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文集-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五戒:“五戒”是一行禅师发挥最多的教法之一,他一方面深化五戒的内涵,一方面将它定义为“正念分明”的基础训练。近几年,他在西方世界传授五戒时,已改用“正念五学处”来代替传统“五戒”一词。他并以正面列举的方式,改变传统名称上负面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与“不饮酒戒”即:
正念第一学处:尊重生命;
正念第二学处:布施;
正念第三学处:性伦理;
正念第四学处:谛听与爱语;
正念第五学处:正念分明的消费。
其中对“不饮酒戒”的诠释特别精彩。传统上此戒著重在单纯的不饮酒而已,但他将之扩大为广义的“消费伦理”——不进行任可能有害“身”与“心”的消费或饮食行为。从有害身体的菸酒到毒品,从有害心灵的电视节目到不良书刊,都是此戒的涵盖范畴。
一行禅师跳脱出一般人对戒律的刻板印象,以突显正念在五戒实践上的主体性地位。如果将五戒看成宗教的约束,实行五戒就是变相的束缚;如果忽略正念的觉知,即使遵守五戒,也只是消极的不作为罢了。唯有把正念融入五戒,才能真正提异生命的品质。
笔者以为,一行禅师对五戒的诠释,有助于把五戒融入“全球伦理”(GlobalEthic)的建构。因为佛教的五戒在本质上,已包含全球共生伦理、反剥削伦理、性伦理、对话伦理与消费伦理,而这五个伦理范畴,正是建构“全球伦理”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当下净土:“净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一行禅师强调“当下净土”这并不是说他否定传统的净土观,而是有意突显净土在“当下”实现的本质。他说:“净土就在当下,否则永不实现!”这句话强调,净土就在当下一念心的清净与安住:如果当下这一念心不能安住,不管生在那里,净土与你完全无关。
要体会他的“当下净土”法门,最好从“行禅”(WalkingMeditation)切入。一样是走路,只要加上“正念分明”,便是“行禅”。每一步念念分明、安详自在,每一步便已到达净土,这就是“当下净土”。
四、迷悟一如:“迷悟一如”是大乘佛教非常核心的理念之一。一般人以为“迷”与“悟”犹如水与火,两者不相容。事实上,“迷”只是未悟,“悟”只是不迷罢了。大乘佛教惯用“明、暗”来比喻“悟、迷”的关系。所谓“暗”,只是缺少“明”的暂时状态罢了,“暗”本身并非实体;“暗”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秉烛入暗,“暗”就容不了蜡烛的光明,根本不可能转“暗”为“明”。明、暗如此,迷、悟亦然,《六祖坛经》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一念觉能破万年迷”,正是一语道破这个真相。
一行禅师顺著《六祖坛经》的理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如何随时随地保持“一念觉”——“正念分明”。
一般人总以为如果修练某种方法就可开悟,把“开悟”当成是某种可得到的东西,殊不知这想法本身就是开悟的障碍之一。开悟是放空身心,不是抓取什么。一行禅师曾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开示:“悟无别道,悟即是道。”简单地说,开悟的本质不在方法上,而在当下这一念心,自己清楚明白否?能作主否?只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这一念就是佛。
一行禅师常说,一般人是PatrtimeBuddha,而佛是FulltimeBuddha。这是非常有趣的表达,两者所差别的不是开悟的能力,而是正念现前与否。他从“正念”切入,找到开悟的本质,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修持正念,等到功夫做成熟了,那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正如呼吸一般自然,哪里还要做出一个修行的样子来。
序于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三日
用慈悲消解仇恨
二00一年的九一一的确是让人悲痛的一天,因为它是人类心中怒火爆发的显现。面对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攻击行动,美国总统布希誓言带领全世界对抗恐怖主义,“打赢廿一世纪第一场战争”。遭到如此巨大的创伤,不论从民主主义的角度、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恐怖暴行都应该受到严重谴责,发动暴行的凶手应该绳之以法,对于那些无辜牺牲生命的受害者,世人更是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哀痛。
然而在美国进兵阿富汗采取报复手段的同时,许多政治家、宗教家都不认为报复是一个好方法。虽然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大家都在征战不休的斗争中知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但就是没有办法记取历史的教训,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
暂时撇开伤痛的事情,试想:为什么恐怖分子曾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径?美国的以阿政策是否对于阿拉伯世界不太公平?过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了对抗以色列,也曾采取激烈的恐怖暴行,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协商化解,巴勒斯坦已经有了生存的空间,也一改恐怖组织的形象。这里说明了,仇恨不会是单方面引发的,而且仇恨是可以化解的。
嗔恨心是阻碍人类文明的一大因素,也是埋藏在人类心中的根本三毒之一,恐怖主义的兴起源于此,对恐怖主义采取报复的想法也是源于此,它是战争的祸首。许多人都知道要用慈悲心去消解伤痛,用大爱和宽容化解的祸首,但是做不到。
