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 >

第4章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第4章

小说: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去,又无新的官吏养成体制,意味着为官不复要求资格。民国官场之滥,即从此始;国无重心,亦因官场之滥而强化。中间主干之位既虚,遂给边缘人造成机会。由于缺乏新的职业官僚养成体制,使政统的常规社会来源枯竭,原处边缘的各新兴社群开始逐渐进据政统。近代军人、工商业者和职业革命家等新兴权势社群很快因〃市场规律〃的需求而崛起。 
       
        
       
      在中国的选官制度已去,而又没有真正引进西方的选举制度时,新的大夫渐渐只能如梁启超所说,多从不事生产的社群中来。大夫既然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出将入相〃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费行简所说的〃民国成立,军焰熏天〃,便是时代的写照。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选女婿的标准,要〃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 
      这正是典型的时代认知。  
        
       
      不过,将并非都能相;〃出将入相〃也终非正途。王新命的话,其实也不无士大夫意识的残存。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显然忽略了近代从边缘走向中央的另一大社群——工商业者,特别是近代渐具独立身份认同的绅商。 
      在革命已成近代中国的伴生物的时代,更出现了像孙中山那样的职业革命家这一新的社群。 
      不管读书人主观上是否有与这些新兴社群争夺社会权势的愿望,它们的兴起在客观上促进了读书人在中国社会中处于一种日益边缘化的境地。  
        
       
      〃官不如绅〃的现象在晚清已渐出现,咸同时办团练是一个〃上进〃的捷径,而团练是地方性的,只能由在籍的绅士办理。也就是说,这条路对没有转为绅的官吏是不通的。太平天国时期军事行动的飘忽无常以及一些团练的官方化,使得官府在所谓地方公事方面也不得不经常依靠绅士的配合。在教育方面,书院虽由地方官控制,但山长却必须由士绅担任。从社会层面言,后者所得是实利。到清季实行新政时,更常常是任用绅士多于任用官员。据冯友兰回忆,他的父亲清季在武昌为官时,就有朋友〃劝他辞去湖北的官,回河南当绅,说绅比官更有前途。〃这已渐成一种时代认知,所以〃当时有不少的官,跑到日本去住几个月,回原籍就转为绅了〃。 
       
        
       
      在科举制的废除之后,绅的地位更增,其中商人又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成分。到民国时,商人地位的上升更明显伴随着一种〃思出其位〃的强烈政治参与感。杨荫杭在二十年代初观察到:〃民国以来,官之声价低,而商之声价增。于是巧黠之官僚皆加'办实业'之虚名,犹之前清买办皆捐'候补道'之虚衔也。〃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他称为〃商客〃(相对于政客)的新群体,他说:〃中国真正之商人,皆朴实厚重,守旧而不与外事。其周旋官场、长于奔走开会者,大率皆商客也。故商客有二种: 
      一曰官僚式之商客,一曰流氓式之商客。〃  
        
       
      前者前清已有,即商人之捐候补道者,周旋于官场;民国后此类仍有之,并出现〃自官而商〃的新类型:〃军阀官僚一朝失职,以刮地皮所得,放之破产政府,盘剥重利,尚不失为时髦之财阀。此类变相之官僚机器附属品,亦所谓商客也。〃而〃流氓式之商客,为民国特产,在前清无发展之余地。此其人本与商业无关,充极其量,不过有数纸股票。然开会时之口才优于真正之商人,选举之运动力强于真正之商人。凡商人举代表见官长,无一次不挺身而出。凡商人打电报有所陈述,无一次不列名。〃这些人〃形式非政客而精神为政客〃,有时甚至〃口骂政客而实行政客之行为〃。 
       


        2007…2…27 19:30 回复 
         
        drewjet 
        2位粉丝 
      9楼
        
       
      杨氏虽留学生,显然仍存传统士人的优越感,对商人〃思出其位〃这一新现象颇不满。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这与当时新兴的社会行为方式甚而新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相关: 
      民国以来;〃朝开会,暮开会;坛上之言,皆名言也,然从此而止,下坛后未尝有所行。朝打电,暮打电;电文之言,皆名言也,然从此而止,电报外未尝有所行。〃这已渐成一种职业:〃更有一种新人,吃一种新饭,谓之吃会饭。盖其人本无职业,专以开会为职业。其人非无伎能,但其毕生所有之伎能,尽用于开会。试举其特长: 
      一曰能演说,声音嘹亮;二曰能拟电稿,文理条畅;三曰能算票数,若干人得若干张;四曰能广告,使大名出现于报章。〃  
        
       他进而分析说:〃吃会饭者,分为二类: 
      一曰官派,一曰民派。官派之吃会饭者,即议员也,今日不甚通行。通行者为民派。此其会名,虽千变万化,随时势为转移,然其会中人物,万变而不离其宗。〃这些人〃终日仆仆,可谓忙矣,然未尝成一事。仅为电报局推广营业,为报纸扩充篇幅〃。故〃开会之消磨人才,与科举等〃;同样;〃集会结社之长,等于终南之捷径〃。杨氏虽意在挖苦,却无意中触及了问题的实质: 
      开会既与科举类,则此〃终南之捷径〃即上升性社会变动的一种新途径,亦与科举等,正体现出社会的新变化。这大约是后来〃开会文化〃的滥觞,其社会功能在于既为电报局和报纸制造了就业机会,更确保了〃吃会饭者〃的存在与发展。 
       
