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辽夏宋金元史 >

第92章

剑桥中国史:辽夏宋金元史-第92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辽夏宋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思想。他还招聘一些杰出的学者来教育汉人以及蒙古人和中亚人,此事


① '432'M。D。撒彻迪:《元代国号考》。
② '653'《元史》,卷 67,第 1665—1666 页;卷 88,第 2217 页。
③ 这个名字有时在蒙古语中读作 Jingim,但严格说来,是一种误读。
④ '189'康斯坦茨?胡格译:《真金王子的西藏佛教经书》。'143'傅海波:《元代中国的吐蕃人》,第 307
页。
① '149'沃尔特?富克斯:《元代的蒙文译著》。



给汉人学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被招聘的杰出人物之一是许衡(1209—1281
年),忽必烈在 1267 年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许衡被公认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
学者之一,因为在讲学中他专心务实而得到他的蒙古保护人的欢悦。他的成
功在于“他不涉及纯理论、形而上学的内容或者更高深的内容”。②在他给忽
必烈的建议中,他强调务实的观点,这是一种肯定会在蒙古宫廷中获得好感
的态度。
忽必烈赞同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记载元朝历史的建议,这也使他得到儒士
的称赞。儒学重视过去,强调利用历史经验指导行为,所以它为这种官方认
可的编年史工程提供了依据。1261 年 8 月,儒家学者王鹗(1190—1273 年)
建议收集辽朝、金朝以及早期的蒙古统治者的历史记录。③他还建议朝廷在翰
林院下建立翰林兼国史院以搜集记录并且撰写辽史和金史。忽必烈表面上没
有汉人对编写历史的热情,然而批准建立国史院,这是另一个他希望获得儒
士赞同的决定。
如果忽必烈希望自己被看作是中国的统治者,他必然要求助于除儒家之
外的宗教和信仰。他特别急于想要影响的宗教团体之一是伊斯兰教。早在唐
朝伊斯兰教就传到中国,到了忽必烈时代尽管他们正在向西北和东南集中,
还是可以在全国各地找到回回商人、工匠和士兵——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是来
自中亚的移民,也有一部分汉人皈依伊斯兰教的教徒。忽必烈对回回人执行
一种仁慈的政策,因为他们有助于他在中国的统治。忽必烈把回回人招募到
政府中,从而减少自己对汉人幕僚和官员的依赖。他允许回回人组成实际上
自治的社团以回回宗师作为领导,由哈的为他们解释穆斯林法律。回回居民
区有他们自己的集市、医院和清真寺,不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也
不禁止他们遵循伊斯兰教意旨。事实上,忽必烈任命回回人在财政机构担任
重要职位并给予他们特权。他豁免他们常规的赋税,并且招募他们担任汉人
极少能够担任的达鲁花赤。回回人十分感激,并以忠心为宫廷服务作为回报。
回回人中最有名的是来自不花剌的赛典赤?赡思丁,在 1260 年他被任命为中
国北方一个地区的宣慰使并且以后提升为西南地区云南行省的平章政事。①
另一个团体是佛教徒众,忽必烈也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早在 13 世纪
40 年代他本人就接受过禅宗的僧侣海云的教导,但他很快发现中国禅宗太深
奥、太超脱,不符合他的追求。例如,当一位禅宗大师告诉忽必烈“万物皆
空惟灵仅存”时,②看来他对实际事物毫不关心。但藏传佛教为忽必烈的理想
提供一种适用得多的工具。几十年来吐蕃僧侣在世俗的政治事务中起着积极
的作用,比起禅宗僧侣,他们在实际事务中提供了更多的经验。
吐蕃僧侣八思巴喇嘛(1235—1280 年)证明是忽必烈在佛教徒中最接近
的盟友。八思巴的大部分童年是在蒙古宫廷中渡过的,通过长期和蒙古人的
联系,他吸收了蒙古的许多价值观。他还是吐蕃佛教萨斯迦派主要领导人的
侄子,1253 年忽必烈对萨斯迦派作出崇信的表示,因此八思巴在他自己人民
中赢得的如果不是崇拜也是尊敬。在汉地和吐蕃他都给予忽必烈宝贵的支


② '156'陈荣捷:《朱熹和元代理学》,第 209 页。
③ '52'陈学霖:《王鹗(1190—1273 年)》及'46'《元代官修史学:辽、金、宋三史的修撰》,第 64—66
页。
① '427'罗沙比:《元代初期的穆斯林》。
② 译自'230'冉云华:《大都的中国佛教:新形势和新问题》,第 395 页。



