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研究-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注意早期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常常反映了需要欲望发育的偏异。皮肤需要发育的偏异可能出现经常要抱、喜欢成人搂着睡觉、俯卧、夹腿的习惯等;口鼻腔需要发育偏异可出现吮指、吮唇、舔牙齿、咬指甲、咬唇、咬铅笔、咬衣物、伸舌、吐舌,以及不良的吞咽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口呼吸习惯等;不良的鼻腔习惯主要有揉鼻子、挖鼻孔和鼻腔塞物习惯等;肛门尿道需要发育偏异可能发生憋大便、憋小便习惯、大小便磨蹭习惯,探查肛门、尿道习惯等等。
孩子一旦出现不良习惯,应立即调整环境或改进教育方式,并针对孩子不同的习惯予以科学矫治,越早矫治越好。矫治可采用转移注意力或行为治疗,而避免责骂、强制,否则,会给孩子一种不良的“强化心理刺激”。
/* 122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预防(4)
五、对子女的亲情要正确引导
父母在和孩子的亲密接触中,形成父母子女之间强烈的爱恋关系,从而产生“亲情饥渴”。当子女对父母的“亲情饥渴”带有了性的意念,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爱恋关系,即所谓“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
许多调查研究发现,孩子接受成人的爱过多过少,恋父母情结是否完整,是否适时转移、淡化等,都可能与形成同性恋有关。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还要懂得怎样科学地爱孩子。
1.给孩子的爱不可过少,也不可过多
爱孩子要恰到好处,爱得过少的“冷漠型”家庭固然不好,但爱得太多的“溺爱型”家庭则不仅有害于孩子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使孩子只会被爱而不会去爱别人;或离不开父母,不愿接近同伴。异性父母的溺爱又会深化恋父母情结,使孩子不能及时地把性兴趣转向异性同龄者,也可能引起“乱伦、偏好同性恋”的发生。
刘达临教授在《现代家庭管理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出,父母对子女之爱往往很难用爱得过多、过少来衡量,父母对子女之爱似乎永远是不够的,这里主要不是数量的多少问题,而是爱的内容和方式、性质等问题,“孩子要星星,就替他去摘月亮”是一种爱,严格要求、看到长远也是一种爱。这意思和上述是一致的。在这个问题上要看到深层,看到长远。
在家庭中对孩子的爱,应以父母为主,其他人的爱为辅,不能喧宾夺主。父爱和母爱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父爱的早期参与对男孩更重要,以便于孩子认同男性,学习男性,3~6岁的男孩需要母爱,使他了解异性,爱慕和崇拜异性。同样,女孩早期应获得更多的母爱,以便于她认同偶像,3~6岁时应获得更多的父爱,让她了解、爱慕和崇拜异性。
2.父母之爱的科学表达
父爱不仅表现在照料子女、与子女肌肤的接触和其它的亲密行为之中,而且要以与母爱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不仅要让孩子在父爱中体验男性的力度,还让孩子在父亲的形象中体验男性性格、气质和风度,这对男孩和女孩都很重要。男孩要在父爱之中确信父亲男性相对于母亲女性的性别优势,从而确立以自己的父亲作为认同偶像;女孩要在父爱之中体验男性与自己女性相比的性别优势,从而培养自己对父亲男性的爱慕和崇拜的感情。
母亲的爱可更多表现为对子女的照料、体贴、与孩子的肤体亲密接触和依偎、爱抚等等。母爱更适合于女儿,女儿会倍感亲切,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学习。母爱对男孩来说是对异性爱的一种享受,他既能从博大深厚的母爱之中感受母亲的伟大,也能从中品尝异性之爱的真谛,从母爱那暖温的怀抱移情于对温柔异性的渴望、爱慕和追求。
所以,一个是决定孩子认同和模仿的偶像,一个是决定孩子爱慕和崇拜的偶像,两个偶像缺一不可。
其他成人对孩子的爱不可没有也不可过少、过多,孩子对其他人的印象,可能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3.适当注意与异性子女的亲密程度
当孩子的恋父或恋母情结出现以后,异性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接触要适当,不宜过分,要逐渐确立非性关系的成人关系,即以非性关系的异性之间表达爱的方式代替原来的亲子关系,逐步减少肤体接触和其它亲密行为,促进孩子恋父母情结的正常发展和适时淡化,并使之向同龄异性身上转移。
儿童处在恋父母期,会对异性父母有过多过分接触的要求和行为,成人一定要正确对待,不要责骂、羞辱孩子,不要打击孩子接触异性的欲望,不要给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朦胧性冲动造成挫折,否则会带来日后严重的性问题,甚至使孩子转而取向于同性。
六、正确指导儿童的社会交往
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为孩子提供性别影响的重要方式。
自1.5~2岁开始,儿童间的社会交往的愿望增加,3~4岁时儿童的社会性开始进一步显露,有主动、积极地与同龄儿童交往的要求,4~5岁以后儿童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一般的3岁的孩子可能已进入幼儿园生活,在园内应注意:孩子以集体活动为主,鼓励孩子不分性别地一起玩,适当引导、干预孩子的单性别交友趋向;适当配备男性保育人员,对孩子予以双性别成人老师影响;给孩子介绍一些男女明星和英雄人物,结合现实中的人物,给孩子介绍一些标准的男性和标准的女性,强化孩子对同性的认同和对异性的仰慕。
小学是孩子社会性形成初期阶段,成人不仅要支持、指导他们与同性别的朋友友好相处,珍惜朋友间的情谊,还要鼓励他们结交异性朋友,互相帮助、互相友爱。成人要注意,这个阶段孩子通常没有组织双性共同活动的经验,所以必须参与组织好男孩和女孩的共同活动。
