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一行禅师文集 >

第5章

一行禅师文集-第5章

小说: 一行禅师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到底孰真?执假?孰善?孰恶?请平静下来吧,我的朋友。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惟的利剑,别急著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这两者都是自我,它们既不真,也不假:它们既真又假。

    我们知道光和颜色是息息相关的,同理,自我的太阳(指觉知)和自我的河流(指思绪和情感)也没什么不同。跟我一起坐下来,让你的脸上展露笑容,让你心中的阳光闪耀。假如有必要,你可以闭上双眼,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你的觉知太阳只是自我之流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和所有心理现象一样,依循著同样的法则:生起,然后又消失无踪。科学家用显微镜检视某物时,必须让光线照射在「被观察的对象」上:要观察自我也必须这么做,让觉知的阳光照耀「自我」。

    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片段

    我要你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片段。事实上,即使你想要这么做也无能为力。你以为可以将阳光与叶子的绿色分开吗?你不再能区分进行「观察」与「被观察」的自我。当觉知的太阳照耀时,思想与情感的性质就转化了:它与观察的心是一体的,但它们就像叶子的绿色与阳光般,依然有所区别。不要由「二元」的概念骤然摆向「一元」观。

    这个永远安住当下的觉知太阳同时也是自身的觉照对象。当我们点亮一盏灯时,那盏灯本身也被照亮了。「我知道自己知道。」「我意识到自己在意识。」当你心想:「觉知的太阳已经在我心中熄灭。」就在这瞬间,就会以超越光速的速度重新亮起。

    别将你的心沦为战场

    在觉知之光的照耀下,观察内心发生的各种变化。

    你会发现,就连呼吸也已经改变,与这个在进行观察的自我变得「不二」(我不想用「一」这个字)藉由觉知,你的思绪和情感也会在刹那间转化。当你不再试图去论断或压抑这些念头,它们就会与观察的心融合。

    你可能经常觉得烦躁不安,而这份烦躁又不会自动消失。碰到这种情形时,你只要安静坐著,随著呼吸的韵律,面带微笑,并让你的觉知之光照耀著这份不安。切莫试著摧毁或论断它,因为这份不安正是你自己。它只是生起,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就会自然地消失。

    先别急著找出这种不安的源头,不要大奋力想让它消失,只须觉照它即可。你将会看到它一点一滴地开始变化,最后跟你这个观照者融合成片。只要在觉知的光明中,任何的心理状态终究会软化顺服,并获致跟「观察的心」同样的状态。

    禅修,不是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

    在整个禅修过程中,要让觉知的太阳不断闪耀。就像真正的太阳能照亮每片叶子和草尖,我们内心的觉知之光也照亮每个念头和觉受,让我们观照它们,觉察它们的生起、停驻和消失。在过程中不做任何论断或评价,保持不迎不拒的态度。

    很重要的是,不要将觉知视为自己的「盟友」,然后号召它来压制「敌人」——也就是内心难以驾驭的念头。别将你的心化为战场,别在那儿发动一场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感受——欢喜、悲伤、愤怒、憎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而觉知犹如一位大哥哥或大姊姊,温和又专注,在那儿引导和照亮所有的心念。

    觉知是充满包容力与清明的状态,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觉知只是在那儿密切观察思绪和情感,而不论断它们的好坏,或将它们画分为不同阵营,陷入彼此的争斗。

    好与坏两股相对势力常被喻为光明与黑暗,但我们假如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就会发现,当光明照耀之际,黑暗并未消失。它没有离开,而是融人光明之中,它本身变成了光明。

    刚才我邀请我的客人微笑。禅修,并不表示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禅修意味著观照,你的微笑证明了这点,它显示你与自身和谐相处,显示了觉知的太阳正在你心中闪耀,而你已经掌控自己的内心状态。因为这时候你才是真正的自己,你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平静,而这份内心的平静正是吸引孩子乐于亲近你的原因。

    我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保持觉知

    我们能够做得比一杯苹果汁更好。我们不仅在坐著不动时,可以平静地沉淀下来,即使是行走坐卧,或甚至是工作之际,也都能如此。当你在散步、冲一杯茶或咖啡,或洗衣时,是什么东西阻挡内心觉知的太阳闪耀生辉?

    当我初次成为慈晖寺⑦的学生,我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仍保持觉知——不论是在园中除草、耙取池塘边的浮叶,或是在厨房洗碗,我都遵照读体律师⑧在他那本禅修手册《毗尼日用切要》中所教导的方法,去练习觉照。

    这本小书上说,我们必须全然觉察自己所有的活动。当一个人醒来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是醒著的:在穿衣服时,要知道自己是在穿衣服:洗手时,要知道自己在洗手。读体律师写了一首偈颂,以便我们在洗手或穿衣时能够诵念,好让我们一直保持在觉知中。以下是他为我们在穿衣时背诵所作的偈:

    我于穿衣际,

    但愿诸有情,

    温暖涌心间,

    恒不失正念。

    弟子的举止,就是他禅修的境界

    藉由这类偈颂的帮助,觉知的阳光就很容易照耀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思绪和情感上。当我年幼时,常听见母亲告诉姊姊,女孩子必须注意自己的每个举动。我当时很庆幸自己是个男孩,不必像她那样随时注意自己的举止。直到我开始习禅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在行为举止的留意要比姊姊当年还更多上千百倍。

    我所专注的不仅是自己的举止,还有思绪和情感。我的母亲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般,明白注重自己仪态举止的女孩,外表会显得更加光采动人。她的举动毫不愚蠢、急躁或笨拙,看起来非常温婉、柔和、优雅。其实,我母亲在不知不觉间,已教导姊姊体验禅修了。

    同样地,修习正念的人看起来也很优雅。禅师只需观察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击钟、打扫庭院和摆设碗筷,就能判断他的成熟度如何;禅师能在弟子的举止和个性中,看出他的「单修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平日修习正念的成果,禅师称之为「禅味」。

    你会用多少时间喝杯茶?

