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源志——中国古代对于黄河上游地区,已有相当的了解。《禹贡·导水·河水》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唐代官员多次到达河源一带,但对河源的记述仍然十分粗略。
元世祖时,女真人蒲察都实奉命为招讨使,往求河源,开始了对黄河源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勘察。一二八○年,都实西行,同年冬天还报,具述黄河上游两大湖(合称“阿刺脑儿”,即今鄂陵湖、扎陵湖)和星宿海(“火敦脑儿”)的情况。后来,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阔阔出处得悉这次踏勘的详情,撰成《河源志》一书。根据此书,都实已对河源一带的星宿海及“阿刺脑儿”进行了实地勘察,并且对当地的地理情况,如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分布等一一作了记录。都实的勘察虽然已经到了河源以下的星宿海和鄂陵、扎陵二湖,但还没有穷源。不过,他的踏勘和记录,使人们对黄河正源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西域南海地理著述 宋代南海贸易发达,元代西域畅通,南海往来频繁。一些学者综述见闻,写成西域南海地理著述多种,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领域。
萍洲可谈——北宋朱或撰,共三卷。一一一九年写成。朱或父朱服,曾在徽宗初年知广州。朱或记述其父所见所闻,较多地记述广州市舶和善坊的情况。其中也记录了一些亚洲国家如高丽、三佛齐的地理情况。宋朝海船使用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朱彧注意到这一重大的创举,记录书中,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北宋徐兢撰,共四十卷,分二十八门。一一二三年,路允迪、傅墨卿出使高丽,徐兢为属官,因撰此书,十分详细地描写高丽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典章制度,还图画其形状,回朝后献上。此书也记载了宋朝海船使用指南针的情况。
岭外代答——南宋周去非撰,共十卷二十门。一一七八年作序。周去非根据自己任桂林通判时的见闻,其中外国门、香门、宝货门、金石门等,记录宋朝南方与东南亚、西南亚以及东非各国的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较为详细。周去非撰书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岭外事情的询问,使宋朝人民了解许多外国的地理知识。
诸蕃志——南宋赵汝适撰,分上、下二卷。据作者一二二五年所撰自序,他这时仕提举福建路市舶官,“暇日阅诸番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据以写成《诸蕃志》。上卷叙述亚、非两洲共五十九国的地理以及与宋朝的关系,下卷叙述龙脑、乳香、没药等四十多种海外物产,每件物产都记载产地、采制方法及用途等。《诸蕃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异域志之一。
西游录、北使记、西游记、西使记——一二一九年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居住六年,行程五六万里,写成《西游录》一书。一二二○年金使乌古孙仲端奉派使蒙古,觐见西征中的成吉思汗。他返回后口述行程,由刘祁记录,题为《北使记》。全真道士丘处机(长春真人),一二二一年应成吉思汗之邀西行,经蒙古,到达中亚,三年后回国。随行的弟子李志常记录行程见闻,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一二五九年,常德奉元宪宗之命前往波斯,次年回国。他的旅行历程由刘郁写成《西使记》。以上这些游记都叙述了他们经历的山川城市和沿途的民族风习,是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有价值的著述。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宋代记述海外情况的专书,由于作者得之传闻,不免有些失实。元代一些海上旅行者写作的海外地理著述,由于亲自经历,记载的内容更为详实可靠。周达观在一二九六年随元朝使臣赴真腊一年多,回国后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共四十则,记述今柬埔寨的城廓、宫室、服饰、村落、出产、贸易等地理情况。汪大渊在一三三○年到一三三九年,两次随商船出海,途经南海诸岛和印度洋沿岸数十国,还可能到过东非。他随手记下见闻,回国后编写成《岛夷志略》一书。书中某些内容沿袭周去非、赵汝适的旧说,但大部分记载详实,较当时其他的有关地理著述更为可信。
第四节 科学技术
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宋元时代是科学技术最为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与本草学以及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都取得了新成就。下面分别作简要的叙述。
(一)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 宋朝历法一共改了十九次,是我国历史上历法改革频繁的一个朝代。历法的不断改革,反映了天文学研究的活跃。
