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306年7月5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权夺利战争而获胜的西罗马皇帝君士坦西阿在大不列颠的征讨战中死于约克。在不列颠军队的欢呼声中他的儿子君士坦丁成为西部“恺撒”。但此时他尚未在整个西罗马确立起他的绝对统治地位。前西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仍然在罗马城内飞扬跋扈不服统治。于是君士坦丁为了捍卫西罗马皇帝的尊严,只得选择战争。
据说,公元312年,君士坦丁与马克森提乌斯决战前夕,君士坦丁作了个奇怪的梦。他梦见空中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十字架,旁边的一行字写着″有此符号者胜″。从梦中醒来,君士坦丁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决心与马克森提乌斯决一死战。他命令所有士兵在盾牌上刻下希腊文X与P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就是希腊文基督二字的字首。在这场战争中他果然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战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可用来作为强化帝国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于是他发布通告,放宽了对基督徒的限制,并采取了一系列宽容政策来改善基督徒的生存条件。于是罗马帝国的基督徒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君土坦丁大帝的身上。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东罗马皇帝李西尼在米兰会谈,讨论承认基督教公开合法化的问题。李西尼为了实现由他一人统治整个罗马帝国的梦想,争取时间以加紧筹备武力,很快就同意了君士坦丁的建议。米兰会议以后,双方共同签订了一个著名的宗教宽容赦令,即米兰赦令。宣布宗教信仰自由,承认基督教徒与其他宗教徒具有信仰的同等权利,并把过去没收的教堂和教堂财产归还给他们。这是对基督教的一个让步,也是寻求基督教支持的一种表示。君士坦丁此时还不是基督教徒。
但会后不久李西尼就开始不断进行挑衅活动,君士坦丁大帝被迫在公元314年与李西尼开启战端。由于双方不分胜负,只好缔结和约。但和平持续不到9年,公元321年,李西尼又开始对基督教徒进行无情的迫害。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和李西尼在阿得里亚堡重摆战场,这一仗李西尼全军覆没。至此,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治整个罗马帝国,再次完成统一罗马帝国的大业。
这时,教会中发生了一场严重的争论,逐渐蔓延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对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极为不利。这场历史性的争论即阿里乌斯派的异端争论。阿里乌斯是亚历山大教会的长老。亚历山大教会在这时与罗马教会并居基督教的中心地位,所以阿里乌斯公然提出在圣父、圣子、圣灵三者中,只有圣父是永恒的。圣父首先创造圣子,而后圣子创造圣灵,因此,圣子与圣父不能同等。这是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分歧,结果造成了基督教徒思想上的混乱,因此这个观点遭到了罗马教会的驳斥,但却得到了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徒的支持。君士坦丁大帝深知如不立刻作出一个权威性的裁定,很显然东部基督教徒将会分裂成两派,那时他利用基督教会凝聚整个帝国基督教徒成为坚强同盟的可能性将完全丧失。
于是在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以皇帝身份,自愿担任调停这次争论的角色。他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召集了东部所有主教参加的会议。当时共有318名主教出席了会议,罗马教会也派遣了一个主教团参加。会议用了很长时间辩明这一争端,阿里乌斯也亲自出席辩论,但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阿里乌斯的学说,认为圣父与圣子是同一的。会议据此制定了“尼西亚信经”,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同体,因而也是永恒的。这时君士坦丁还未受洗,他担任了会议主席,并批准了会议决议。阿里乌斯被流放到伊利里库姆,他的一些拥护者被放逐到高卢。
这次会议虽然暂时解除了教会的危机,但阿里乌斯的理论并未消失。他在宫廷官员中有许多拥护者,君士坦丁后来也倾向阿里乌斯教派。因为这个教派拥护皇帝的强权政治,它不谋求教会独立,愿意使教会完全依附世俗政权。
尼西亚会议之后,君士坦丁对全境的基督徒公开承认,基督教获得了传教与信仰的绝对自由,至此,教会具有了权威性。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患了重病,在病中从阿里乌斯教派的教士优塞比乌斯手上接受了基督教洗礼。
影响
君士坦丁的最大功业之一,就是确立了基督教在欧洲不可动摇的地位,强化了帝王政权与基督教会的合作,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基础。
刚诞生时的基督教为广大受苦受难的人们播下了新的希望,对救世主的热切盼望减轻了他们的痛苦。但仅仅两三百年,人们的救世主不仅没有来解救他们,反而给他们悄悄地戴上一副新的精神枷锁——基督教会的压迫。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踌躇满志的君士坦丁大帝永远也不可能想到,从他那里得到保护的基督教羽翼日渐丰满,他们的野心随着他们势力的扩张而与日俱增,当他们看到垂死的西罗马帝国已完全依赖他们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由奴仆上升为主人,把这个世俗政权遮蔽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妄图把基督教作为统治工具的世俗政权确实认识到了基督教的作用,却低估了它的威力,到头来自己反倒成为为教皇们的统治摇旗呐喊的士兵。至此,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之光在欧洲彻底熄灭了。
