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君主法规论释+索达吉堪布译释 >

第13章

君主法规论释+索达吉堪布译释-第13章

小说: 君主法规论释+索达吉堪布译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贪彼”,修行人虽不能立刻尽断贪种子,也不能太暴露,一旦贪心退消,自己会为一时的贪欲而面红汗颜。所以稍有理智的人,应竭力对治自己的贪心!
  具足梵行居士戒,君主世间之庄严,
  犹如群星中明月,诸众生起欢喜心。
  君主如果严守居士净戒,具足清净梵净行,就成为整个世间的真正庄严,犹如千万颗群星中清凉皎洁的明月,能使众人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梵行居士戒,是指在家男女所行持的断除淫欲等五条居士圆满戒,如康熙帝、文人学者中的苏东坡、范仲庵等,大多自己持梵净行,同时也影响到其周围人崇尚道德。他们能真正的为民众带来利益,犹如明月,成为人心沉迷于无明黑夜中的所依,是世间的庄严,深为众人拥护爱戴。
  同样,修行人中,若是戒行清净,如大成就者托嘎如意宝,且不说他自身受人倍加恭敬,即使是在他座下闻思修的弟子,别人都会令眼相待,一时在世人心中崇敬无比,僧人们都争相亲近,而成为时代的庄严。
  所以,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如法持戒,众人一定会视如日月般的庄严,欢心拥戴而鸾翔凤集。
  君主除非自己妻,若与他人行邪淫,
  今世损坏自声誉,来世堕入恶趣中。
  君主若不节制贪欲,于自妻不能满足欲望,仍与其它女人行邪淫,不但毁坏其今生今世的荣誉声望,来世必将堕入恶趣,感受业报苦果。
  邪淫的过失非常大,如《诸婆罗门经》中说:“佩带装饰他人妻,犹如烈焰当舍弃,获得自妻应满足,邪淫如毒切莫行”。为贪欲所驱使的人,不会顾忌名声地位与廉耻,在贪欲增上时,早已将伦理道德抛在九宵云外,简直变成了贪心的奴仆,把别人的妻室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却自以为满足。正如《中观四百论》中所说:“非愚孰妄执,唯妇为乐因?”愚痴到别人都觉得面红,引起众人的轻蔑与公共舆论的评击,至使名声扫地。几年前一某总统,类似的丑闻报道一直延续至今,他为了转移公众的目标,又与别国交兵,遭到世界人民的指责,与其初任相比,名声自然是一落千丈,这都是非法行带来的今世结果。如今世风日下,人们内心空虚,个个都在爆发欲望病变,大大小小的官员,或稍有几个臭钱的人,将出入妓院作为一种时尚,或者通宵在黄色的录像厅中度过,这些恶习已经蔓延到大街小巷,偏僻山沟,腐蚀着每个人本来善良的心灵。有智之士,为什么还不深思:人类为后代将留下什么样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前几年虔信佛教的不丹国王,曾祈求法王晋美彭措大德传一殊胜法要,法王便要求他学习此君规教言。诚然,一个君主,即便只能铭记奉行遵循这一偈,也会不失众望,来世会享受安乐。
  若为贪欲铁钩缚,虽是君主无自在,
  大象虽身强力壮,若上铁钩听使唤。
  假若被贪欲的铁钩所牵,此人虽然是万人之上的君主,其身心也无法得到自在,大象虽然身强力壮,若被铁钩所驯服,也会任听使唤。
  为业力所主宰的人们,是无法认识到贪欲的过患,并将其转为道用的。贪欲犹如铁钩,当它束缚了人们的自相续时,人们只能束手就擒,无论贫富贵贱将平等受害。纵为君主,也是难逃此关,只能随铁钩将彼牵引到贪心丛生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无力对治。从前的大天,曾为贪心役使,欲与母亲邪淫,杀了父亲,后来丧尽天良,居然又杀了母亲。若君主大德,不检点身心对治贪欲,也难免象大天一样身无自主而无恶不作。如同大象虽然力大无比,若为铁钩所服,孩童也能随意役使。如今对某些高官人士如是传言:众人前高高在上,妇人前惟命是从。其中就是因被贪欲所使,而成为孺妇之奴仆,买菜做饭也哼着小曲,倒痰盂也高兴得脚不点地,否则,会遭来妇人的白眼责骂。真是“贪欲无常恒受责……愚者恒时依贪欲。”
