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邓州西北列寨三十几所,准备与宋军决战。岳飞把军队分成几支,发动突袭和两面夹击,把李成军再次击溃,一鼓作气连续收复了邓州、唐州和信阳军。这年七月,岳飞便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胜利地收复了襄阳等六郡,屯兵鄂州。
捷报传来,整个临安轰动了。高宗慨叹说:“不知他能破敌立功到如此地步!”随即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统辖襄阳府路。不久又晋封为武昌开国侯。宋朝建国以来,作为最高荣誉官衔的节度使,从来不轻易授人。这时南宋带节度使衔的,也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个大将。几年前,还是个普通军官(统制)的岳飞,还只三十二岁,便建节封侯,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这时的岳飞却把功名看作尘土,念念不忘的是乘胜收复中原。他在鄂州作《黄鹤楼》词说:“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渡黄河,北上抗敌,一直是岳飞的高远理想。但这就和高宗苟安东南的国策处在了相矛盾的境地。岳飞直上青云,功高位显,也开始陷入了高宗统治集团的疑忌之中。
打退金、齐——一一三四年九月,金朝又纠合刘豫,发兵南侵。金兵五万,由宗弼等率领,齐兵由刘豫子刘麟率领。金、齐兵绕开岳飞和吴玠的防区,自泗州和楚州两地渡淮南侵。知楚州樊序弃城逃走,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州退守镇江。高宗得报,惊惶失措,又和投降派朝臣议论着逃跑避难。宰相赵鼎(一一三四年任相)和参知政事沈与求等都劝高宗“御驾亲征”。高宗仓促间派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分别率军赴建康、扬州、当涂防守。
宋军将士奋勇杀敌。十月,金兵进至扬州大仪镇,韩世忠军迎哉。金兵大败,将官挞也被擒。韩军前军统制解元和部将成闵在承州败金兵。韩世忠大军追至淮水,金军溃败而逃。韩军进驻楚州。
十月,金兵主力侵犯淮西。十二月初,宋庐州军败,退守城内。岳飞部受命来援。牛皋、徐庆在庐州城外击败金兵,追袭三十余里,金兵败走。
金、齐兵在淮东、淮西连续被挫败,便在这年年底收兵而去。
金兵退后,一一三五年二月,赵鼎、张浚分任左、右相。高宗命张浚、岳飞领兵镇压了杨太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事过之后,张浚回朝,又向高宗建议,北伐刘豫,恢复中原。
一一三六年二月,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的身分,召各路将领到平江府集议北伐。议定由韩世忠军出楚州攻淮阳,刘光世屯合肥,张俊屯盱眙,岳飞驻襄阳,作进取中原的准备。
岳飞军受命,进驻襄阳,八月间出征。前锋军顺利攻占了虢州卢氏县城,又收复了长水县。十一月,岳军王贵、董先、牛皋等部在唐州北大败齐兵,进抵蔡州境内,距离东京不远了。蔡州齐兵防守坚固。岳飞向朝廷请示进止,高宗回答说:“兵家不虑胜,惟虑败,万一小跌,不知如何!”下诏要岳飞回师。岳飞奉诏退兵,敌军来追。岳飞又乘势在唐州山林内设下伏兵,出其不意,围歼敌人的追兵,生擒敌兵几千人、战马三千匹,获得大胜利。岳飞和部属们议论着,总有一天要打到金朝的巢穴,“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但岳飞军仍不得不奉命退守鄂州。岳飞在鄂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吟成一曲传诵的歌词《满江红》。岳飞在词中慨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向往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侍从头,收拾旧山河”。岳飞出兵节节获胜,北上抗敌的意志越来越高昂,和高宗苟安东南的国策,矛盾也越来越大了。
刘豫傀儡政权见张浚部署北伐,岳飞出征,便赶忙向金朝求救。这时,金太宗已在一一三五年死去,完颜亶(金熙宗。亶音但dàn)继位,对刘豫置之不理。刘豫不得不孤注一掷,倾巢而出。一一三六年九月,发大兵出击。兵分三路:中路刘麟一军,经寿春,攻庐州;东路刘猊(音泥ní)一军,出涡口,攻定远,兵锋直指宣、徽二州;西路宋朝的叛将孔彦舟一军,由光州,攻六安。东路军至淮东,被韩世忠军阻挡,退回顺昌府;西路军攻光州不能下。只有进攻庐州的刘麟中路军渡过淮水到达寿春、濠州之间,刘光世放弃庐州。
张浚部署军事后,请高宗进驻建康。高宗到平江府,开始犹豫踌躇,宰相赵鼎和签书枢密院事折彦质等从而提出“皇帝回銮”的建议。刘光世得到折彦质的支持,自庐州退保当涂。张浚从前线归来,竭力反对,请高宗写御笔军令“有不用命,当依军法从事”,急令刘光世回庐州抗敌。刘光世被迫回军,刘麟的齐军正向庐州杀来。两军相遇。刘光世部将王德、郦琼(郦音丽lì)部在淮河南岸霍丘附近大败齐兵,刘麟败退。张浚派杨沂中部援淮西,在藕塘大败齐刘猊军,齐兵纷纷投降。杨沂中与王德部合兵追击刘麟至南寿春,刘麟大败而逃。围攻光州的孔彦舟听说主力军败,也慌忙撤兵逃走。刘豫齐军的进攻被彻底粉碎了。
战争过后,张浚面见高宗,请求罢免刘光世兵权。赵鼎反对,因而辞相。一一三七年八月,张浚罢免刘光世,命王德统军。郦琼不服,率领淮西兵四万人投降刘豫,朝廷震动。张浚因处置失宜,引咎辞相。高宗再用赵鼎为相,作议和的准备。
二、屈辱的“和议”
刘豫南侵,被未军打得狼狈逃窜,金朝统治者更加感到刘豫的无用,便在一一三七年十一月明令宣布废掉刘豫的齐国。这时,金朝统治者面临的问题是:继续以会宁府为中心发展它的奴隶制统治,还是直接统治封建制的中原地区。对待这个重大的问题,金朝贵族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金熙宗采纳完颜宗磐、完颜昌的建策,准备把刘豫统治的河南、陕西地区交给宋朝,而要高宗象刘豫那样地向金称臣,贡纳岁币。这实际上是在宋军得胜的形势下,把南宋变成和齐国一样的属邦。金熙宗决策后,便派遣宋朝在金的使臣王伦回朝,向高宗诱降。
