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 >

第10章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第10章

小说: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生的,所以名無自然性。過去已滅無體,即頌中的自體無。現在生滅不住,

即頌中的自性不堅住。這是約三世因果的流動,說無自性。『阿含經』有這種說
法,所以『攝論』以為這是共小乘的。「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這是約遍
計無自性講,於一切法執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計義,依義計名
而假名施設的,不是自相有的;離此遍計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無自性說,這
是唯識學者自命為不共小乘的地方。然細究這「執取相不有」,『阿含經』也多
說到「不可取,不可得」。「如執取不有」,聲聞學者確乎也是可以達到的。『
雜阿含』(九二六經)說:迦旃延入真實──勝義禪時,不取一切相而入禪。別
譯又說:「但以假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真實
義品」引此以為離言法性的教證,焉能說聲聞法無此?由此可知,認識上不執取
種種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依緣起因果法以明無自性空,與『攝論』三說不同
。緣生即無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因為無自性空,所以執有自性戲論為顛倒
,而如實正觀即不取諸相。入勝義禪時,不取一切相,這當然不離緣起因果而安
立。『般若經』曾說:若有一法可得,諸佛菩薩應有罪過──有執著即是雜染不

清淨法,也是『阿含』所說過的。依緣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門;不取一
切相,是無相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方便不妨不同,而實則一悟一切悟,
三解脫門同緣一實相。中觀以緣起無性的空門為本,未嘗不說無相門。而唯識專
從觀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上明緣起
無自性,都是為了說明空的定義。龍樹論說到的地方很多,根本與其他的學派不
同。所以不能望文生義,見了緣起、自性、空的名辭,就以為是同歸一致的。

第四節  緣起自性空

現在,把上面講的緣起、自性、空,總合起來說:緣起與自性是絕對相反的
,緣起的即無自性,自性的即非緣起。一般的眾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他各派
,都是以自性為根源而出發的。而佛陀的所以與外道不同,即是「我說緣起」,
「論因說因」。所以依中觀說,中觀可稱緣起宗,其他各派可稱為自性宗,也即
是空有二宗的分別處。若以緣起與空合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二者不過是同

一內容的兩種看法,兩種說法,也即是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
起與空是相順的,因為緣起是無自性的緣起,緣起必達到畢竟空;若有自性,則
不但不空,也不成為緣起了。外人以為空是洠в校菬o,今說緣起即空,即铡
為什麼也洠в辛恕R驗樵谒麄儯壠鹗强梢杂凶孕缘模壠鹋c空是不相順的。而
在中觀者,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有不礙生死流轉以及還滅的緣起法。中觀所
說的空,不是都無所有,是無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雖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
見。所以空與緣起是相順的,如離緣起說空,說緣起不空,那才是惡取空。論到
空與自性,一方面,自性是即空的,因為自性是顛倒計執而有的,洠в袑嵭运
說自性即是空。然不可說空即自性,以空是一切法本性,一切法的究竟真相,而
自性不過是顛倒、妄執。但以究極為自性說,空是真實,是究竟,也可能說空即
(究極)自性。如『般若經』說:「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
自性」。約畢竟空說,也可以說為實相、實性、真實。因為尋求諸法的究極性,
即是畢竟空的,今還其本來之空,無增無減,而不是虛誑顛倒,所以也可說真說

實。總結的說,如此:

自性與緣起──相反相奪的──自性非緣起,緣起非自性。
緣起與空寂──相順相成的──緣起故空寂,空寂故緣起。

空寂與自性┬─相順而相反──自性即空寂,空寂非自性。
          └─相反而相成──無自性故空,空故即自性。

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  八事四對之解說

龍樹的根本中論,開首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
出的緣起開示中道。龍樹為何以此緣起八不顯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甚麼意義?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這八者,是兩兩相對的,即分做四對:
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先說生與滅:生滅,在佛法裏是重要的術語,三法印
的諸行無常,即依生滅而說明的。此生與滅,或說為有為──諸行的四相:生、
住、異、滅。本無今有為生,有而相續為住,變化不居為異,有而還無為滅。如
人的成胎為生,從成胎到發育完成健在為住,一天天的衰老為異,臨終的死亡為
滅。或說為三有為相:生、異、滅。住相含攝在異中,因為一切法都在不息的變

化,洠в薪^對的安住性,不過在生而未滅的當中,稱此相對的安定為住。此安住
即是變化不定的,所以或稱為住異。或說生滅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續看,可有
生滅當中的住異相;若從心識的活動去體察,是「即生即滅」,竟無片刻的安定
,只可說生滅。雖有此四種、三種、二種的不同,然基本原則,都是說明諸法從
生至滅與生了必歸於滅的過程,所以每以這基本的生滅說明無常。