        
       这其中尤以商界地位的上升和商人参与意识的增强最为明显,故〃民国以来,有两机关最忙: 
      一曰电报局,一曰商会。遇有问题发生,此两机关几无不效劳者,殆药中之甘草欤?〃以前商人见面,皆说本行之事。如今则〃身为商人,偏喜谈官场之事;身为洁白之商人,偏欲干预官场龌龊之事。〃官吏之除授;〃商人为之挽留、为之拒绝〃;官职之设废;〃商人出而建议、出而攻击〃。与新社会行为伴随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的价值观念:〃昔人以市井为小人,今日以市井为圣人。圣之则拜之,拜之则效法之。于是举国上下,皆以市道行之。宣传者,广告也,市道也。商贾谓之广告,不商不贾而登广告,谓之宣传。〃 
       
        
       
      如果杨氏所说的宣传与广告的关系可确立,则商人的参与政治恰给民国政治行为打上了他们特殊的烙印。以政治兴趣为主的〃商客〃这一政商之间边缘小社群的出现是民国社会(以及政治)非常值得研究而尚乏关注的现象。开会发电报等新行为可以成为一些人社会地位上升的凭藉,尤其具有提示意义。从杨氏充满挖苦的口吻中不难看出科举制废除后原来与读书人关系最紧密的政治现在却成为一些商人的兴趣所在,且至少部分为商人所盘踞;而逐渐开始退居社会边缘的读书人对此不仅感到不习惯,更甚不满意。 
       
        
       
      四民社会本是一个有机组合,士的消失与其他三民的难以维持其正业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商人与军人等传统边缘社群的兴起只是〃正统衰落、异军突起〃这一近代中国的显著特征在社会结构变迁之上的部分体现,与此同步的还可见一些居于各民之间的新边缘社群的出现。同时,伴随这些社会变迁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迄今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即原有的政治、军事群体的社会组成及其行为都逐步呈现非常规化。比商人和军人的积极政治参与更加突破常轨的,是〃游民〃和〃饥民〃这类新边缘社群对政治军事的参与。 
       
        
       科举制刚废除时,刘大鹏已经注意到〃世困民穷,四民均失其业〃的现象,他也已提出〃四民失业将欲天下治安,得乎?〃的问题。 
      约二十年后,杨荫杭发现当时的情形已更严重:〃有土而不能农,有巧而不能工,有货而不能商。〃鲁迅在1907年已观察到〃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杨氏更发现〃人民无事可为,于是乎多游民;人民生计断绝,于是乎多饥民。饥民流为盗贼,盗贼编为军人,军人兼为盗贼。游民流为地棍,地棍选为议员,议员兼为地棍。〃 
      既存社会结构已解体,而新的社会结构尚未稳固确立,整个社会遂渐呈乱相。  
        
       
      科举制本具有〃通上下〃这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为四民之首的最重要政治含义就是士与其他三民的有机联系以及士代表其他三民参政议政以〃通上下〃,而科举制正是士与其他三民维持有机联系的主要渠道。传统中国士人是以耕读为标榜的,多数人是在乡间读书,然后到城市为官。而做官之人或候缺或丁忧或告老,多半要还乡。人员的流通意味着信息、资金等多渠道的流通。概言之,科举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实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中介作用,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在新教育体制下,大学(一段时间内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这意味着以前整个社会的循环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中止,其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

        2007…2…27 19:30 回复 
         
        drewjet 
        2位粉丝 
      10楼
      据章太炎所见,因读书人不返乡造成的近代城乡之别约始于兴学堂。盖兴学堂主之最力者为张之洞,由于张氏〃少而骄蹇,弱冠为胜保客,习其汰肆;故在官喜自尊,而亦务为豪举。〃此风气也影响到他办学堂:〃自湖北始设学校,其后他省效之。讲堂斋庑,备极严丽,若前世之崇建佛寺然。〃章氏以为;〃学者贵其攻苦食淡,然后能任艰难之事,而德操亦固。〃给学生以优厚待遇的本意在劝人入学,但〃学子既以纷华变其血气,又求报偿,如商人之责子母者,则趣于营利转甚。……以是为学,虽学术有造,欲其归处田野,则不能一日安已。自是惰游之士遍于都邑,唯禄利是务,恶衣恶食是耻。〃不仅不能任艰难之事,其〃与齐民已截然成阶级矣。〃 
       
        
       
      可知后来逐渐引起世人注意的读书人之〃脱离群众〃,部分也因传统的耕读生涯的中止所致。到民国后,章太炎进而观察到:〃自教育界发起智识阶级名称以后,隐然有城市乡村之分。〃所谓〃智识阶级〃,其实就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太炎敏锐地认识到,由于〃城市自居于智识阶级地位,轻视乡村;〃就产生了城乡〃文化之中梗〃。 
      民初的知识分子学西人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正是那时城乡已分离的明证。但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得到时人的重视,也没有产生出什么因应的措施。  
        
       
      城乡分离使社会情形更趋复杂,读书人既然留居城市而不像以前那样返乡,乡绅的社会来源遂逐渐改变。乡绅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意味着道义的约束日减,而出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