  修行人更应该注意,因为魔王波旬会常常放出贪欲的毒箭,企图损坏出家人的相续,一旦染上此剧毒,很快遍及全身,自此就如印光大师所说:“正知正念的智慧,此时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修行人应经常修白骨观,依缘起性空甚深之理来观诸法之本性,对治自己的贪欲,或者经常闻思中观经论,如《入中论》《中观四百论》《入菩萨行·智慧品》等,再三深思。能于自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定解,则无论魔王波旬射来怎样的乱箭,有了这些如铜似壁的挡箭牌,就不会象驯服的大象任人主宰,而能如雪狮一般巍巍安住于正见的雪山中如如不动。
  恒时若依诸贪欲,如火加薪日炽盛,
  彼毁盛德声誉等,是故知足则安乐。
  如果常依各种贪欲奢望来满足自己,就如同在火上加柴薪愈趋旺盛,结果只能是毁坏相续中的盛德和世人共赞的美誉等。是故应以知足少欲为所行之准则,必然会自得其乐。
  世人对财、色、名、食、睡的贪执都是无止境的,如《四百论》云:“虽经久享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如乾隆帝之大臣和坤,所贪之财胜过国库之多,仍不厌足,后被清查,没收充公,将其囚于牢狱,他才反省深思悔叹到:人生百年如一梦,多年贪财岂应理,至今思之遂已晚,为财贻误此生事!几年前的某歌手,曾因贪女色而三番五次成为狱中囚,其悔恨歌流行一时,警戒世人。有些人为了贪名声地位,而趋炎附势或以钱买官,讨好卖乖,拉着领导的鞋后跟往上爬,失去了正常的人格,遭来世人的讥讽。这些人对其各自所贪,起初贪一份,后来无法自制,得寸进尺,得尺进丈,贪欲心之增长犹如于旺火上加薪之势,日胜一日,往昔的盛德威望等一切,皆被贪欲之火化为灰烬。以贪累形,得不偿失,今生失毁一切威德盛誉,来世也只有自食其果,所以应以知足常乐,少欲安心为座右铭。古人颜回一瓢一食尚足矣,古德亦有山洞三衣为依者。凡贤圣人中,家财万贯妻妾成群者,曾见有几多?因此,大家应如噶单大德所说:“心依于法,法衣于贫……”。这样,今生德望增长,来世安乐无疑。
  一人虽具大地上,所有欲妙诸受用,
  不得满足复生贪,故当少欲知足也。
  一个人虽然拥有了大地上所有的欲妙,具足一切受用,但仍然不能满足其欲望希求之心,还会生起更强烈的贪求心,所以应当遏止贪欲,知足少欲才是。
  世间凡夫常以自己的错觉而误将所寻得的暂时满足作为一种快乐。然而欲望犹如无底洞,除了少欲知足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填满它,得十贪百,得万希亿。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无论是穷富都会有粗细不等的贪欲烦恼。象南方某市的一位老总,他的固定资产上亿,高级豪华轿车有七辆,每天的消费耗资几千,但他还是每天象绿头苍蝇一样,唯利是求,忙着交易,没吃过一顿安宁饭。看上去他一点也不厌烦,没有半点满足感,有可能把地球装在口袋里,他还嫌不够,更希求得到月球一样。正如《因缘品》云:“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智者以此知欲乐,无穷过患之害性”。有些地方的出家人,自己拥有小车、别墅、大哥大,存款上万,施主供养至少上千才肯接受,还拼命白天赶经忏,打水陆,交叉做几堂佛事,晚上还高价为人超度……又不舍得上供下施,贪这么多钱可能去贿赂阎王爷吧,否则干什么用呢?除了增添防盗之烦恼,肯定对道心毫无助长。所以,这些贪财鬼守财奴应反思一下:究竟这些钱财对你的今生来世有什么帮助?事实上,真正的快乐不是贪求得来的,而是象佛陀和历代大德那样知足少欲才能获得。
