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心灵的资粮-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我们必得多少研读一些,细看Navakovada(原注:基本律法要略。)它究竟说什么?研读它、记忆它,直到你了解。经常问你的老师,有关较细微的地方,他会解释。就这样地研读,直到你真正了解律。
维持标准
如果我们不喜欢某种事物
我们反应出憎恶
如果我们喜欢它
我们反应出快乐
这颗心变脏且染污了
今天,一如往昔,在每年的佛法测试之后,我们会集在一起。这个时候,你们大家应该思考实行寺院各种职责的重要性——那些对亲教师的、对老师的职责。就是因为这些,维持我们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一的团体,使我们能够相处融洽和合;也是因为这些,使我们能互相尊重,连带利益了团体。
从佛陀时代到现在,在所有的团体中,不管他们用的是什么方式,如果住在团体中的人没有互相尊重,他们便不能成功。不管他们是住于俗世的团体或是隐居的团体,如果他们缺乏相互的尊重,他们就不能团结一致。如果没有相互的尊重,疏忽便会开始产生,而修行终会退步。
我们的佛法修行团体,住在这儿至今大概有二十五年了,虽然不断地在成长,却也可能走下坡;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但如果我们都小心谨慎,能够互相尊重,并继续去维持这修行的水准,我想我们的和谐将会一直是佛教成长的泉源。
谈到有关研读和修行,它们是成对的。由于读书和修行的合作无间,佛教得以成长和兴隆直至今日。如果我们只是以一种不在意的方式学习经典,疏忽就会产生。例如,在这里的第一年,我们有七位比丘结雨期安居。那时,我私自想:“只要出家人一开始准备佛法考试,修行似乎便退步了!”想到这一点,我试着去测定这个原因,于是,我开始去教导在那儿雨期安居的所有七位比丘;每天,从餐后直到晚上六点,我教导了大约有四十天。比丘们前去应考,在那一方面有好的成绩出来,他们七位全都通过了。
那样当然很好,但对于那些不够慎重的人来说,却有某种困难。读书,是需要在背诵和复习上面费很多功夫的,那些没有约束且话多的人,会对禅坐修行逐渐地放松而花上所有的时间去读书、复习及记忆;这导致他们抛弃他们的老规矩——他们修行的标准。而这种事是经常发生的。
因此,那就是,当他们结束了研读也通过了考试后,我可以在比丘们的身上见到一种改变:不行禅了,只做一些禅坐,而联谊交际却增加了,抑制和镇静也都较差了。
事实上,在我们的修行中,当你行禅时,你应该真正下定决心去步行;在禅坐时,你应该就专注在那件事上。不论你在行、住、坐或卧上,都应该努力保持镇静。然而,当人们做了太多的研读时,他们的心充满了文字,书本使他们兴奋异常,以至忘了自己;他们迷失于外在了。而今会这样,只是因为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他们无所抑制,没有持续正念。对于这些人来说,研读会是退步的一个原因。当这样子的人忙于读书时,他们不做任何的禅坐或行禅而变得越来越没有节制了;他们的心变得愈来愈迷乱。漫无目的的闲谈,缺乏抑制,联谊交际变成了日子的常规;这是使修行衰退的原因。原因不在读书本身,而在于某些人不用功,他们忘却了他们自己。
经典真的是修行道上的指针,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修行,那么,阅读或研读都是禅坐的另外一面。但是,如果我们读书而忘了我们自己,便会引来许多的言谈和没有结果的活动。人们抛弃禅坐的修行,而不久便想要还俗。那些大部分研读失败的人,很快便还俗了;那并非研读不好,或是修行不正确,而是人们不懂得测试自己。
有鉴于此,第二次雨期安居时,我停止了教授经典。多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出家;他们有些人对律法一无所知,对内容一点也不懂,因此我决定去矫正这种情况,要求那些已经学习过的学长比丘来教,而他们也一直教导至今。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里我们也有研读的原因。
虽然如此,每年当测试结束时,我便要求所有的出家人去重建他们的修行。凡是和修行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经典,都收拾到厨子里。重建你们自己,回到规律的标准上;重建共同的修行,诸如大伙儿一块做每日的课诵;这是我们的标准。纵使只是为了去对抗你们自己的怠惰和瞋心也要做,这有助于勤勉。
别抛弃你们的基本修行:吃得少、说得少、睡得少、抑制和镇定、远离、规律的行禅和禅坐、在适当的时间里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请你们每一个人都依着这些去努力,别让这殊胜的机会浪费掉了。修行吧!你有机会在这里修行是因为你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活;他护持你在一个水准上,因此你应该完全奉献自己于修行。以前你会去行禅,现在也应该行,以前你会去坐禅,现在也应该坐;过去,早、晚你们会一起唱诵,现在你们也应该努力。这些是你们明确的责任,请你们让自己专心致力其上。
你们知道吧!那些穿着僧服只是在“杀时间”的人,并没有什么力量。这些人疑虑不安,患思乡病、迷惑……你看到了吗?这些是不把心放进修行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工作做。我们不能只是在这里无所事事,当一位佛教的比丘或沙弥,你吃住得很好,你不该将它视为理所当然;欲乐随行是一种危险。努力去找寻你自己的修行,增长你的修行,逐次渐增地告诫你自己。无论有什么过失,用功去矫正,别迷失于外在了。
热忱勤勉的人从不错失行禅和禅坐,从不中止对克制和镇静的维持。只要观察这里的出家人,无论是谁,用过餐,并做完在那儿可能有的任何工作后,便会挂上僧服去行禅——而当我们行经他的茅篷时,我们看到行禅的道路,是一条磨损的小径;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比丘是不对修行厌倦的。这是有在精进的人,有热忱的人。
如果你们所有的人都像这样奉献自己于修行,那么,将不会有许多问题产生,如果你不与修行同住——行禅和禅坐,就不过是旅游罢了。不喜欢这里你便旅游到那边,不喜欢那边你便旅游回到这儿;就是那样,依本能到处走。这些人不坚忍,那是不够好的!你不需要做很多的游历,只要待在这里,开展修行,详细地学习;旅游可以留待以后,旅游并不困难。你们大家,努力吧!
