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号出击-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长官大岛为首的流亡政府里,是忠实而有为的,他们积极地工作。
这种逃离日本的船只,每月将近十艘,偷偷地驶离日本海岸,驶向冲绳和中国沿岸。太平洋沿岸的海面监视,主要由人民海军承担,所以象“高月”舰艇长那样,假装没看见的情形很多。因为苏联海军在对马海峡、黄海、东海方面同对手中国海军进行战斗,已忙得不可开交,在九州以北和以西海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那里实际上已经打起来。苏联海军现在仍在华北平原对北京加强军事压力。苏军的这条海上供应线,是从将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经对马海峡到苏联占领的旅顺、大连。如果能够成功地切断苏联的这条海上供应线,哪怕是切断一小部分,那么,对北京的军事压力就多少能有所缓和。切断这条供应线的任务,交给了在青岛和舟山群岛(上海附近海面)设有基地的近百艘中国潜艇舰队。
东海深度较浅,平均五十米,最深的地方也不过一百米。本来这里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逐步下沉,形成了海。在浅海,潜艇的活动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通常情况下,潜艇即使潜入水中,但航行时也要同海底保持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否则,在遭到水面舰艇攻击时就无法立即潜入深海底,逃向安全的地方。平均只有五十米左右的东海,从潜艇的原则运用来说,只能进行水面航行。就是说在东海根本不能潜底。
而且浅海适于布雷。即便在海底布雷,也用不着担心会因水压而失败。而且水雷战是苏联海军的拿手战法。为了限制中国潜艇的行动,苏联海军在黄海到处布下了水雷阵。中国的潜艇已有多艘相继触雷而沉没。中国潜艇舰队不得已,只好放弃在浅海黄海和东海攻击苏联商船的企图,目前已转向尚未采取过的更加积极的作战,即在对马海峡以及日本海进行破坏苏联的通商作战。
对马海峡宽度不大,充其量只有二十五海里,是苏联船队航线的汇集点。日本海水深足有二千多米,这对于最大潜水深度不到三百米的中国潜艇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深度。击沉监视对马海峡并企图通过这里进入日本梅的中国潜艇的任务,也交给了过去的海上自卫队(现在改名为人民海军)载反潜直升飞机的护卫舰“鞍马”,舰长是浦边中校。
浦边中校对作战任务的态度同早濑中校的态度完全不同。
浦边中校的既定看法是:“军入只有服从上级的命令。”
军人对于政治动荡应该漠不关心,而且同它不应当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他的信条。
护卫舰“鞍马”在海上自卫队时代是最新最大的反潜舰。舰的能力和所载直升飞机的探潜性能、船员的训练程度,不管从哪一方面说,都赶得上苏联海军的最新式舰艇。这种自豪感就是浦边中校的依据。
“将通过实际成绩表明,作为海军军人,我们日本人要比俄国人优秀得多。”浦边中校经常对部下这样说。他认为,这是发扬民族自豪感的唯一方法。
七月八日早晨,护卫舰“鞍马”,正在上对马北端的韩崎以西十五海里的海域侦察潜艇。它是三天前刚刚离开佐世保的。这里是朝鲜海峡的中心,再往西走十五海里,就会看到韩国的巨济岛的东岸。“鞍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即由日本海向东海,以每小时十五海里的速度前进,同时不断地用声纳进行探测。这一带的水深是二百米到三百米。舰长估计,如果按目前的水中状况,用“鞍马”的声纳探测五千米前面水中的潜艇是可能的。
在声纳的有效范围之外的地方,“鞍马”载运的三架直升飞机排成一列,一直在舰艇前方五千米的海面上空进行巡逻。每架直升飞机把声纳吊入海中,一面发出声波,一面通过目标的反射声波探测躲在海中的潜艇。在“鞍马”后方二十海里处,由二十五艘船只组成的苏联部队,满载着武器弹药,此刻即将驶进朝鲜海峡。
突然从飞行在最北面的二号飞机上传来了无线电联络。
“发现象是潜艇的声波反应,位置在本机正西三千六百米处。”
“多半是潜伏的中国潜艇。三架直升飞机立即转入攻击!”
铺边舰长刚一发完命令,三架直升飞机相继展开了反潜攻击行动。先头的一架向潜艇潜伏的水面投掷了烟幕弹。水面上升起红色烟雾。由于正值无风,所以烟雾几乎是垂直上升的。三架直升飞机都明确地证实了潜艇的位置。
第二架直升飞机在离发烟筒五百米处向水中投掷了第一枚反潜鱼雷。乘着水雾向水面投去的79式反潜短鱼雷,象水中导弹一样,一边测音一边向目标直冲而去。但是,目标的潜艇没有动。这恐怕是因为,一动就会发出声音,这样就有可能被测音鱼雷探测到,被击毁。目标潜艇不动,测音鱼雷就不能命中。潜伏中的中国潜艇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不久,在现场海面,护卫舰“鞍马”开始挪动五千二百吨的巨躯向中国潜艇接近。不大功夫,潜伏中的中国潜艇在水中开始行动。这是中国潜艇通过测音装置探测到了大型水面舰艇向它驶干,感到有危险,企图躲避到安全海面。
“潜艇开始移动。速度每小时六海里,方位二百一十度。看样子是想返回东海。”
“鞍马”的声纳兵通过有线电话装置向立在舰桥上的浦边舰长逐一报告。
“本舰和目标潜艇的距离在逐步缩小。现在是二千二百米。”
驱逐舰级的高速水面舰艇和常规潜艇的水下速度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当距离缩短到一千米时,浦边舰长命令使用装备在“鞍马”上甲板的三管短鱼雷发射管发射反潜鱼雷。之所以没有使用“鞍马”的主要反潜武器远程反潜火箭,是因为在潜艇潜伏的海面附近有三架直升飞机在飞行,因此存在着远程反潜火箭同直升飞机在空中发生冲突的危险,最初发射的反潜鱼雷在水中划一弧形,一面听音,一面向开始航行的中国潜艇逼近。这时,声纳兵传来了意想不到的报告。
“有三个发声的鱼雷正从左舷方向迅速接近!”
