程 (多项回答)
商业策略82%
国际商业/管理74%
市场74%
会计74%
财务71%
组织行为68%
商业通讯67%
企业53%
法律,政治,社会环境47%
管理资讯系统47%
经济47%
生产/操作管理32%
管理29%
数据分析29%
表五 对管理学院教师的备类工作比重的看法
目前 理想
教学(学位课程) 45% 43%
学术研究24% 25%
学校行政工作10% 9%
与专业团体建立关系9% 11%
校外的培训
12%
100%
12%
100%
六、《怎么办》?!——前进中的问题
在MBA 的几年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可能危及MBA
教育的前途和MBA 的声誉。
例如,有的学校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盲目扩大招生人数,师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跟不上,学生素质降低。这
种短视行为的危害是十分巨大、严重并深远的。MBA 的牌子一旦被破坏,不
仅会使我国的MBA 教育本身受到挫折,更会祸及MBA 这一有效培养高级管理
人才、对现代工商业影响极大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直接影响我国工商业
的发展,国际经贸合作交流,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对此,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MBA 指导委员会和各校明智的教授们己发现并开始
重视。
再有就是看到社会对MBA 的巨大需求和背后可观的经济利益,全国有一
哄而上的迹象。有的学校采用变通方式绕过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与国外
合作,毕业生的质量监督没有保障,对此有关部门也应引起注意。
另一些问题是全国MBA 的师资仍然严重匮乏。好的教材不多,教学基础
设施不足,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案例太少,国内院校交流和国际交
流仍嫌不足,与企业界的联系也不够,教学方式有些单调保守。对这些众多
的间题,有关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解决。如由正大集团资助80 万元人民币,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在1995、1996 年组织有关教师参加8 门MBA 主要课程的
研讨班,邀请外国和港台的专家授课。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学校也在利用各种途径,尝试各种方法来尽快提高办学水平,但是建立
一套MBA 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与方法,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全面评价,
排列各商学院的名次也是必要的。我们会看到,在学位办,教委的宏观指导
下,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增加,各试点院校也将会形成竞争
格局,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提高水平。
七、是金子,终究会发光——未来之路
经济迅猛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中国是孕育MBA 的子
宫,在这个温暖、肥沃的地方,MBA 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