第二部分 耶稣的诞生第18节 汉帝国的反击
匈奴人是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属尚无定论,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在历史上也称为胡人,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在殷商时期他们曾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中国古人认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是被殷人驱赶到北方的夏人的后裔。
匈奴与中原
公元前209年,即汉朝建立的前三年,匈奴在新单于冒顿的领导下强大起来,他是在杀死自己的父亲以后取得统治权力的。冒顿是一个杰出的有能力而且有活力的领袖,在短短数年之内,他不但成功地在各个匈奴部落之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而且几乎向所有方面扩展他的帝国。同时在国内他建立了一套从左右贤王到什长的完整的统治体系。
汉朝初年,北方匈奴处于鼎盛时期,不断南侵,并占有了今内蒙古河套伊克昭盟一带的土地,汉王朝无力反击,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汉匈关系一度缓和。汉文帝时,匈奴14万骑兵曾打到距长安不到200里的地方,震动朝野。经文、景二帝积极备战,努力发展生产,繁衍马匹,军事实力大增。汉武帝继位后,决心征讨匈奴。从公元前129至前119年,先后对匈奴发动了9次反击。头两年反击,多无功而返甚至遭败溃退,只有卫青部进至龙城?穴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内?雪,有所斩获。为了消灭匈奴主力,从公元前121年起的九年时间,卫青与其外甥霍去病等人,连续发起了四次河南漠南之战、两次河西之战、一次漠北之战,均取得了重大胜利,将匈奴逐出漠南及河西地区,使其失去阴山和祁连山两块栖息之地,退居漠北荒原。
漠北之战后,汉朝战马损失惨重,加之财政困难,无力迅速重整骑兵集团,但匈奴尚有一定实力,从公元前118至公元前100年,汉朝主要是采取防御措施,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屯兵驻防、垦田开发。这一时期,汉、匈之间多有小的接触,其中比较大的一次是在公元前103年前后,因汉离间匈奴各部落关系,遭单于怨恨发兵8万骑,全歼汉将赵破奴军2万人。公元前100年,匈奴借故扣留汉使苏武等人?穴历史上的苏武牧羊故事,就是指这段历史?雪,汉匈关系再度恶化。
武帝派李广利三次征讨匈奴,不是先胜后败就是无功而返,双方都损失了数万人。这时,匈奴已控制了西域。公元前89年,匈奴狐鹿姑单于致书汉朝请求议和,汉武帝亦诏示天下休兵养民,从而结束了延续45年的讨伐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部将纷纷自立为单于。这样,到公元前57年,就出现了呼韩邪、屠耆、呼揭、乌藉、车梨五单于争立的局面。五单于经过激烈的混战,最后,呼韩邪单于取得胜利。
公元前56年,呼韩邪单于平服其他四单于不久,其兄左贤王呼屠吾斯又在东边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并对他发动进攻,把他赶出单于庭。为了恢复和维持自己的统治,他决定归附汉朝。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向汉朝称臣,并请求留居光禄塞(在今包头市西南)下。汉朝先后向他调拨谷米糒3.4万斛,并从军事上给予支持。他在光禄塞下住了八年多的时间,兵力和部众逐渐增多,到公元前43年重新返归单于庭。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湖北女子王昭君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
到了公元46年匈奴单于舆死,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发生内讧。日逐王比因未得到单于位置,派人向汉朝请求内附,表示“愿永为藩蔽”,得到汉朝同意后,遂于公元48年“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从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首领为蒲奴单于,仍住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南匈奴经常与东汉联合,攻打北匈奴。
公元89年6月,窦宪、耿秉奉命率领汉和南匈奴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出击北匈奴,与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部),大破之,降其众20余万人。单于遁逃,窦宪和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经过东汉王朝的多次打击,北匈奴的势力日益衰落。公元90年、91年,又连续遭到东汉军队的进攻,损失惨重,单于率部分人众逃往乌孙西北,于公元2世纪左右开始了他们的迁移。
匈奴人的西迁
匈奴这次的迁移历时达200余年,其过程已经很难考证,史料记载也是相当模糊。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过去曾遭受匈奴的征服和奴役,因而对于他们的过境没有给予欢迎,反而乘其落魄之际进行报复。匈奴因此不得不继续西迁,寻找新的生存家园,其间他们在中亚地区停留了大约两百多年的时间。最后一次离开时,匈奴人把老弱留在当地,选精壮继续西征。
于是在公元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匈奴人于公元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奴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奴。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
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铁蹄,踏向西方。
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