兴隆和衰败都依这而定。如果你真想要适当地做好事情,那么审察和修行便要均衡,两者一起应用。就好像身和心一样,如果心自在,身体无病且健康,心便会变得镇定;如果心是迷惑的,纵使身体强壮,也会有麻烦,更不用说当身体不适的时候。
禅坐的审察就是“培养”和“放弃”的审察。这里我说的审察,意思是:每逢心经验到一种感觉时,我们仍然执着它吗?我们仍然绕着它制造问题吗?我们仍然在它上面感受快乐和憎恶吗?简单地说:我们仍然迷失在我们的想法里吗?是的,我们是这样。如果我们不喜欢某种事物,我们反应出憎恶;如果我们喜欢它,我们反应出快乐;这颗心变脏且染污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仍然有过失,我们仍然不完美,我们仍然有工作做。那必须有更多的“放弃”和更多的持续“培养”。这就是我所说审察的意思。如果我们黏着了任何一样事物,我们觉察我们被黏着;我们知道我们正处于什么状态,我们努力去修正我们自己。
和老师同住或是和老师分开住,应该是一样的。有些人害怕,他们害怕如果他们不行禅,老师就会责骂他们。从某方面来讲,这是好的;但在真正的修行上你是不需要害怕别人的,只要留意你自己内里身、语、意过错的生起就行了。当你见到在你身、语、意上的过失时,你必须警惕你自己;Attanojodayattanam——“你必须告诫你自己”,别留待他人来告诫。我们必须迅速地改善自己、明了自己,这便称作“审察”——培养和放弃。洞察这一点,直到你清楚地看清它为止!
以这种方式生活,我们依赖耐力,坚忍地面对一切的杂染烦恼。这样虽然很好,但却仍在“修习法而未见法”的阶段。如果我们修习了法,也见到了它,那么,无论什么错的,我们将早已放弃,无论什么有用的,我们都将已培养好。见到这内在的自己,我们经验到一种舒适的感觉。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我们不为所动;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自在。
现在,刚开始修行,较年轻的比丘和沙弥们可能会想,戒律较长的阿姜看起来好像没有做很多的行禅或坐禅工夫。可别这样子模仿他!你该效法,而不是模仿;效法是一回事,模仿是另一回事。事实上,这戒律高的阿姜居住于他自己内在独特的满意境地;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修行,他却是在内心里修行。无论在他心里的是什么,都无法以眼睛被看到;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纵使这修行或许没有在他的身、语上显现,心,却是另一回事。
因此,一位修行已久且熟练的老师,或许看来像是放掉了他身、语的修持,但他却是护卫着心的;他是镇静的。单单看他外在的行为,你可能会试着模仿他,松懈下来而言所欲言,但那不是同一回事;你并不在同一的水准上。想想看吧!
有一个真正的不同点,你们从不一样的地方行动。虽然这阿姜看似单纯地坐在那儿,他并没有大意;他与事物同处,但不为所惑。我们无法见到这个,无论他心中的什么,都是我们眼睛所看不见的。别光凭外观来判断,心是重要的东西。当我们说话时,我们的心跟随着;但是早有修行的人,可以做或说什么,他的心并没有随从,因为它遵循法和戒律。例如,有时阿姜会很严厉地对待他的弟子,他的言语可能显露狂野和轻率,他的行为或许看似粗鲁;见着这些,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身体上和言辞上的动作,但是遵循着法和戒律的心是无法被看到的。遵循佛陀的教导:“别大意!”“谨慎小心是到达不朽的路,轻忽大意便是死亡。”思维这一点吧!无论别人做了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不轻忽大意,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在这里说过的一切,单纯地是要警惕你们。现在结束了考试,你们有机会到处行旅且做许多的事。希望你们都不断地记着自己是法的修行人;一位修行者必然是镇静的、克制的、慎重的。
想想这教法所说的:“比丘——寻求施舍的人(乞士)。”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定义它,我们的修行担负了一种形式……非常粗。如果我们按照佛陀所定义的来了解这个字,便是“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那就深刻多了。
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就是见到过失、见到这世间之不利的人。在这世间有非常多的危险,然而大部分的人却没有见到它,他们只见到这世间的愉悦和快乐;而佛陀说,比丘是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轮回是什么呢?轮回的痛苦是势不可当的,它是难以忍受的;快乐也是轮回。佛陀曾教示我们别去黏着它们。如果我们没有见到轮回的危险,那么,有快乐时,我们黏着于快乐而忘了痛苦。对于它,我们很无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