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之感言与期许(觅寂比库)-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每一种保护业处先各修习约两分钟(共约八分钟),接着才修习自己特定(应用)的业处,当然也可以增加一些时间。
(1)、佛随念:行者应先读熟《清净道论》中〈佛随念〉一节佛世尊九种德号(汉译本分段成十种)的意义。修习时忆念:「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此不断地忆念佛世尊的功德。也可以只取一种德号,如:「阿拉汉、阿拉汉」的忆念。修习佛随念,有种种功德,尤其可以生起喜悦、轻安和坚固的信心,并能克服种种怖畏和恐惧。由于乐是定的近因(亲近的助缘),而喜悦、轻安与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先修习佛随念有助于其他业处的开展。
(2)、修慈爱:如果行者以慈爱为专修业处,则他必须依照《清净道论》所教导的次第,修习五百二十八个安止定。
如果只为修习保护业处,则可以先忆念过去自己所曾证得第三禅的喜乐,或回想自己过去曾经获得最喜悦、最快乐的情景而作意:「愿我幸福快乐」;接着对同寺内的比库僧伽散播慈心:「愿这些善人幸福快乐」;其次对同境界内(附近)的天人修慈;其次对附近的首领人物修慈;接着对附近的人民修慈;最后对一切有情散播慈心:「愿一切有情幸福快乐。」如果修行时间太短,也可以作意:「愿我幸福快乐」;接着对一切有情散播慈心:「愿一切有情幸福快乐」,并破除界限,扩散至十方,对十方一切有情修慈。
修慈能令人、非人生起柔和之心,使同住者和合共住;天人与非人不但不加恼害,而且如法守护;外护生起信心,如法供给资具;一切行处皆无妨难,不会生起恐惧、怖畏之心。此外,修慈还有安稳地睡眠,安稳地醒来,不见恶梦,被人们所爱敬,被非人们所爱敬,诸天守护,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心得迅速得定,颜色光彩,临终不昏迷,纵不通达上位而得生梵天界等十一种功德。
(3)、修习不净:不净有几种修习方法,在此提出两种:一、观想三十二身分的不净:思惟:「我这身体从脚掌以上,头发的顶端以下,以及皮肤为周围,充满种种的不净,即:这身有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这样地观察这身体的三十二部分为不净与厌恶性。
二、观察死尸的十种不净相:其内容有: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行者可作意思惟:「厌恶的膨胀相、厌恶的膨胀相」等方法,依照各人贪行差别,而选择并修习一种死尸的不净相。
修习不净可以暂时降伏贪欲,不致被贪欲占夺其心而破坏定力,使他能安稳、顺利地修行。
(4)、死随念:行者可以作意思惟:「我必然会死,我必然会死。」行者思惟生命的无常,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因寿尽、业尽、生病、车祸等缘,都可能夺去这条脆弱的生命,死亡必将来临。如此修习会生起悚惧感,这种悚惧心能够警策行者不敢太放逸,而能精进地修行。
这四种保护业处详细的修习方法和功德,诸位可以阅读《清净道论》和帕奥禅师讲述的《如实知见》。
2。观察(所受用的)资具:
在《清净道论》的〈说戒品〉提到四种遍净戒: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因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和种种活动,是依赖于衣服、饮食、住处和医药等必需品,所以称为资具。如理地观察、抉择、省思所受用的「资具」,即是资具依止戒。
(1)、为何观察资具?
一、行者能经由省察而看到资具的过失与功德。
二、由于看见资具的过失,行者能舍离资具的贪求,而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资具。当行者舍离邪求而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资具时,同时也成就了活命遍净戒。
三、由于观察所受用的资具而采取适当的受用,他将舍弃沉溺于欲乐和苦行等不如理行道,而行于中道。
四、由于观察每一种所使用的资具,他清楚地知道使用资具的目的,能以利益自他而行道,并能因其正念、正知而增强观察力、明觉心和省察慧。
(2)、如何观察受用资具?
