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同性恋研究 >

第44章

中国同性恋研究-第44章

小说: 中国同性恋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5人,占8.5%。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回答是有重叠的,因此在正常生活的同性恋者中,幼年时受过各种性刺激的比率大约在2%~40%左右;在押的同性恋者中幼年时受过各种性刺激的比率大约在2%~30%左右,以上比率是相当高的。从总体上看,男性同性恋者在幼年受到的性刺激要高于女性;但女性在幼年时受到过性侮辱、猥亵和被强奸或诱奸的比率要高于男性。严格地说,应该承认如果仅从以上回答来测定同性恋者在幼年时所受性刺激后出现的性兴奋程度,从方法上说还缺乏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的手段,但是从理论上说,幼年期基本上属于性的朦胧期,如果同性恋者在幼年期受了性刺激而产生性兴奋是事实,那么应该认为同性恋者在其性心理、性发育过程中与一般人有不同之处,这也可能是他们倾向同性恋的原因之一。3. 反性别抚养和教育“南京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不良,对同性恋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反性别抚养和教育如把男孩像女孩一样对待占20.6%;母亲在家庭中支配一切、父亲则没有地位的家庭占17%;长期生活在女性环境中的男孩和长期生活在男性环境中的女孩占62.4%;幼年未受过良好性教育的占99.1%,早年接受不良性教育的占92.5%。这个研究说明早期家庭环境和性教育因素对同性恋者的个性、性心理发展和社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资料提示,主要家庭成员对幼儿保护溺爱过度,孩子缺乏与男性成员生活交往,自幼被禁锢,成长于“阴盛阳衰”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具有心理偏向,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以反性别角色对待,于是这些幼儿早年性心理发展就潜移默化地向异性不断偏移,并不断模仿和强化异性行为,久而久之萌发了颠倒的性心理。他她们的生理结构上虽是男或女,但心理上却与自己的性别完全相逆,性身份的自我体验与行为表现也明显异性化。由此可见,造成早年性角色与性身份颠倒的重要原因是家庭环境因素、早年性教育及后天的社会学习因素。这和“上海调查”中同性恋者的自我分析和其它方面的调查结果比较吻合。众所周知,早年经验对发育的幼儿脑解剖及脑生化等有明显的影响,这就给同性恋早期性心理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性身份“错误自认”提供了生理上的依据。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多,有些父母对只生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有不足感,在对孩子早期性教育中可能会出现无意识的偏向,从而可能造成孩子性身份的“错误自认”,导致性心理和性行为的颠倒,这就成为同性恋的前身、性倒错的基础。婴幼儿期到青春期是人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与加强该阶段的性教育是防止性偏离的一个重要措施。

/* 93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成因(3)