持,因此蒙古君主对他特别友善。他家族的成员和蒙古皇室成员通婚。1260
年忽必烈任命八思巴担任新职位国师,在第二年初让他掌管所有的佛教事
务。
1264 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
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在敌对的佛教派别必里公派领导的反叛
中,八思巴在吐蕃的权威受到挑战,但 1267 年忽必烈调兵帮助这位年轻的佛
教教长恢复了权力。1268 年忽必烈的军队打垮了持异议者后,他虽然恢复了
八思巴的权力,但又安置了一位蒙古人为吐蕃的宣慰使来帮助控制吐蕃。①
忽必烈希望八思巴和他的佛教僧徒能够通过提供他所需要的宗教法令作
出回报。八思巴论述了寺院和国家的地位,并得出政教合一的结论,②因此这
位吐蕃佛教徒的确在这项交易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八思巴把忽必烈等同于
佛教的智慧佛文殊菩萨,并且按佛教传统歌颂他为宇宙之王。为提高他的派
别和皇帝的联系,八思巴建议在宫廷仪式开始时采用佛教活动。每年阴历二
月十五日组织消灭“恶魔”和保护国家的仪式,并且还在每年的阴历一月和
六月安排音乐、典礼和游行。佛教僧侣参加这些庆典,从而使忽必烈在他的
帝国里的佛教徒中享有更大的信誉。
反过来,忽必烈给予佛教徒特权和豁免。他在位时,佛教僧侣多年享有
免税;朝廷为建设新的寺庙和修复佛道之争中损坏的寺庙提供资金;政府还
为寺院拥有的工艺品作坊和土地提供工匠和奴隶。①政府的支持、赐赉和豁免
使寺庙成为繁荣的经济中心,这有助于确保佛教僧徒对忽必烈的政策的支
持。
道教是忽必烈试图从中寻求支持和帮助的另一种宗教。1258 年忽必烈在
佛道辩论中对佛教的支持使他不为道教所喜爱。然而他为道教驰名的法术所
吸引,并承认他们对较低阶层群众有吸引力。因此朝廷为建设道观提供资金,
并向他们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权。一些道教领袖意识到需要与佛
教和蒙古人相容共处,并且首先寻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以后他们为忽
必烈和他的朝廷演习和道教祭礼有关的祭祀和典礼,尤其是重要的皇家祭礼
——祭泰山。他们愿意为忽必烈举行这些典礼是一种支持的信号,这种支持
被传递给道教的普通信徒。在忽必烈统治的前 20 年中道教徒相对地保持沉
寂。

忽必烈与西方基督教徒

忽必烈甚至还寻求获得中国数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国基督教徒的支持
和协助。在忽必烈即位以前,基督教使者已经到达蒙古宫廷,例如约翰?普
兰诺?加宾尼和鲁不鲁乞,而且几位工匠例如著名的手工艺人威廉?布涉曾
为大汗蒙哥服务过。②但忽必烈采取更关切的态度邀请和招募外国基督徒。


① 关于八思巴的史料,见'340'中野美代子:《八思巴字与〈蒙古字韵〉研究》,第 152—165 页;'143'傅
海波:《元代中国的吐蕃人》,第 305—311 页;'377'毕达克:《吐蕃与宋、蒙古的关系》。
② '126'傅海波:《从部落领袖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和神》,第 61 页。
① '348'野上俊静:《元代道佛二教的争执》,第 250—251 页;'410'保尔?拉契内夫斯基:《蒙古大汗和
佛教》。
② 见里奥剌多?奥勒斯基的引人注目的著作'360'《威廉?布涉:汗廷中的法国艺术家》。



马可?波罗是忽必烈时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基督徒。①这位威尼斯
旅行者声称于 1275 年到达中国,他的著作是许多年中欧洲人了解中国的惟一
渠道。②马可?波罗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波罗先
于他到达中国。这两位商人于 1252 年离开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作了几年生
意,并且在 1265 年下半年或者 1266 年上半年到达忽必烈的宫廷之前在俄罗
斯和中亚旅行。根据马可?波罗的说法,忽必烈“面带最仁慈的微笑”并且
“以很高的礼节接见他们,使他们感到极大的喜悦和欢乐”。③在彬彬有礼的
交谈之后,忽必烈提出他的请求:他要求老波罗们劝说教皇当他们返回中国
时派 100 位有知识的基督徒同来。他断言他们可以帮助他的子民皈依基督。
不过他做出这个请求的主要动机是吸收有学问的人帮助他管理中国领土。由
于这种对待宗教的折衷主义,忽必烈不急于使他的百姓转变为基督徒。但是
他需要使教皇和基督教统治集团相信,他希望有学问的欧洲人帮助用基督教
指导他的人民。
当老波罗兄弟于 1269 年返回到基督教的世界时,他们面临失望。他们很
快获悉,教皇克莱门特四世于一年前去世,他们尽快完成忽必烈的请求和尽
快返回中国的计划受阻。正当他们决定在没有教皇的祝福下返回时,新的教
皇被选出了,他们受到接见。但是,他们不能得到所请求的 100 位有学问的
基督徒。总之,1271 年他们向大汗的宫廷出发。在尼柯罗的儿子马可?波罗
陪伴下,他们最终于 1275 年到达中国。忽必烈肯定对他寻求的 100 位有学问
的人没有伴随他们而来感到沮丧,但是他显然对马可?波罗的才智有了深刻
的印象。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这位大汗派他到中国和东南亚的不同地方
去充当这位皇帝的“耳目”,并带回他所到之处的见闻。①
同样,马可?波罗被忽必烈的才能打动。马可?波罗看到的是高居权位
的大汗,并以谄媚的词语描写他。马可?波罗把忽必烈评价为“毫无疑问是
全世界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君主”。②他较详细地描述宫廷宴会、新年庆典、
忽必烈率领的狩猎和带鹰出猎,并且报告诸如纸币、煤及驿站系统等奇特事
物,所有这些都会给欧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年轻的欧洲人和蒙古人打
成一片并且明显地钦佩蒙古人,这肯定让忽必烈十分满意。他认为善待这位
年轻人对自己是最有利的,尤其如果他希望诱使更多的欧洲人到他的宫廷的


① '135'傅海波:《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第 54 页。关于马可?波罗及其著作的文献很多。慕阿德、
伯希和的《马可?波罗游记》是最好的译本;亨利?玉尔的《马可?波罗游记》也是有用的译本,亨利?考
狄对这一译本作了补充,出版了《玉尔编译〈马可?波罗游记〉的注释和补遗》。对马可?波罗书的最好
的研究是'361'里奥剌多?奥勒斯基的《马可?波罗的亚洲》。
② 有些学者认为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他叙述的一些事件来自于他与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或旅行者的
交谈。见'162'约翰?W。海格尔:《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的问题》。马可?波罗自己的叙
述引来了这样的疑问。例如,他说曾参加蒙古人对宋重镇襄阳的围攻,但是围攻在他到达中国前两年的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