一九六六年,一行禅师在美国呼吁停止越战,当他发言时有一名和平运动的青年对他喊道:“你最好是回到你的祖国去,并且去打败外来的美国入侵。你不应该在此,你在这儿一点用也没有。”一行禅师回应他说:“先生,在我看来,很多战争的根源都来自于这个国家,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其中一个根源来自于你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武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武力会使得双方都有很大的牺牲。我不要越南人死亡,我也不要美国大兵死亡。”
“谛听”是一行禅师化解怒火的第一个法门,如果不能聆听别人的心声,怎么可能了解别人心中的痛苦?又如何能化解他心中的仇恨?“深观”是一行禅师化解怒火的第二个法门,如果不能深观,如何能了知自己生气的因,又如何能觉照到自己心中正在生起的那股无名火?“正念”是一行禅师熄灭怒火的第三个法门,念念分明地呼吸,了知怒火对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念念分明地觉知它、与它合一,怒火便会很自然地熄灭。
通常我们处理负面的情绪都是采取抗拒或是逃避的方式,对于生气、恐惧,乃至于失恋或是病痛,莫不是如此。但是抗拒只是会带来更大的创伤和痛苦,而逃避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终究还是必须面对。一行禅师采取的是一种“转化”的艺术,把内心负面的能量转化成正面的能量。然而“转化”必须透过禅修的实证和体会,才有能力在面对境界时泰然处之。
一行禅师因为在越战时倡议和平运动,战争结束后被放逐,无法回到越南祖国,他在法国建立了一个“梅村”道场,每周都会接到几对来自各国越南难民营的信,这些船上难民有一半死于海上,很多少女被海盗强暴,阅读这些信件很痛苦。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叙述一名十二岁的少女在一艘小船上被泰国海盗强暴,羞愤莫名而跳海自尽。
一行禅师说,第一次听到这类的事一定是对海盗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站在少女这一边很容易,拿把枪把海盗干掉就是了。但是站在海盗这边并不容易。经过深观将会发觉,如果我们也是诞生在海盗的村庄,以同样的方式被养大,我们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海盗?每天有成百的婴儿诞生在暹罗湾岸边,如果政治家、教育家都不做什么,二十年后会有多少人变成海盗呢?因此对于强暴的事,每个人都有一点责任。人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也是一行禅师经常强调所谓“相即相依”的道理。
当他还是年轻的比丘时,看到自己的祖被带向战争、暴力、贫穷的境地,一行禅师发觉自己所学的禅和净土并不能解决周遭人的痛苦,于是他致力于佛法基本教义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他在佛陀所教示的《大念处经》找到了现法乐住的教义。他说;“佛法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现证涅盘,当下得解脱,不必等到死后或来生。”
一行禅师在一九九五年春天到台湾来,我得缘亲炙他的法教,他以“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法义,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让身心一如,念念分明地做手中所有的事。用这个方法我才渐渐体会禅宗所谓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法味。
时下很多人学禅大多谈神通感应,和自己的身心毫无瓜葛,就算能通天遁地,也无法灭除自己的烦恼,如此学法又有何益?《金刚经》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心外法都是外道,“观呼吸”和“四念处”可以使学人见法,见法即见如来。
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位将军向白隐禅师问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反问:“你是做什么的?”问者自得地说:“我是一个大将军。”白隐禅师大喝一声:“是谁有眼无珠请你当将军?你看来倒像是个屠夫!”将军闻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间的刀做势要砍向禅师,禅师即说:“地狱之门由此开。”将军惊觉自己失态,即收起嗔怒心,向禅师作礼,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开”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修行人无时无刻不看紧内心的烦恼情绪。公案看似简单,一般人要能像这位将军在一时之间收起怒气谈何容易。所有情绪的转化,还是要透过“观呼吸”和“四念处”的操作才能收效。
一行禅师在这本书中教导我们如何熄灭怒火,他以许多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谛听、深观,并透过正念转化我们的习气,当怒火熄灭,烦恼就息止。其中他举法国政府致力于照顾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为例,深刻谈到政府官员应该观内在情绪的根源,非常值得当前台湾社会的的政治人物自省。政治人物经常执着于意识型态的坚持,为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甚至带来战争,这是最没有智慧也没有意义的。如果想要减轻人民的痛苦,进而为国家社会带来福祉,政治人物要学会谛听人民的心声,深观自己内心的持着,看穿贪心和嗔心的本质,才有可能回应民众的要求。
一般人也是一样,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念念分明,让觉性常照,自然能照见生命的本质,了解五蕴皆空、诸法无我的道理:也能照见宇宙的原理,了悟诸法无常、缘起缘灭的法则。愿与此书有缘者,能早日熄灭心中的嗔念,转烦恼为菩提。
烽火伤痛中走出一段传奇
与友人赴越南旅游一趟,觉得对一行禅师的理解仿佛又多了些。记得是在顺化参观古迹天姥寺,当我们走过寺院课堂,发现寺中沙弥正在上佛法课,而课堂黑板上明显的白粉笔字迹竟是以工整中文写就的。偈句如下:
莫道西方远
西方在眼前
水流归大海
月落不离天
刹时,我几乎忘了身在越南,心中油然生起莫名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