回避已来不及了。“鞍马”舰体的大约中间部位中了两发鱼雷。炸成两段的舰体不到两分钟就被朝鲜海峡的波涛吞没。这两发鱼雷是潜伏在附近海面的另一艘中国潜艇发射的。这艘潜艇躲在海底的凹处,躲过了“鞍马”舰的声纳的探测。浦边舰长和几乎所有船员来不及逃脱,全被怒涛吞掉。乘坐该舰的公安部队政治军官也遭到同样命运。失去了母舰的三架直升飞机,不得已,只好在下对马严原的一所中学校庭院紧急着陆。
苏联占领军当局高度赞扬日本人民海军的这种自我牺牲的行动。
占领军司令德米特洛夫赞赏说:“日本海军很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崇高精神,为进行对华战争给予宝贵的合作,它的后方支援能力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期望。”
占领军司令德米特洛夫的这一喜悦,反过来说,就是中国方面的痛苦。
第三章 中日军队开始反击
第三章 中日军队开始反击
推进军队现代化
中苏战争爆发已经快两年了。中国目前仍在固守北京。但是,苏军从北京的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展开的数十个师庞大兵力的军事压力,有增无减。对于开战以前就相互充满仇恨的中苏两国来说,战争的胶着状态井没有构成开始进行某种和平谈判的因素。
这种状态意味着中国要被迫作出巨大的牺牲和流血,而这是中国早就预料到并且作了准备的。《人民日报》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三十一日就发表了题为《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的社论,说:“为了用武力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同美国展开了军备竞赛。近几年,它每年军费开支高达千亿美元,加上其它用于军事目的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苏联新沙皇已经骑上扩军备战的野马,东奔西突,不可制驭了,到一定时侯手就要发痒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从七十年代后年期就开始宣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理论。上述《人民日报》社论也说:“点燃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的,要么是苏联,要么是美国,危险主要来自苏联。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虽说第三次世界大战迟早不可避免,但是,中国由于国力的限度以及军队现代化的落后等,一直在努力尽可能推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样,一旦发生世界大战,中国自己就可以少受损失。上述《人民日报》社论也谈到了这一点,说:“只要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伟大理论,团结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着重揭露和打击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推迟战争的爆发是可能的。
绥靖主义是战争的催化剂。要推迟战争的爆发,就要反对对苏联的绥靖主义,不管是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绥靖主义,都要反对。”
这就是中国在中苏战争爆发以前对苏战略的根本思想。不,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的世界战略。根据这一方针,一九七八年缔结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一九七九年一月实现了美中邦交正常化。概括起来说,其目的完全在于现代化。中国急于从日本、美国、西欧引进最新技术,成套设备和资金。现代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只不过是为了加强防御苏联的力量。党的主席华国锋也在同一时期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点,他说:
“我们一定要把基础放在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上,迅速实现国防现代化。还要注意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大力改善陆、诲、空军和民兵的武器和装备,不仅要拥有新式的常规装备和充分的弹药,而且要提高原子弹、导弹及其它现代化武器和装备的水平。”
《人民日报》提到的军队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是:“建设强大的巩固的根据地(战略基地)和提高防空能力。”中国对于国防现代化的坚定信念是惊人的。《人民日报》这篇社论表明了中国的决心。社论说:“任何敌人胆敢冒险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那就让它试试看吧!我国八亿军民早已严阵以待。不管敌人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侵犯,我们一定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之。”
但是,虽然党中央对国防力量现代化抱有热忱,但是,在中苏战争开始之前,国防现代化的速度是缓慢的。那是有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本身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农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情况都是一样。并且,从一九四九年革命成功到七十年代未,中国的工业界一直认为质量问题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增加产量是当务之急。譬如,钢铁产量,一九七八年达四千万吨,
但是,能制造武器的特殊钢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制造导弹需要的电子工业等更是落后。实际上,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开始便生产或者从国外引进能够对抗苏联的现代军事力量的高性能的武器。其势头因中苏开战而更加迅猛异常。总之,中国被迫处于一边进行作战,一边实行军事现代化。
一九八x年六月二十日,苏联军队投入一百个师的兵力,从五个方向进攻中国。大约在这一年之前,中国海军开始进行贸易谈判,以便从瑞典