一、衣服:「(我)如理省察所受用(穿着)的衣服,只是为了防御寒冷、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蛇、蝎、蜈蚣等)爬虫类的接触,只是为了遮蔽羞处(隐私处)。」
二、饮食:「(我)如理省察所受(食)用的团(饮)食,不是为了嬉戏,不是为了骄逸,不是为了装饰,不是为了庄严,只是为了这个身体继续维持,为了停止伤害,为了支持梵行,如此:我将因此灭除旧受(饥饿之苦),不产生新受(吃太饱、消化不良之苦),我将维持生命,没有(饥饿引生的)过失,而且安乐地生活。」
三、住处:「(我)如理省察所受用(居住)的住处,只是为了防御寒冷、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蛇、蝎、蜈蚣等)爬虫类的接触,只是为了避免气候(引起)的危险,而好独处(禅思)之乐。」
四、医药:「(我)如理省察所受(服)用(治疗)生病所必需的药品,只是为了防御(治疗)生病的苦受,为了彻底没有身苦(身体健康)而已。」
以上四段省察文出自《中部·一切漏经》(M。I; p。10)。此经佛陀教导弟子们以七种方法舍弃诸漏烦恼,其中这种以(省察)受用(资具)来舍弃诸漏为第三种。所以如理地观察所受用的资具,是可以降伏诸漏烦恼,使它们暂时不现起的。
观察资具有两种情况:在获得资具时的观察和在使用资具时的观察。如果行者在使用时未加以观察,则他必须在睡前或黎明前作总观察,如此则成为三种情况。其观察文句稍有不同:
一、获得资具时的观察:「我如理省察所获得的衣服,只是为了防御寒冷、炎热,…」等的方法观察。
二、使用资具时的观察:「我如理省察所穿着的衣服,只是为了防御寒冷、炎热,…」等的方法观察。
三、每天最后的总观察:「我如理省察今天所穿着而未经省察的衣服,只是为了防御寒冷、炎热,…」等的方法观察。
以上三种观察各还有两种观察法:
(A)、依界差别观察:「所获得的衣服,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等的组合而已」,以类似的方法观察其他资具。
(B)、依厌离想观察:「所获得的衣服当接触到污秽的身体后,也会变得恶臭、污秽不净」,其他资具也是以类似的方法观察;对于食物的省察则与食厌想一样。
(3)、四种受用(有四种人使用资具):
一、盗贼受用:破戒的人使用资具就好像盗贼的行为一样,所以称为盗贼受用。
二、负债(借)受用:持戒的人使用资具,如果没有作适当的省察,就好像欠债一样,所以称为负债受用。如果持戒者如法地观察所受用的资具,则能对治负债受用而转成继承受用。
三、继承受用:持戒者观察资具而受用和(从索答般那道至阿拉汉道)七有学的资具受用为继承受用。虽然比库们所受用的资具是由信众所布施,但因为这些资具是由世尊所允许的,所以仍然属于世尊的所有物。七有学为真佛子,所以他们的受用(资具)为继承受用;持戒者如理观察资具而受用,表示他们正迈向有学之路,所以他们也属于继承受用。
四、主受用:阿拉汉已经超越渴爱的奴隶,能自主地控制心念而受用资具,所以他们的资具受用为主受用。
为了不犯负债(借)受用,行者宜应每天慎重地观察自己所受用的资具。对于在家居士,每当到寺院帮忙或修行时,如果自己所使用的饮食和房舍(住处)等是由信众所布施的,则最好也能如法地观察。观察资具时不要仅读诵文句而流于形式,宜应确实地观察、反省、思惟所受用的资具,并怀着感恩心,感谢前人、执事者和信众等的努力与护持,我们才能如法地修行。
三、教典之研习
1。为什么要研读教典?
一、由听闻而趣入正法:闻、思、修慧中,闻为初门,由听闻正法而趣入正法、理解佛法。我们可以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也可以自己阅读佛典,而研读佛典是最方便趣入佛法、理解佛法的途径。
二、培养佛法正确知见:八正道中正见为首,正见就好像一个人的双眼。由听闻佛法、研读佛典可以理解佛法义趣,培养佛法知见,确立正见,修正无始以来的邪见和不正确观念。
三、成为信仰依归:由研读教典、听闻正法才能了解佛法的内容,进而生起正确的信心与信念,成为自己信仰的依归。
四、生起正信破除迷信:在佛法边地学习正确的佛法,进而依法奉行,实在不易!由研读教典培养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再由(纯净)正确的佛教观破除过去种种不正确的迷信与邪信,成为真正的佛弟子。
五、成为修行依据:研读教典、听闻佛法才能了解并掌握佛教的修行方法、修行过程与修行目的,也才能依循正确的修行方法迈向涅槃大道,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以致入宝山而空手归。
六、导引正确的人生观:由研读教典、听闻正法而理解佛法,进而将佛法融入生活之中,无论为人处事与人生态度都能以佛法为依归,提升生活品质。
七、了解佛法本末:在末法之际且又佛法边地修学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由于教内杂乱与教法失真,使得佛弟子很难掌握佛法核心与根本。所以必须以开阔的心胸、抛弃成见,研读适当的教典、听闻正法,才能了解佛法核心,以根本佛法为依归,舍弃枝末、外道化与变质的佛教。
八、令正法久住:佛法从佛世辗转相传至今,世尊正法的存续有待佛弟子们的研究、修行(实践)与弘扬,如此正法才能久住、利益来者。
2。由佛教历史发展看教法核心
根据近代佛教学者们的研究,共同推定佛教发展有几个阶段:一、根本佛教期:指自世尊成佛到佛般涅槃,这段期间的佛教。二、原始佛教期;指自世尊般涅槃到佛灭后一百多年部派开始分裂,这段期间的佛教。三、部派佛教期:指约从佛灭后一百多年部派开始分裂到西元前一世纪左右的佛教。四、大乘佛教期:指约从西元前一世纪到西元六世纪以后,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期。五、秘密大乘佛教期:指自西元五世纪到西元十二世纪以后,秘密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期。
由于在佛世时,教法并没有用文字记录,仅由阿难达等长老们展转传诵,我们所想要研读的当然是根本佛教和原始佛教时期的教典。以佛法的观点而言,教法的根本核心在于三藏圣典;对我们南传佛教来说,巴利圣典是佛陀教法的核心。
3。建议研读之佛典
掌握佛法核心,理解佛法的根本义趣,非常重要!在浩瀚的佛典中,很多佛弟子总是不知道从何着手研读,所以个人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出家众而言,如果有充的时间,能够阅读整部《南传大藏经》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毅力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