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高氏通史论-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受作用,就会屈从政令,以是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绩万物,大众无需赐与而能本身富庶,这便是对人治理天下的崇高操行,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底子原理地点。
5、举贤头脑。《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会合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头脑内容。所谓“上贤”,便是恭敬、崇另有操行、有才华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邦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姜太公以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度,必须敬服德才兼备的贤人,克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老实诚信的人,撤除刁滑卖弄的人;严禁暴动的举动,克制奢侈的民风,因此,明君用人应当鉴戒六种坏事、七种暴徒。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暴徒,绝对不可名誉,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去世了暴徒干坏事、危国度、害大众的路径。
姜太公指出,要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能分工的要求条件来选取贤达,再依据各官职应具备的条件来稽核官吏,辨别其本领的高下,稽核其本领的强弱,评定其政绩的优劣,使之名实相当。因此必须对峙选用贤才、任用贤才的标准。关于选拔任用贤才的标准,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具备这六个标准的则为贤人。姜太公还以为,国属上贤、举贤,旨在任贤、用贤,要是上贤、举贤而不任贤、用贤,亦只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这种停顿在名义上的上贤、举贤,是不会获其功而救其乱的,相反则会使世愈乱,以至造成国度的危亡,以是要上贤、举贤、任贤、用贤,做到实当其名,名当着实,名实符合。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头脑,在姜太公创建齐国之后,又正式参加建国目标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6、六守三宝。姜太公的理财产国、富民足民的生长经济的头脑主张是全面而殷勤、精粹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参加建国目标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生长,重点又是生长工贸易,因而,其后的齐国才生长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路的底子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贿正常流畅、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生长、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度经济生长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紧张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和谐生长,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用具足用,财贿流畅,财务充分。姜太公的“三宝”头脑,不但是周朝经济生长的根本目标政策,并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底子。此生长经济的引导头脑,连续至当当代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重要是他订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创建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本领包管财贿的均衡流畅和公道出入,使货币与布帛不绝流畅,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姜太公的财务经济政策和金融办理制度,不但为周朝的经济办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品收藏等创建了完备、精密的办理体系、办理制度,并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底子。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四、姜太公的影响
姜太公的操行功业,为后人所推许、称赞。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参加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始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书生、哲人智士、兵家军人,都在诗词文论、兵法战策中,抒发情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汗青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古迹为据而引申已论,歌颂其功。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颍砼恚ι懈浮J蔽パ铮贡宋渫酢K练ゴ笊蹋岢骼省
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劳赐与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诛讨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智囊为第一,申明直并泰山隆。
对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业,不但诗词称赞,并且经史文论,多有盛赞。
对姜太公人们不但器重他的著作和智能的代价,还非常敬服他崇高的品德和不懈搏斗的精力,吊唁他对公理,对文明的孜孜寻求;困难,他不撤退,不平辱,不低头;饥饿,也不睬会;留恋,他不平服;年高,他不平老,而对自已的抱负、信心和寻求绝不动摇。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永久是中华后代的自大和自得。
在汗青久长,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中华民族传统头脑文化中,齐鲁文化是重要源头,会合代表了炎黄这一头脑体系的传统文明。在太古期间,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连合。颠末漫长的汗青生长,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巨大汗青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代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代周公旦。我们说,倘若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克服“大国殷”的,纵然是克服了,也难以牢固,并创造出那样光辉灿烂光辉的周代文明。如今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姜太公的头脑,精确评价姜太公的功业,对付深入研究探究中华民族汗青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齐鲁文化具有非常紧张的意义。
第4章姜齐世系年表
共三十二任君三十二侯前1121年─前379立国744年
定都:山东淄博国土:山东省北部与东部亡于战国田氏齐国。
任数庙号尊号姓名支属在位起讫(公元前)登基去位年龄在位年年号备注
○01太公姜(吕)尚1122-10739214150元年(前1122)原都吕邑后迁营丘
○02丁公姜伋父姜尚
○03乙公姜得父姜伋
○04癸公姜慈母父姜得
○05哀公姜不辰父姜慈母913被烹
○06胡公姜静父姜慈母857被杀
○07献公姜山父姜慈母857-8517元年(前856)前八五六迁临淄
○08武公姜寿父姜山851-82527元年(前850)
○09厉公姜无忌父姜寿825-81610元年(前824)被杀
○10文公姜赤父姜无忌816-80413元年(前815)
○11成公姜脱(说)父姜赤804-79510元年(前803)
○12庄公姜购父姜脱795-73165元年(前794)
○13僖公姜禄甫父姜购731-69812。234元年(前730)
○14襄公姜诸儿父姜禄甫698-68611。713元年(前697)被杀
○15姜无知父姜夷仲686。12-685。12月被杀
○16桓公姜小白父姜禄甫685夏-643。10。743元年(前685)
○17姜无亏父姜小白643。10-642。36月被杀
○18孝公姜昭父姜小白642。5-633。6。1810元年(前642)
○19昭公姜潘父姜小白633-613。521元年(前632)
○20齐公姜舍父姜潘613。5-613。7。3月被杀
○21懿公姜贩子父姜小白613-6095。1。55元年(前612)被杀
○22惠公姜元父姜小白609-5994。1411元年(前608)
○23顷公姜无野父姜元599-582。718元年(前598)
○24灵公姜环父姜无野582-5547。2829元年(前581)
○25庄公姜光父姜环554-5485。177元年(前553)被杀
○26景公姜杵臼父姜环548-490。9。2459元年(前547)
○27孺公姜荼父姜杵臼490。9-489。102元年(前489)被杀
○28悼公姜阳生父姜杵臼489-485。3。145元年(前488)被杀
○29简公姜壬父姜阳生485-481。65元年(前484)被杀
○30平公姜骜父姜阳生兄姜壬481-45626元年(前480)
○31宣公姜积父姜骜456-40552元年(前455)
○32康公姜贷父姜积405-37927元年(前404)被充军
第5章高傒世家
高傒,字祖望,号白兔,谥敬仲,齐文公次子公子高之孙,取祖名为氏。生于公元前728年,卒于前637年,寿92岁。因迎立和帮手齐桓公有功,子孙得以世袭上卿,封邑于卢地(山东长清县西南)。妻晏夫人。
高傒,书称高子。齐国宗亲,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封于高邑,其后遂以高为氏,高傒乃文公曾孙辈,世为守臣,齐国上卿。《左传&;#8226;杜注》云:“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为上卿。”迎小白于莒,有立国之功,《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载:“乃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高傒立之,是为桓公。”《临淄县志&;#8226;宦绩》称:“桓公自莒返国,奚与国氏,实为内主。”桓公登基,高傒权居三分,《管子&;#8226;小匡》载:“国设全军,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国语&;#8226;齐语》云:“士商十五乡,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高傒不但在内主军、主政,对外并曾代表桓公安乱称盟诸侯。《国语&;#8226;齐语》载:“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群弑去世,国绝无嗣,桓公使高子存之。”《公羊传》同载:“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存鲁……鲁人至今以为佳话,犹望高子也。”对此,《谷梁》评曰:“高子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以霸。因事制宜,立僖公而盟之,鲁国遂安。以此见,权在高子。高子之为人臣,忠也,从义不屈从矣。”高傒平鲁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