在同性恋的个案分析中可以见到不少同性恋者在7~11岁年龄阶段有结交异性倾向,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正好相反。正常儿童正处于同性依恋期,同性朋友多,友谊深,同性交往甚密者常可见到。但对此期儿童明显的异性结交倾向要进行有效干预,要鼓励这些孩子的同性结交,必要时为孩子改变环境,介绍同性朋友,促进孩子同性依恋情感的发展。
“南京研究”表明,在第一次与同性接触有性体验的儿童中,最小的仅5岁,平均10.9岁,大多数都是小学生。国外一项研究认为,在9岁前发生同性行为的占1%,9~11岁的占28%,12~13岁占59%,14岁以上的占12%,也多集中于小学高年级。
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同性依恋也要予以指导,不可盲目地、过分地鼓励孩子的同性结交。尤其是发现同性交往过于亲密,如过早的经济互通,过多的亲密接触,明显的同吃、同住、同行,语言的相互调情,说脏话,讲淫秽故事、桃色新闻,有互为性取乐的行为等等,一旦发现要严格制止,必要时要及时劝导孩子终止关系。
指导初中以上儿童的异性交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事。此时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随着性意识的萌发,性兴趣和性欲日趋强烈,出现积极接近异性的心理态势,这是正常的性心理发展。
这时父母要热心指导孩子的异性交往,指导孩子既不要冷淡同性朋友,也不要无视或压抑自己接近异性的冲动。要教育孩子加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努力疏导性欲和攻击、征服异性的冲动,努力把与异性的交往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同性恋调查提示,有不少同性恋者由于与异性接触的困难,或者因为与异性接触受过严重挫折,转而取向于同性。可见在青少年最初和异性交往中要注意引导,注意保护孩子积极地接近异性的心理态势,而不能使其受到伤害。
/* 123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预防(5)
七、同性依恋倾向的早期干预
有些同性恋者在早年就有同性依恋的倾向,成人要注意孩子从小的性别偏向,及时予以干预。这些倾向有:
1.性格的异性化倾向
男孩子具有内向、孤僻、温柔、懦弱、依赖、退缩等性格特点,而缺少男孩子应有的活泼、开朗、进取、独立性强的性格特点。父母和教师对这些孩子应予以特别教育,及时为他们调整环境,设计有利于培养男子气质的各种环境,动员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标准的男性成人为伍,与男性特征强的男孩多游戏、多交往。对这些孩子的勇敢、坚强等表现要予以鼓励,对懦弱、退缩等表现要予以批评,不断地鼓励他们做一个真正的男孩。
同时,要使男孩少处于女性环境之中,减少对孩子影响较大的女性成人、女孩和这些男孩接触。
对女孩也需要注意相同的情况,注意其女性性格和气质特点的培养。
对孩子平时流露出来的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的不满、对异性性格特点的羡慕、学习和模仿,要及时予以教育。要教育孩子对自己与其生物学性别相一致的性格特征的喜爱和认同,当然,也要让孩子喜爱或羡慕异性的性格特征,可是这必须建立在喜爱自身的性别和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
2.角色行为的异性化倾向
通俗点说,角色行为的异性化倾向是指孩子学习异性诸行为,例如男孩穿女孩的服装,做女孩的游戏,依恋成人,喜欢蹲下来小便等。当小男孩被人称为“小姑娘”,小女孩被人称为“假小子”时,就更要注意改变和纠正了。
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学习、模仿与自身性别相一致的行为规范,不要学习异性行为。对异性气质、异性行为、异性角色可以爱慕或给以较高的评价,但同时必须对和自己的性别相一致的角色规范、气质特点有完整的认识,并且能自觉模仿和学习。
3.孩子心中偶像的同性化倾向
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孩子在想什么,经常谈论什么,对什么样的人更能表现亲近、羡慕、崇敬的感情,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同性还是异性。当然,许多英雄人物、科学家、明星是大家所崇拜、所喜欢的,是不分性别的,但是如发现孩子只崇拜和自己同一性别的偶像,就要注意了。当代“追星族”的队伍庞大,但他们主要崇拜双性别明星或异性别明星,如果从孩子时代开始就只崇拜、追求同性别明星,就不正常了。
成人对孩子这方面的表现是容易发现的,例如,他最喜欢看谁的表演,听谁的歌,珍藏谁的照片,经常谈论谁,等等。如果发现这些情况,就要及时地加以教育、引导。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一个错觉:不能认同同性偶像。而是要使孩子从内心对双性别偶像都崇敬,而不要有什么偏颇。
4.性别依恋的反向趋势
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依恋趋向,3岁以前,孩子应更依恋于同性,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解决性别认同、性角色学习的问题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对异性性取向定势的确立。在这一阶段主要要求成人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双性别影响的环境,科学的父母之爱,对孩子性别认同、性角色学习、性取向定势有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儿童在3~6岁阶段会出现对父或母的特殊依恋,男孩更恋母,女孩更恋父,这是正常的,只要这种依恋不过分,不妨碍孩子个性性格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