對於無常生滅的一切,細究起來,可有三種:一、一期生滅,這是最現成的
,人人可經驗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較長的時期,如上四相所說。
如約器界說,即成與壞,或成、住、壞。二、一念──剎那生滅,不論是有情的
無情的,一切都有生滅相,即存在的必歸於息滅。推求到所以生者必滅,即發覺
變化的並非突然,無時無刻不在潛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
再短的時間,也還是在生滅變化中的。佛法說「一見不可再見」,因為一眨眼間
,所見的似乎一樣,而早已不是原樣了。莊子說:「交臂非故」,也是此義。這
個剎那生滅,好學深思的哲人們,都多少的推論到。近代的科學者,已證實人們

的身體,不斷的在新陳代謝。但佛法還說到另一生滅,可稱為大期生滅。眾生的
生死流轉,是無始來就生而滅滅而又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
我們知道一念──剎那生滅,滅不是洠в辛耍繼續地生滅滅生而形成一期的生
滅。從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樣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稱
之為生。到生死解脫的時候,纔名為滅。這如緣起法所說的:「此生故彼生」,
即是生死的流轉──生;「此滅故彼滅」,即是流轉的還滅──滅。剎那生滅是
深細的;此大期生滅又是極悠遠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更進一步來說與生滅有關係的有與無。「有」與「無」,依現代的術語說,
即存在與不存在。此有無與生滅,徹底的說,有著同一的意義。如緣起法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可知有與生為一類,
無與滅又是一類。外道及一般人,每以為有即是實有,無即實無,即什麼都洠в
了,這是極浮湹囊娊狻4艘灰娊猓雌茐囊蚬喋ぉず秃吓c相續。佛法徹底反
對這樣的見解,稱之為有見、無見。這有見、無見,佛法以生滅來否定它,代替

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無,不過是因緣和合與離散的推移;存在與不存在,
不外乎諸法緣生緣滅的現象。即一切法為新新非故,息息流變的有為諸行,從不
斷地生滅無常觀,吐棄了有即實有,無即實無;或有者不可無,無者不可有的邪
見。一類世間學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為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與有相對的
不存在是無;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而後成轉化的生滅。這是以為先有無而後生
滅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離卻因緣和合生,即不會是有的。因此
,因中有果論者的「有而未生」,為佛法所破。「觀有無品」說:「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為無」。這是說:依有法的變化趣於滅,滅
即是無。離了有法的變異即洠в袦纾x了滅即洠в袩o。若滅是存在的滅,不是存
在的緣散而滅,那就是連無也無從說起。所以「觀六情品」說:「若使無有有,
云何當有無」!這樣,有與生,滅與無,是有著同一的內容。生起就是有,滅去
即是無。一般人對於有與無,每落於靜止的觀察,所以都想像有與無約體性說,
以生滅為約作用說。其實,體用如何可以割裂?佛法針對這點,以生滅為有無,

如「觀三相品」說。中觀者深研生滅到達剎那生滅,所以發摚鷾缂从袩o,確立
動的宇宙觀。但從念念生滅而觀相續的緣起,那末有與生,無與滅,也不妨說有
相對的前後性。如十二緣起支中說的「取緣有,有緣生」即有在先而生在後;有
即潛在,生即實現。滅了而後歸於無,也好像滅在先而無在後。但這都約緣起假
名相續的意義說,否則會與外道說相混。此生與滅,含攝了哲學上的存在與不存
在,發生與消滅等命睿

再說斷常:佛法中彈斥外道的有無,多用「生滅」。而此下的斷常、一異、
來出,為當時外道戲論的焦點,所以多方的破斥他。常,在釋迦時代的外道,是
約時間變異中的永恒性說的。斷,是中斷,即不再繼續下去。例如外道執有神我
,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從前生到後生,從人間到天上,前者即後者,這種有我
論者即墮常見。如順世論者,不信有前世後世,以為現在雖有我,死了即甚麼也
完了,這即是墮於斷見的斷滅論者。凡是佛法,決不作如是說。根本佛法以緣起
生滅為出發,以無常而破斥此等常見;但無常是常性的否定,而並不是斷滅。佛

法都說生滅與相續,此常與斷是極少引用為正義的。然而不常不斷的生滅相續,
意義非常深玄。一分學者大談生滅相續,而又轉上了斷常之途。舉例說:薩婆多
部主張三世有,一切法體是永遠如此的──法性常如。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
過去,說生滅,說相續,不過在作用上說。他們雖也說諸行無常,然依中觀者看
來,是落於常見的。如經部師,以種子現行來說明因果。然而從大期生滅的見地
去看,「涅槃滅相續,則墮於斷滅」(觀成壞品);從剎那生滅的見地去看,「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觀有無品)。他即使不
落於常見,斷見還不免呢!只要是執為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難於避免常斷過失
的,所以說:「若有所受法,即墮於斷常」(觀成壞品)。若法執為實有,現在
如此,未來也應如此,即墮於常見。若說先有而後無,即是落於斷見。「觀有無
品」和「觀成壞品」,明確的指出這種思想的錯铡!毫缋碚摗灰苍f到:
「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過」?故此中所講的斷常,
是非常深廣的。甚至見有煩惱可斷,即斷見;有涅槃常住,即常見。而涅槃是「

不斷亦不常,是說名涅槃」(觀涅槃品)。總之,不見緣起真義,那恒常與變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