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

第81章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第81章

小说: 20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恼慰掌斐;钤荆ι蔷T谏虾V恼旁凹幔萁彩笔隆U饫嘁酥跄康纳缁岫餐贫艘恍┍ǹ恼翁鹊淖洹I虾R环荽纯诠庑鞫昝端毡ā返娜毡ǎ头从沉苏庵窒窒蟆6四甓霰佟把Ы绶绯薄弊ɡ福反笪墓邸R钅瓿酰端毡ā分鞒秩顺路队氚缍┰迹烧绿住⒉淘嗟嚷至髯澹哿扛兴龀ぁ
  二十九年(1903)三月,传闻广西巡抚王之春将借法兵平定该省会党起事,东京留日学生即致电爱国学社及中国教育会,盼相互响应,亟起抵制。二十八日(4 月25 日),上海爱国人士在张园开“拒法”大会。不旋踵,又传来俄国违约不履行第二期撤兵协议,妄图独占东三省权利的消息。上海人士又于四月初一日(4 月27 日)会于张园,通电“拒俄”。初三日,为抗议侵略暴行,留日学生议决组织“拒俄义勇队”。初四日,上海千余人又在张园集会,蔡元培当场宣读东京留学生电文,群情益愤。爱国学社师生旋即仿东京留学生的作法,组织义勇队(嗣亦改称军国民教育会),计96 人,分8个小队,朝夕操练。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省会学堂的学生相继仿效。“拒俄”运动迅猛发展。
  在狂飙乍起的“拒俄”运动中,邹容越加意气奋发,积极参与张园集会和义勇队的操练。四月二十八日(5 月24 日),中国教育会在张园开四月月会,邹容作《论改革中国现时大势》的演说,爱国热望,意切情深。同时,他还提出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的倡议,号召全国学生结成大团体。邹容迫切地期望新兴的、最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乘时振作,肩负起反清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正是在这种爱国激情驱使下,邹容写完了《革命军》一书,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持请章太炎修改。章看过后,击节赞赏,认为正是这样直率豪放、通俗的文字,能够发挥广泛的宣传作用,因而不作任何修饰,提笔书写一篇序文,称许《革命军》是“义师先声”。随即由柳亚子等筹集印刷费用,交大同书局排印,于五月初出版发行。
  正当《革命军》问世之际,《苏报》因章士钊接充主笔,于五月初六日(6 月1 日)宣布“大改良”,言论更趋向激进,“排满”、“仇满”的文词,连篇迭出。初六日刊登《康有为》一文,痛斥康有为力倡保皇、抵拒革命的言行。十四日(9 日),刊登《读〈革命军〉》,将该书誉为“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又在“新书介绍”栏评论说,《革命军》“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笔极犀利,文极沉痛。。。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闰五月初五日(6 月29 日)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章太炎《驳康有为书》,指斥“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康有为的保皇谬论痛加批驳。《苏报》迅即成为举国瞩目,独步一时的革命报刊。
  五月初,江苏巡抚恩寿即据商约大臣吕海寰的咨文,着上海道向租界当局交涉,捉拿张园集会的倡首诸人,计有蔡元培、章太炎、黄宗仰、吴稚晖等。租界捕房曾几次按名传讯。及《革命军》和《驳康有为书》相继面世,《苏报》连日刊登“排满”文字,清廷即电令两江总督魏光焘、苏抚恩寿查禁爱国学社的活动及《苏报》,饬令“严密查拿,随时惩办”。魏、恩奉旨,即派候补道俞明震到上海,会同上海道袁树勋向各国驻上海领事团交涉,请为首领事在拘票上副署,持票捉人。领事团为了维护租界的特权,答应由租界捕房拘人,交会审公■审理,如应判刑,也在租界内执行。闰五月初五日、初六日,《苏报》馆帐房程吉甫和章太炎以及陈范的儿子陈仲彝、办事员钱宝仁等被捕。初七日(7 月1 日),邹容自投捕房,以与章太炎共患难。蔡元培事前离沪赴青岛,陈范、黄宗仰、吴稚晖等避匿,旋出国远走。随后,领事团徇上海道的请求,于十三日将《苏报》封闭。
  闰五月二十一日(7 月15 日),会审公■开始审讯。清廷雇请的两名外国律师和章、邹雇请的两名外国律师,在会审公■当堂对簿,二十七日(21日)续审。嗣又在会审公■开“额外公堂”,继续审讯。清廷首先是企图使租界当局应允将章、邹二人引渡到华界,按清律处以极刑,未果;于是退而要求公■判以永远监禁之罪。租界当局并不是对章、邹等有所袒护,而是坚持租界内享有“治外法权”,拒绝按清律判决。故这一案件迁延近1 年,至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七日(1904 年5 月21 日)才得以结案,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 年,罚作苦工。程吉甫等已具保释放。这就是轰动清末的“苏报案”。
  清廷本拟藉“苏报案”以兴大狱,杀害章太炎、邹容等一干革命人士,使参与爱国学社、张园集会、拒法抵俄等活动的人们畏惧后退,并遏制《革命军》、《驳康有为书》、《苏报》等反清书刊的流行。因此,它不惜放弃历来矜持的天朝体统,雇请律师,作为原告一方,在上海租界与章、邹公堂对簿。孰料事与愿违,“苏报案”荏苒经年,本身就成了一次持久的反清革命宣传,《驳康有为书》、《革命军》及其他革命书刊,流传更广。
  邹容自入狱起,即抱定为革命牺牲的决心。他同章太炎在狱中赋诗明志,互相砥砺。闰五月二十八日,章吟《狱中赠邹容》一首: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宜掺手,乾坤只两头。
  邹容即赋《狱中答西狩》相唱和:我兄章枚叔,忧国心如焚。
  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
  充分表现了革命者临危不惧,勇于献身,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
