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一行禅师文集 >

第13章

一行禅师文集-第13章

小说: 一行禅师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相信一片草叶的瑰丽繁复不亚于众星的银河之旅……

    这些诗句并非抽象的哲学,而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体悟。他说:

    我是巨大的,我蕴含了万物。⑤

    这世间所呈现的万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我刚才所提到的禅修内容,或许也能称为「无尽交织的互即互入」,亦即禅观这世间所呈现的万象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样的禅修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同/异」或「一/多」这类对立概念的束缚。这种禅修能去除「我」的概念,因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正是奠基于同和异的对立。

    当想到一粒沙、一朵花或一个人时,我们的思考无法不受同、一和评估等观念所左右。我们总是在一与多、一与非一之间划上清楚的界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像行于轨道的火车,依赖惯性的思考模式:但如果真正理解沙子、花朵和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本质,就会明白,缺乏差异性,那么同一性也不可能存在了。同与异不受约束地互相渗透。同即是异。这就是《华严经》中,互即互人和互相交融的律则(也就是法界圆融)。

    互即互入意味「此即彼」和「彼即此」。当我们深刻体会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就会发现,「一/多」的观念就像用来装水的桶子,只是一种描述实相的心智建构。一旦摆脱这种建构的束缚,就如远离运行轨道的火车,自由飞翔于天际。

    当我们了解人类是生活在一个球状的星球表面,绕著自己的轴心自转,并绕著太阳公转,我们区分上与下的二元概念也随之崩解。所以,一旦了悟万物相互依存的本质,就不再受困于「一/多」的观念了。

    在《华严经》中,运用因陀罗网⑥这个意象来说明万物间无止尽的互动与相交。这张网是由无尽璀璨的宝珠编织而成,每一颗宝珠都有数不尽的切面,每一颗宝珠都能反映出网上其他的宝珠,而其他宝珠也映现这颗宝珠的影像。在这景象中,每一颗宝珠都包含其他所有宝珠。

    每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也可以运用几何学来说明。想像有一个圆,它的中心点是「C」。这个圆是由与圆心C等距的所有点汇聚而成。这个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所有的点存在的缘故:若少了一个点,这个圆就立即消失了。这就像一座由纸牌堆积成的房子,只要抽出其中一张,其他纸牌都会倾倒。每张纸牌都彼此依赖,缺乏其中任何一张,房子都无法存在。

    构成圆周的每个点都仰赖彼此而存在。在这儿,我们又看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这个圆的每个点都同样重要,纸牌屋中的每张卡片也都同等重要。每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是关键性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相互依存」。

    为了更清楚说明互即互人和互相交融的特性中,这种彼此交织的关系,可以想像有个领域的表面是由所有的点构成,并且所有的点都在它的体积范围内。点的数量非常庞大,但缺少其中任何一点,这个领域便不存在。现在让我们想像每一个点都连结起来。首先将A点与其他点连结,然后把B点与每一个点连结,其中也包含A点,如此接续不断,直到所有的点都彼此连结。各位可看出,我们现在有一个交织了所有的点、连结得极为密实的网。

    菩萨明了法界无尽缘起,在一法中见一切法,一切法中见一法,在一中见到多,在多中见到一,在无量中见到一,在一中见到无量。诸法生灭变化,所以非真,觉者不为所动。

    我先前说过,在当代物理学中有一种「靴带理论」,它的看法极类似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靴带理论放弃物质基本元素的观念,认为宇宙现象是彼此交融的网络,其中每个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共同产生。而宇宙是一种由相互依存的事件所织成的动态结构,其中并无任何独立存在的基础物质实体。我们所谓的粒子,其实只是粒子间互动的关系而已。⑦

    或许有人会问:「我虽然同意每个现象都必须依赖其他现象才能够生起,但这包括所有现象的整体又是从何而来呢?」你们能够回答他的问题吗?

    禅修并非模仿,而是创造

    禅修并非模仿,而是创造。只会模仿上师的禅修者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这道理亦适用于烹饪或其他方面。一个优异的厨师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你可以透过许多不同方法来禅观世间万象的彼此依存(法界无尽缘起)——谛观自己的内脏:血液、心脏、肠、肺、肝和肾脏;或是千百种其他方法,包括思想、情感、意象、诗境,或一条河、一颗星、一片叶子等等。

    用功的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进行禅修,绝不浪费任何机会或事件来探究缘起。整日的修行在全心全意地专注一境中进行。

    无论睁眼或闭眼,都在三摩地(定)中。你可以放下必须闭起眼睛才能向内谛观和张开眼睛才能向外观察。一个内心的念头不会比外在的一座山显得更内在。两者都是知晓的对象,既非内也非外。

    你完全活在当下,与活生生的实相深深契合时,达到甚深的禅定。这时主客体的区隔已消融,你自在轻安地融入实相中,与它合而为一。因为你已经将所有衡量知识的工具放在一旁,而佛教称那些知识为「不正见」⑧。

    伟大深刻的领悟才会产生伟大的悲悯

    当我们观看孩子们玩耍时,会想到他们的未来。我们明白生命中充满忧虑、恐惧、希望和失望,我们为生命担忧不已,也有各种痛苦挣扎的焦虑。

    我们正是在这瞬间「进入」孩子的生活。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并不困难,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自己的骨肉。