宋朝天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到神宗前,历法以崇天历为代表,主要成就是超新星的观测;神宗朝到北宋末,历法以纪元历为代表,主要成就是水运仪象台的制造;南宋时代以编撰统天历为著名。
北宋初,用后周王朴的钦天历。钦天历在天体运动的计算中提出了等加速运动的公式,是准确的。仁宗朝用崇天历前后达四十年。著名的天文学家楚衍参与崇天历的编撰。在司天监任职四十多年的天文学家杨惟德,在他的著述中曾一再介绍崇天历。崇天历的天文数据较接近天文实际。至和元年(一○五 四年)四月朔 有一次日全食。当时在汴京观测这次日食是“日食既,至申乃见,食九分之余”。用崇天历推算食甚时间在申正一刻二十分,食分为九分半弱,与观测所得几乎相同。北宋又有纪元历,是天文学家姚舜辅等所编撰,它的求赤道坐标变换为黄道坐标的计算方法比较简易。纪元历中还引进了四次方程式的算法。它的各项天文数据多为金大明历和元授时历所采用。北宋沈括提出了十二气历的编制方法,虽没有实行,但在历法史上无疑是一项卓越的成就。
北宋的天象观测很有成绩。对天空三十一大区(即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恒星位置的观测共进行了六次。大中祥符、景祐、皇祐、元丰、绍圣和崇宁年间各进行过一次。元丰时的观测被画成星图,见于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和黄裳的天文图。一二四七年(淳祐七年)黄图在乎江府复刊,即现存的苏州天文图。崇宁年间观测到的记录,部分载入纪元历内,所测二十八宿距度星的平均误差绝对值只有0°。15,已很精密。
北宋有两次超新星的观测,一次是一○○六年(景德三年),一次是一○五四年(至和元年)。前者是在司天监内观测到的,在骑官星西,相当今天蝎宫星座,形状如同半个月亮,四周有光芒,亮度可以鉴别物体。后者是杨惟德观测到的。这星本来很暗淡,他观测时忽然亮起来,星的亮度和金星差不多,四周都是光芒,颜色已达到炽白状。这是因为星的内部结构突然变化而引起爆发,亮度增加千万倍所致。杨惟德观测到这颗超新星的位置在天关星附近,相当今金牛宫星座内、所以这超新星称为一○五四年金牛座超新星。
一○○二年(咸乎五年)司天监对狮子座流星雨的观测,一○六四年(治平元年)沈括对陨星的观测,一○六六年(治平三年)司天监对哈雷彗星的观测,都很有名。沈括对这次陨星的记录也很翔实。历史上以陨星为陨铁的解释,沈括是第一人。
北宋的天文仪器制造也有成就。在计时仪器方面,仁宗朝有燕肃造莲花漏,在很多州使用。莲花漏就是浮漏,用两个放水壶,一个受水壶,再用两根叫“渴乌”的细管,利用虹吸原理,把放水壶中的水,逐步放到受水壶中,使受水壶中水平面高度保持恒定。相等时间内受水壶的水流速度恒定,据以测定时间。
元祐年间,苏颂和韩公廉等制造水运仪象台。这是把测量仪器的浑仪,表演仪器的浑象和计时仪器集中在一起的一项划时代创作。这个水运仪象台分三层,高三丈,上层放浑仪,中层放浑象,下层是传动机械设置部分。在报时的设置上又分五层木阁。古代以一天为一百刻,又一天有十二时辰,一夜有五更,一更有五筹(五夜)。这五层木阁都能报告出来。这个仪器用水力转动,吸收前人许多优点而发明了和钟表中相同的擒纵器,使这仪象台有节奏的按时转动,把报时、观象、测天同时表达出来。刘弇(元丰二年进士)在《龙云集》卷二《太史箴并序》一文中说:“其后筑台,别置浑仪象,激金水其下,机擎轮吞排,晦斡明至,与造化分疾徐低昂。”推崇备至。
南宋改历,以宁宗朝杨忠辅的统天历为冠。统天历定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5日,和现代通用的格列高利历相同。后来元朝的授时历也同这个数据。统天历还提出了回归年日数长度变化的法则。
绍兴年间,王及甫曾制造假天仪,见他所著的《天经》。这假天仪整个形状象一个瓮,瓮里面“钻穴为星”,把我国看不到的南天星座部分作为瓮口,瓮用柱撑起,瓮口有四柱小梯,观看时可以扶梯进去。这个瓮还有一根轴可以转动表演。元朝郭守敬造玲珑仪也是一个假天仪,是王及甫工作的继续。
金灭北宋,把纪元历也带到北方,成为金杨级编大明历的底本。一一八○年(大定二十年),赵知微重修大明历。赵知微的贡献有两条,一是对太阳视运动的计算中初步用了内插法三次差的公式。二是对日月食食限的计算用了几何方法。这都是天文计算方面进步的措施。契丹人耶律履修乙未历,没有实行。后来耶律履之子耶律楚材在元初修庚午历,庚午历内容虽十九采自赵知微的大明历,但耶律楚材在历法中提出了朴素的地球经度(里差)概念,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项创见。又据《金史·天文志》,兴定五年(一二二一年)司天台内还有女真族天文学家夹谷德玉担任天象观测工作。
金朝从北宋得到的天文仪器,放在法物库内搁置了二十多年。一一五四年(贞元二年)始交司天台管理。贞祐南渡后没有搬回开封。又因当时铜的缺乏,在开封也没有造新的浑仪。据《金史·章宗纪》,承安四年(一一九九年)有丑和尚进浮漏、水称、影仪、简仪等图,当时“命有司依式造之。”浮漏即指莲花漏。水称在北宋水运仪象台中约相同于天衡。影仪和简仪的内容不详(可能为后来郭守敬造简仪和景符时所据)。
明昌年间,张行简又造星丸漏,比较新颖。星丸漏北宋叫辊弹漏刻,很少记载,相传是后唐僧人文浩所发明。利用一铜丸,通过四个曲折的孔道,从上放入自下落出,保持恒定速度而测定时刻,在行军和旅途中应用。后来元朝都城用的碑漏,也是星丸漏的一种。又据《金史·章宗纪》,泰和四年(一二○四年)司天台长行张翼曾进《天象传》。长行是司天台内的散职官名,《天象传》当是天象记录的专书。
元朝天文学以郭守敬等人编制授时历为其高潮。清代所编《畴人传·郭守敬传》说:“推步之术,测与算二者而已。简仪、仰仪、景符、几之制,前此言测候者未之及也;垛叠招差、勾股弧矢之法,前此言算造者弗能用也。先之以精测,继之以密算,上考下求,若应准绳,施行于世,垂四百年。可谓集古法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