  不幸的是,邹容距出狱只有两个多月,即被折磨致病,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 年4 月3 日)在狱中逝世,年仅20 岁。噩耗传出,中国教育会立即为他开追悼会。遗骸由革命志士刘三(季平)冒险运出,安葬于上海华泾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经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示:邹容“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④。
  邹容以短暂的年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勋绩。
  邹容所撰《革命军》风行国内和海外华侨中,销售达110 万册,对鼓动清末革命高潮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孙中山看到《革命军》后,赞赏不已,认为“此书感动皆捷,其功效真不可胜量”。他对邹容和章太炎身陷牢狱,异常关切。二十九年初冬,他又到檀香山,改组兴中会,建立“中华革命军”,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所以记邹容之功也”①。迄1917—1919 年期间,孙中山著《建国方略》,还言之谆谆:“《革命军》一书,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者大。”②在清廷制造的“苏报案”里,邹容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沉毅果敢的胆略,挫败了清廷妄图遏抑革命潮流的企图。经过“苏报案”,清皇朝愈益被人民所憎厌,革命浪潮更澎湃高涨。
  《革命军》计7 章2 万余言。它开宗明义就以火热的激情,锋利的笔调,谱成了革命的颂歌:“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此其时也!”接着,邹容用许多事例,历数清朝统治者对内暴戾恣雅,荼毒人民,对外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苛政罪行,阐明中国已处于“内受满洲之压制,外受列强之驱迫”的危险处境,将要落入“十年灭国,百年灭种”的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当务之急,在于“欲御外侮,先清内患”。这样,人们读了《革命军》,就能获得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必然性、紧迫性的结论。那么,中国所要进行的是什么样的革命呢?邹容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明确地答复:“则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土。”“欲求一革命之事,以比例乎英、法、美者。”邹容对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尤为倾慕,着重“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制订了在中国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25 条纲领,号召人民奋起,“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然后再扫荡干涉尔主权外来之恶魔”。最后,邹容在《革命军》中以激昂慷慨的口号表述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诚挚热切的祝愿:“中华共和国万岁!”
  “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
  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吴玉章的这首挽诗,公允地评价了邹容和他的《革命军》的历史功勋。
  ④ 《湖南官报》第204、211、261、325 号。
  ①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51 号。
  ② 《复某友人函》,《孙中山全集》第1 卷,中华书局版,第228 页。
  第三节为警醒同胞而蹈海东京留学界的“拒俄”运动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三日(1903 年4 月29日)开会于锦辉馆伊始。当日到会500 余人,一致议决组织“拒俄义勇队”,开赴疆场,与俄国侵略者决一死战。陈天华到日本刚满1 月,立即投身于义勇队,加紧操练。同时,他怀着极度愤恨的心情,书写《敬告湖南人》的公开信,号召群起拒俄救亡。义勇队旋改称学生军,又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陈天华自认为“运动员”,愿自备费用返湖南筹措经费,开展活动。嗣因故未成行。
  拒俄运动遭到清廷的暴力压制,天华越发愤懑焦急,寝食不安。从当年初夏至仲秋,挥笔撰写《猛回头》、《现世政见之评决》,冀以唤醒国人,奋起反抗侵略,“排满”革命。是年冬,俄国大量增调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国难日亟。陈天华闻讯,“如疾如狂,如孤儿弱女之新丧考妣,奔走徬徨于故旧间,相见无一语,惟紧握友人之手,潸潸然涕泪交横而已”③。悲愤至极时,乃啮指作血书,备述亡国惨祸,寄回国内。“革党之名,遂震照一世。”①先是,黄兴于军国民教育会成立后不久,亦自认为运动员,于五月间返国。初秋,回到长沙,着手筹组革命团体。陈天华应邀回国,于九月间到达长沙参加商议成立华兴会。他“日与下等社会谈论种国大事,虽目不识丁者,闻之皆泣下。所著《猛回头》及《现世政见之评决》风行于世,湘赣间尤甚。三户之市,稍识字者,即朗读《猛回头》。至有小学校之丱角少年,募资广刷,其感化力之深类者。。。此时所芸,多散见于《俚语报》中”②。因此,湘中反动官绅借端罗织,查封《俚语报》,准备陷害陈天华。经友好催促,陈天华于三十年暮春再次东渡,入东京政法大学,又著《警世钟》一书。六七月间,终因爱国情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