  具有知足胜财富,了知分寸胜行为,
  始终如一情谊长,具大慈心胜尊主。
  具足知足少欲则是拥有了世上最胜妙的财富,言行掌握分寸则是极殊胜的行为;自始至终情谊绵长,并且具大慈悲心,这才是世间最尊贵的君主。
  世人谁都希望自己富有,然而最殊胜的财富,唯有知足者才拥有,因对自己的现状满足,别无所求,故无有缺少。否则,即使具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他仍不满足,还是觉得自己很贫穷,心里很痛苦。深居山洞的米勒日巴尊者,虽然小偷在洞里也难找到食品,他自己的内心却很富有。现代有些大法师,言行有分寸,说话恰到好处,为人处事适合而止,对等同的人十分谦让,不会喜新厌旧,随便结交,对待亲近他的人,他很善于根据各人的性格习气,以不同的方法调伏。对待弟子中那些身心疾病十分严重者,特别悲愍,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他们交流心得,拿出钱财药物广作惠施;看到小蜘蛛也轻轻将它放进房间火炉旁边,以免它冻死。平时,他为救出屠宰场中待宰的牦牛而费尽周折,尽施己财,竭力放生,以至于不知其大名的人们,只要一说“放生堪布”,便会知晓。如是慈悲的胜尊,只要一提到他,个个都是赞不绝口。
  人们视为日月的圣君,对人们深具慈悯并且情长如流水,亦象山王一样稳固可靠。正如俗话说:“衣服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也是说明故交老友可靠的为人准则。这一点,佛教僧团内是励力提倡的,师徒永不分离,到老死乃至生生世世,这是最长的佛法情谊,也是大家所共同祈求期盼的。象历来很多大成就者均是依止善知识几十年,善知识也始终如一,慈心护持弟众的慧命。这样的怙主才是最殊胜的尊主。所以,修学大乘的行人,以后理知足少欲,行为掌握分寸来严以律己,具大慈心来善待他人。
  是故谨慎不放逸,一切威仪当如法,
  佛陀亦依善威仪,调伏多数所化众。
  所以,平时当谨慎而行,不放逸而为,一切行为如理如法,;释迦佛陀当年也是依靠至善的威仪,调伏了许多有缘的众生。
  众生的根界意乐有种种差别,调化的因缘和方式也应各各不同。如世尊足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初始持外道行,在见到威仪第一的马胜比丘时生起信心而转入圣道。又如,世尊曾托钵入城中乞食,那些种姓恶劣的娼妓屠夫等,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摄人的威仪而折服。如今的有些大德,在亚洲荣获诺贝尔奖的众人聚会时,发表演讲,许多非佛教徒,因其威仪堂堂而对佛教生信。因此,佛陀为我们制定了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其目的在于依此能使修行人身心调柔,寂静威严,同时使他人能见而生信。
  有些身心放逸的人,会强词夺理辩解道:只要调伏了自心,外在的一切大可不必那么束缚。然而末法时代的恶劣众生,福浅慧薄,大多数人只凭仪表的第一印象来妄断一个人的好坏,所以许多大德经常在教化弟众时,再三地强调:即使有瑜伽士的证悟,也必须外行小乘别解脱戒的律仪,为慈悯于广大众生故。确实,觉行圆满的佛陀,尚且善以威仪调化众生,何况如今的后学行人?
  目光仅视一木轭,步履适中缓慢行,
  行时如法极庄严,眷中犹如大象王。
  行走时,目光只能向前看一木轭远,步伐不快不慢急缓适中,这样如法而行,犹如大象王一样稳重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