    禅修的秘诀在于,要对自己的存在随时保持觉照,不论身处任何环境,让觉知的太阳持续照耀内心生起的每一件事。在喝茶的时候,我们的心必须全然专注于喝茶本身。若我们能全神贯注,喝茶或咖啡也能成为日常生活的乐趣。

    你会用多少时间喝茶?在纽约或东京的咖啡馆,人们总是到店里点杯咖啡,匆忙地喝完、付帐,然后又行色匆匆地赶路办事。这样顶多只花几分钟。通常店内会播放震耳欲聋的音乐,你一边听音乐,一边看著别人匆忙吞饮咖啡,心里则是盘算著待会儿要做什么。这实在不能称为喝咖啡。

    你参加过茶道吗?人们聚集在一起,花两、三个小时喝几杯茶。这些时间可不是花在聊天闲扯上,而是花在相聚品茗这件事而已。你或许会认为这么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这些人根本将世界大事置诸脑后,但你必须承认,这些人的确懂得如何好好地喝茶,他们了解与朋友品茗的乐趣。

    花两个小时喝杯茶,我同意是有些过分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事要做:整理花园、烧饭洗衣、清洗碗筷、装订书籍或写作。或许这些事比不上喝茶或到山坡上散步来得有趣,但如果带著完全的觉知来做这些事,就会发现它们也相当令人愉悦。即使饱餐一顿后去清洗碗筷,也是件享受的乐事。

    我们所洗的每一个碗都是奇迹

    我认为,只有当你不是真正在洗碗时,才会觉得洗碗是件苦差事:一旦你站在洗碗槽前,卷起袖子,将双手浸泡在温水中,那感觉说实在并没那么糟糕。我很能享受慢慢洗碗的乐趣,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碗盘、水流的存在,以及双手的律动。

    我知道,若当时只是急著把碗洗好,然后可以去喝杯茶,那段时间必然会很难捱,而且不值得这样过。这么做会相当悲哀,因为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奇迹。那些碗盘本身,还有我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清洗,都是一种奇迹!

    我在《正念的奇迹》这本书中曾写到这点。我们敲响的每一记钟声、所写的每首诗,以及所洗的每个碗,都是个奇迹,每件事都具有同样珍贵的价值。

    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

    某日,当我在洗碗时,突然觉得自己的动作神圣尊贵,就如同在为新生的佛陀洗浴。这位新生的佛陀如果读到这段话,必然会替我感到高兴,丝毫不会因为被拿来跟一个碗相提并论而觉得受辱。

    在觉照中的每个思惟、每个动作都是神圣的。在这片光明的领域中,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我承认自己洗碗所在费的时间较长,但我时时刻刻都活在当下,而且内心十分快乐。洗碗这件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换句话说,洗碗不仅是为了洁净碗盘,也是为了洗碗而洗碗,让自己在清洗碗盘时的每一刻都保持觉知。

    如果我不能以愉悦的心情来洗碗,只想尽快将碗洗完,好去喝好茶,那我同样也无法尽情快乐地享用这杯茶。虽然一杯茶在手,心里却仍惦记著其他事,这样一来,这杯茶的滋味和品茗的乐趣都消失殆尽,我的心永远都悬念于「未来」,绝不可能活在「当下」

    如何培养觉知?你得自寻答案!

    让我们能够「挣一口饭吃」的工作,同样也能以洗碗的精神来进行。在僧团中,装订书本是我的主要工作。我运用一支牙刷、一个小滚轴和一块极重的防火砖(约四、五磅重),就能每天装订两百本书。

    在装订前,我会先将书页按顺序沿著长桌四周排好:然后我绕桌而行,每走完一圈,就能收集好完整、顺序正确的书页。绕桌而行的时候,我知道自己不会走偏,所以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每收集一页纸张,都清楚觉察到每个动作:我呼吸轻缓,同时也觉察每个呼吸。当我装帧书页、上胶,并装订奸封面时,内心非常平静。

    我知道自己的速度比不上专业装订师傅或机器,无法生产那么多的书,但我也明白,自己其实并不厌恶这份工作。如果你希望赚许多钱花用,就必须工作卖力且动作迅速;但是你如果只想过简朴生活,就能轻省地工作,并活在完全的觉知中。

    我认识许多年轻人宁可减少工作时间,每天大约四个小时,过著清贫的生活,好让自己活得简朴又快乐。这或许是解决目前社会问题的方法——降低无用物品的生产量、与失业的人分享工作,并且实践简朴快乐的生活。有些社团和有些人的做法已经证明这是可行之道。这让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徵兆。

    或许你会问,在洗碗、装帧书籍,或在工厂、办公室上班时,到底如何培养觉知?我想,你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只要尽己所能地让内在的觉知之光保持明亮,终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或者你也能尝试别人走过的路——像是背诵读体律师的偈颂,或是全心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在每次的吸气和吐气、在肺部的舒张与收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