 
4. 我国同性恋的形成的环境及教育因素 
立足于我国对同性恋成因的一些调查,尤其是对“上海调查”和南京2600余例同性恋者的个案资料中有关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认为,我国同性恋的形成与以下环境及教育因素相关: 
(1)反性别抚养 
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予与孩子生物学性别相反的抚养态度和方式。从给孩子取名到买玩具、服饰及打扮等都以相反性别对待。反性别抚养最常见的是男当女养,较少见的是女当男养。 
据上海等地调查,正常儿童受父母反性别抚养的占30%以上1989年资料,个别幼儿园竟有一半以上的男孩被父母当作女孩抚养。国内关于同性恋的调查发现,20%左右的同性恋者有被父母反性别抚养的历史。研究同性恋的学者的共识是:反性别抚养是同性恋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反性别抚养严重打乱了孩子认识性别的发育,容易导致性别同一性障碍,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反性别抚养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性别的反向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望从胎儿期就开始影响意念影响孩子的性别发育,孩子出生后不仅通过意念更主要是通过各种性别信息影响孩子的性别发育。孩子总是希望与父母认识的性别统一,这必然导致认识性别的矛盾,甚至导致性别的认识错误。 
父母对子女的反性别期望反映了父母对性别的评价,父母喜爱的性别自然是子女学习、仿效的性别模型。 
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对子女性别的反向评价、性别角色及角色行为的反向评价和要求,使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性别认识和性角色的行为指导。 
父母对孩子性别相反的性别期望、评价和要求使孩子意识到父母对其生理性别的贬低和否定,于是孩子自然也否认、贬低自己的生理性别,认识性别发生倒错,孩子甚至抱怨自己的生理性别是错误的。 
(2)反性角色教育 
这是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相反性别的角色要求。反性别角色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生作用: 
异性角色的榜样影响 
孩子从小生活在异性角色占统治地位的家庭,家庭中的同性角色处于被控制或屈辱的地位,孩子缺乏与自己生理性别相一致的同性偶像,于是容易发生对自我性别和性角色的否定,对异性性别和异性角色的认同。由于认同占统治地位的异性偶像,就开始了认识异性、认同异性并学习异性角色及行为的过程。成人的这一榜样影响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开始起作用,“认同偶像”几乎都是通过感知来确立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其他成人仍是孩子最重要的角色偶像,父母的角色形象不完整或者相反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标准角色的学习和模仿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在很小时就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能让孩子得到舒适体验感的父或母自然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的父母给孩子最初的“印刻”即刻印在脑海中的印象将必然影响他今后性角色的学习。这种影响如果相反则对孩子的角色认同也产生相反作用。 
成人对孩子的行为指导错向 
成人如果从小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甚至进行与孩子性别相反的性别角色教育并提出异性的角色要求,孩子在经历了认识上的矛盾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之后,就会完全学习异性的角色行为,并以异性角色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从而导致行为性别的异常。 
成人对孩子行为错误评价 
孩子如有与性别相反的行为,成人不仅不教育反而鼓励或赞扬,这不论是对孩子本人还是旁观的孩子来说都起着反性角色教育,无形中使孩子的行为在向相反角色的学习中越走越远。 
符合自身生理性别的角色行为学习受挫 
在正常情况下父母形象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子女角色行为学习的“规范形象”。如果父亲是一个勇敢、粗犷、豁达的真正男子汉,给孩子的是一位优秀父亲的形象,男孩子会把父亲当作自己努力学习甚至力图超越的榜样。在男孩学习父亲的过程中,如果意外地受母亲或其他成人的不正确的干预,例如对孩子行为的反向评价和干预,母亲强行要求孩子学习自己的行为等,则会造成男孩学习父亲的行为受挫。另一种情况是母亲十分强暴,无情地欺压她的丈夫,使男孩深感男子父亲的屈辱和对女性母亲的惧怕,孩子心底的学习男子汉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使他的“学习”严重受挫,或者导致他性格懦弱,或者使他既具有懦弱、惧怕异性的一面,又具有强烈的统治与征服异性的欲望,这使他本能地向往真正的男子汉气质,从而成为一名男同性恋中的女性角色。 
(3)家庭影响的不完整 
儿童的健康发育和成长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因素,而大多数同性恋者都是从小就处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所谓家庭环境因素的不完整是指: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不睦 
家庭处于持久的矛盾、争吵之中,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个性发展,使孩子无所适从,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容易发生心理或行为障碍。孩子常常看到父母吵架、失态,会觉得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也没有自制力,于是使孩子的角色崇拜和角色行为的学习过程受挫。孩子长期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下,行为的规范化就发生困难,良好个性的塑造也不可能,于是常常放任自流,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和偏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 
性别成员不均衡 
例如单亲家庭、父母分居家庭、父母亲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或者某一性别成员太多的家庭等,使孩子得不到相对均衡的双性别影响,只受到单一性别或家庭中优势性别的影响。儿童对性别的正确认识和行为性别的发育必须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他与两种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他与同性、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成熟起来。早年缺少同性成人的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性角色认同、性角色学习过程容易发生缺陷,他们看不到自身性别的优势,缺少自身性角色的规范,缺少同性角色偶像,他们只能去认识、了解异性的性别,模仿异性角色行为,甚至认同于异性角色。同样,如果孩子自幼缺少异性的影响,他认识同性、确立同性的角色偶像,模仿同性的角色行为等过程可能正常,而他对异性缺乏了解,对自身与异性的区别缺乏了解,不能确立异性崇拜偶像。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儿童的性别自认、性别行为和性取向定势的错误,从而带来相应的性心理问题。

/* 94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成因(4)


 
性别影响比例不均衡 
父母双性别影响也要求其影响力有一定的均衡关系,即要求父母双方要均衡地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性别优势,并科学完美地表达两性关系,使孩子受到正确的双性别的影响。“南京研究”发现,有17%的同性恋者生活在以母亲占支配地位的家庭中,“上海调查”发现,从小母亲照看较多的占77.3%,都说明了性别影响不均衡、不科学。为何受母亲影响多的男孩易发生同性恋呢?正如前所述,男孩子的成长首先要充分地认识男性性别、男性角色优势,确定自身的角色偶像父亲,学习自身角色甚至以图超越父亲。这一时期如果母亲的性别影响、性角色优势过分暴露,孩子就会发生性别自认、确立和模仿自身性角色偶像的障碍,或无所适从,或使他转向认同或模仿异性。 
角色形象不完美 
父母的角色形象不完美,同性别的孩子学习模仿的结果会使自己的角色行为不规范。对异性孩子来说,确立的崇拜偶像不完美,会影响孩子对异性的认识和崇拜,影响孩子对异性的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由于对异性崇拜的挫折,也会使他们欣赏自身、美化同性甚至追求同性。 
父爱和母爱的不均衡 
父爱和母爱对孩子的生理发育,尤其是心理发展影响很大。爱是孩子成长的雨露,父母之爱也是培养孩子将来爱父母、爱他人的源泉。父母给孩子的爱既要适度,又要均衡,不可完全是父爱,也不可完全是母爱。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在孩子3~6岁阶段即带有性的色彩,在正常情况下女儿更亲父亲,儿子更亲母亲,这种恋父或恋母情结的缺损可能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之一。个案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