    禅修的情况也是如此。当我们谛观万物互相依存的真实面,就能很容易契入实相,看清生命所面对的各种恐惧、悲愤、希望和绝望。

    观察叶子上的一只绿色毛毛虫,我们就不会从人类自我中心的观点来看,而是由万物互相依存(法界无尽缘起)的道理所生的洞见,了解到毛虫的重要性。

    一旦领悟到世间万物生命的可贵,我们就不敢夺取毛毛虫的生命。如果有一天必须杀死一只毛毛虫,我们会觉得这行为犹如在杀死自己,彷佛内在的某个部分也跟著这只毛毛虫死去。

    古代的人是以狩猎方式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是为了存活才这么做,而不是单单为了娱乐而杀生。但是,现今社会有些人则为了寻求快感而杀生。

    万物互相依存的道理不是某种脱离人类精神和实际生活的哲学游戏。藉由观照、世间所有现象互相依存的道理,禅修者了知众生是一体无分的,因而他或她的内心充盈对万物的悲悯。

    当你内心感受到这份爱时,就明白自己的禅修已开花结果了。智慧与慈悲永远携手并行,是一体不二的。缺乏实质深度的认知只会伴随著空洞不实的悲悯,广大甚深的智慧才会产生无量崇高的悲悯。

    愈深入探究生命,就愈能了解生命的奇迹

    你曾观赏电视的野生动物节目,看见影片里那些掠食者捕猎其他动物的画面吗?老虎追猎一头鹿,或是蛇吞食青蛙,这些场面多么紧张刺激。我们多希望那头鹿能逃脱虎爪,而那只青蛙能够免遭蛇的毒噬。

    眼看著老虎撕裂鹿和青蛙活生生被蛇吞噬,是件痛苦的事。这种节目并非凭空杜撰,而是真实生命的呈现。我们只企盼青蛙和鹿能够逃过一劫,但却鲜少顾及老虎和蛇必须猎食才能活命的事实。

    人类吃鸡、猪、虾、鱼和牛等,甚至跟老虎和蛇一样,也吃鹿和青蛙。但因为观看这血淋淋的杀戳场面而感到痛苦,于是就同情猎物,希望它能躲过被捕杀的命运。

    身为禅修行者,面对这些情况时,内心必须保持非常清明。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因为我们既是猎物也是猎人。有些人对老虎撕咬猎物的镜头无动于衷,甚至很喜欢观赏,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深深同情受害者。

    如果这幕猎食景象发生在眼前,我们会想办法解救那只鹿和青蛙。但是我们必须要谨慎行事,别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痛苦而这么做。我们还必须对老虎或蛇失去食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对它们心生悲悯。

    所有生命都必须为生存而奋斗。愈深入探究生命,就愈能了解生命的奇迹,而且也愈常见到这令人心碎且恐怖的血腥场面。

    你曾看过蜘蛛的一生吗?你曾经历过战争吗?是否看过刑求、监狱和虐杀?可曾见过在公海上的劫掠者强暴年轻女孩的悲惨景况?

    真正谋求和平,就必须了解所有生命互即互入的本质

    世上有许多人热爱运动。如果你喜爱观看足球赛,或许还有自己支持的队伍,常会为他们加油打气。观赛时的情绪会沮丧或振奋,或许你的兴奋也增添了球赛的气氛。如果心中没有任何特别喜爱的队伍,观赛的乐趣便荡然无存。在战争时我们会选择立场,通常是站在受威胁欺压的一方。和平运动就是由这种情感所衍生。

    我们感到愤怒,为不公平声嘶力竭,但是却很少超越这一切混乱,以母亲看待自己的两个孩子打架般,来面对眼前的冲突纷争。做母亲的只希望孩子能和解。

    真正谋求和平的努力必须源自这种悲天悯人的胸怀,这是谛观世间所有生命乃是互即互入且彼此交融之后,所生起的悲心。

    我们或许有幸能遇见把爱心扩及动物和植物身上的人。我们可能还认识一些人,虽然自己过著安全且衣食无缺的生活,却明白世上仍有千百万人正遭受饥荒、疾病和政治压迫的打击,并且尽力寻求方法去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他们无法遗忘这些人,即使自己的生活安逸也而无法忘怀饥荒、疾病和压迫正威胁著地球上数百万计的生命,并想尽办法要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们。这些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了悟万物生命相互依存的道理。他们知道低发展国家的生活,与富裕、科技先进国家的存在之间,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贫穷和压迫带来战争。在我们这个时代,每场战争的复杂性都是牵一发动全身,世上所有国家的命运都是彼此相关的。

    社会若要改变,人类的意识就必须全盘彻底改变

    在一个以科技为致胜关键的文明社会中,悲悯其实没有多少存在的空间。但是,当我们深入地谛观生命,甚至会开始认同蚂蚁和毛毛虫。如果我们成了农夫,或许连耕作都有困难,因为我们可能会拒绝使用杀虫剂来消灭害虫。如果我们连动物都不忍杀害,又怎么可能硬起心肠拿枪对准另一个人类呢?

    如果我们是国防部的官员,或许会鼓励人们当个有良心的反对者而拒服兵役。如果我们成为政府首长,或许会反对在辖境内兴建核子武器基地,这样我们就会被当前的体制给罢黜。

    许多人都有这类想法。我们对社会的现况感到忧心,于是透过各种管道表达反对的意见。

    伦敦大学物理教授大卫·波姆说:

    如果我们希望社会改变,只有表面的个人或经济体系的改变是不够的。人类的意识(集体的态度和信仰等)必须全盘彻底改变。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该如何实现这份改变,但我很肯定这点非常重要。⑨

    如我们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