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年)十二月,王伦向高宗奏报了完颜昌的口信:“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成。”一意追求妥协苟安的高宗,得报大喜,厚赏王伦。数日前,高宗说:“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这就是说,只要金朝许和,一切条件都可接受。次年三月,任命秦桧作右相,作向金投降的准备。
这时,北宋的亡国之君徽宗,已在金朝死去。王伦回来说,如果议和,金朝允许送还“梓宫”(皇帝棺柩),高宗更加感激,急于求和。抗战派将领正在乘胜备战,指望进兵中原。听说要议和,群情激愤。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正月,赵鼎对高宗说:“士大夫多言中原有可复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不免议论,谓朝廷失此机会,请召诸大将问计。”高宗说:“不须恤此!今日梓官、太后、渊圣皇帝(钦宗)皆未还,不和则无可还之理。”高宗决意求和,对反和的意见一律严厉拒绝。
宋、金使臣往来议和。一一三八年七月间,王伦再次去金朝商议地界。高宗、秦桧主张,只要许和,地界划到哪里都可。王伦请问赵鼎。赵鼎说当依钦宗时的旧约,以黄河旧河(黄河旧道自山东滨县南人海)为界,不能以新河清河为界(黄河改道后,自江苏清河县入淮)。不然,就罢议。秦桧与赵鼎意见不和。枢密副使王庶也一再上书,坚决反对和议。秦桧向高宗说:“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预,则其事乃可成。”高宗完全同意,说:“朕当与卿议。”十月间,赵鼎被罢相,出知绍兴府。秦桧独揽相权,加紧“讲和”的活动。
十月,金朝派萧哲为江南诏谕使来宋,要高宗跪拜授受诏书。金使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通问”而称“诏谕”,明白地把南宋看成齐国一样的属邦。金朝所谓“和议”的实质完全暴露,朝野抗战派官员掀起了反投降的热潮。
抗战派将领张浚连续五次上书,激切反对“和议”。韩世忠奏请拒绝“议和”,立即决战,愿在金兵势最重处抗敌。岳飞奏称“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指责秦桧:“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枢密副使王庶再次上书,说现在群议汹汹,和战是存亡所系。他建议高宗“深戒前辙”,“与中外知兵大臣谋长久保邦至计”。秦桧罢免王庶,出知潭州,改任附和议和的参知政事孙近同知枢密院事。
兵部侍郎张焘和吏部侍郎晏敦复等人联名上奏说:“今日屈己之事,陛下以为可,士大夫不以为可,民庶不以为可,军士不以为可,如是而求成,臣等窃惑之。”馆职官员胡珵(音呈chéng)等人联名上书,揭穿金朝的“和议”是“弛我边备”,“竭我国力”,“解体我将帅”,“懈缓我不共戴天之仇”。礼部恃郎曾开更指出,金朝同意议和,并不是高宗屈己所得而是为军民坚决作战所迫。不当议和,而当增修武备,“发扬征讨之令”,乘机进兵。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请斩秦桧、孙近、王伦。疏中说:“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藁音搞gǎo),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以求活耶?”民间把胡铨奏疏刻板传诵,流布四方。胡铨等人的言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愤怒,因而获得了广泛的支持。高宗、秦桧惊怒交加,说胡铨“狂妄上书,语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众劫持朝廷”。胡铨被罢官,送昭州编管。
反和舆论高涨,秦桧无法制止。中书舍人勾龙(姓)如渊(名)向秦桧建议,选择台宫(御史台),就可控制言路。秦桧罢免反和的台官张戒、萧振等,用党羽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施庭臣为侍御史,控制言论。高宗下诏,用“孝”“悌”之道来为投降辩解,说:“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庙,久稽洒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求和。”原宗正少卿冯橄(音级jí)随声附和,上疏赞颂和议,是“一举而兼备孝、弟、仁、慈四德”。秦桧立即恢复冯械宗正少卿原官,叫他与王伦同见金使议事。高宗、秦桧罢斥抗战派,起用投降派,控制反和言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绍兴八年十二月,秦桧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诏书,接受“和议”。金朝把陕西、河南地“赐”给宋朝,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归还徽宗和皇后的棺木。这样,高宗便在抗金得胜的有利形势下,成了金朝的臣属。
高宗、秦桧投降成功,大事庆祝,命百官进呈贺表,加官进爵。抗战将领吴玠等拒不上表。岳飞拒不接受加官,说“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兵部侍郎张焘六月间去洛阳,回临安后向高宗报告,金朝仍在备战,建议加强边防。高宗,秦桧不理。
三、顺昌和郾城抗金战争的胜利
不出人们的预料,仅仅一年多后,金兵又大举南侵了。
金朝统治集团内的派别斗争,在一一三九年秋季,发展到极为激烈的地步。金熙宗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完颜昌等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